《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合集下载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王芳芳(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

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

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关键词]朱熹;《诗集传》;《诗经》;爱情诗①[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5)01-0054-0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尤其是国风,就是一部先民生活的图谱。

在《诗经·国风》中爱情诗占到40%,它反映了先民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生活,成为千百年来文学上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自汉代以来,一直延续到宋,很少有人把这些诗当做爱情诗来看待。

从《毛诗》产生以来,“美刺说”占据了《诗经》解读的统治观念,而《诗经》也只被当做“经”纳入儒家经典,成为统治着政治生活以及教化的典籍,并不以“诗”本身的文学内容来看待,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孔颖达作疏,都是在《毛诗》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前人的注释。

直到宋代,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思辨风气和疑经改经的潮流,重新对诸经进行解读,这一风气也促进了《诗》学的革新,使得学术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采用辨伪的方法,重视阐发义理和和探求新意。

”[1](P292 293)《诗集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朱熹一方面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敏感度和深厚的底蕴,能够从文学本身出发,去解读文本,另外在宋代疑经风气的影响下,朱熹在解读《毛诗》的时候,对《诗》序提出怀疑,敢于尝试提出新的观点。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汇集了约300首由不同作者创作的诗歌。

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自然和人生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浪漫元素在《诗经》中的表现1.爱情描写:《诗经》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描绘,如“子在川上,君在天一涯。

”这种深情款款、相思之情能够触动读者内心。

2.自然意象:《诗经》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山水、花草等,将自然与浪漫相融合,给人以美好感受。

3.崇高理想:《诗经》也反映了作者对崇高理想追求的渴望,如“安车既驾,载饰则行。

”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现代诗歌中的浪漫元素1.内心体验:现代诗歌更注重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将内在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种主观表达常常带有一种浪漫色彩。

2.幻想与梦境: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到幻想与梦境的描绘,通过描写超现实和奇幻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感觉。

3.自由意象:现代诗歌更加自由,它不受传统形式的框架限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随意创作。

这种自由度使得现代诗歌常常充满了浪漫氛围。

《诗经》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比较1.形式上:《诗经》采用了古典韵律和格律等形式组织结构,而现代诗歌则更多地追求自由节奏和平行语法。

2.主题内容:《诗经》主要关注爱情、自然以及崇高理想等传统主题;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个人生活等各类主题。

3.表现手法:《诗经》多用意象独特的形容词和比喻,在两至四字短句中借景抒情。

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意境表达,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和隐喻常常使得现代诗歌更加抽象。

结论《诗经》中的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相互交融,虽然有着形式和主题上的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生活以及理想的追求。

通过比较这两者,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浪漫在不同时代下的变化与共性。

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学在不同时期对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总集的《诗经》,描写男女情爱和女性美的篇章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爱情是文学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

爱情诗则是这美好情感的艺术结晶。

相对于各朝代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真实地传达了少男少女之间相互悦慕、思恋的心声,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又多彩。

这里有男女间互相悦慕之情的表白,其中充满初恋的热烈与羞涩;男女之间嬉乐游戏的描写,其中洋溢着融合和乐;也有恋爱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遭际,其中不乏对桎梏少男少女纯真情感的社会环境的揭露、嘲讽、诅咒乃至反抗,当然也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欣喜与欢乐。

一、男女间的相互悦慕相恋首先是男女之间从心底对对方的悦慕,因此,表现男女间的相恋与相思是《诗经》爱情诗中非常突出的方面。

这里有男子对女子的悦慕,也有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则是一首表现男子对漂亮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的首句以水中高地的雎鸠相向鸣叫动真情来引出男子对美貌贤淑的女子的动心。

下章紧接着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不曾减少,白天黑夜都在想着得到她。

第三章,“辗转反侧”写思念之苦,致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这三章都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并与日惧增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末二章都是写男子想象着若能与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它写出了普通老百姓对爱情幸福的热烈向往和顽强追求。

后人常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冯至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十四行集》。

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抒情元素,既有借鉴西方诗歌的套路,也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

首先,《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都有情感表达,如《爱情的忧郁》表达了爱情的痛苦;《初恋》表达了初次恋爱的忐忑;《断章》表达了失恋的悲伤等。

这些情感贯穿整个诗集,体现了冯至的抒情意愿。

其次,《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某些形象、意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如《春江花月夜》中,诗人运用了押韵、对仗、排比等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景色,观察者的情绪在风景的框架中得到释放;《饥饿的诗人》则通过描写街头乞讨、风餐露宿的诗人生活,表达了自由创作与生活困苦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贯穿了冯至的抒情意境。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十四行集》中的诗歌表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在其中的成分非常显著。

同时,也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体现了冯至的现代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等待虽然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折磨人的一种煎熬,时间好像都跟我们过不去,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慢,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经当中有很多诗歌非常优美都是面写爱情的。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也是曾出不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成就较高,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等。

《诗经》的爱情诗,不仅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

透过这些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的作品,我们真切地感到两千多年前人们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一、描写男女互相爱慕的诗《诗经》的第一篇诗《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感情十分纯朴而美好的情诗。

一位男子因为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

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

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

二、描写男女约会相思的诗《静女》描写了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看到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心上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小伙子急得搔首踯躅。

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

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国学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国学经典《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国学经典《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

《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还有《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

国学经典《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实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简介:《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是两部古代文学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

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爱情的理解、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异同。

一、描写爱情的方式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描写多通过婚恋、婚礼、婚姻等场景展示。

例如《邶风·柏舟》中描述的是一个纯洁而初恋的爱情,在婚礼中两位年轻人的互相观察和小心翼翼的交流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

2.《圣经·雅歌》:《雅歌》则更加直接地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

作者通过描写两位恋人之间的甜蜜言语、相互赞美和温柔亲密的举止,表达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执着。

二、爱情的理解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理智和稳重。

爱情被视为一种婚姻和责任的象征,是人们走向成家立业的基石。

《邶风·柏舟》中描述的年轻男女在婚姻中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情景,反映了爱情的成熟和稳定。

2.《圣经·雅歌》:《雅歌》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热烈和情感化。

爱情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而灵性的意义,是一种纯粹而追求完美的感情。

恋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描绘他们心灵的动荡和激情都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三、对爱情关系的态度1.《诗经·国风》:《国风》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相对务实和稳重。

作者更注重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强调男女间的互相尊重和支持,对婚姻的稳定和延续感充满期许。

2.《圣经·雅歌》:《雅歌》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更加强调追求和激情。

作者将爱情比作“坚强如死”的火焰,展示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强调了爱情的复杂性、神秘性以及其对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结论:无论是《诗经·国风》还是《圣经·雅歌》,都以爱情为主题,但两者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理解爱情的角度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
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
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
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
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