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案例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案例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案例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在备课教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科的特点、教育的目的、学生的需求、知识难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以制定合理有效的教案。

本文就探讨一下关于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的案例。

一、基本信息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旨。

2.掌握重点词汇,训练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主旨,掌握故事细节,词汇表达教学难点:学生对神话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三、教学步骤1.导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

2.讲解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

3.讲解词汇: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4.展开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文化内涵。

5.情景演绎:让学生分组表演,模仿故事情节,提高表达能力和语感。

6.评估测试:通过小测验和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互动讲解: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景演绎:让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表达能力和语感。

4.课后作业:通过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备课教案,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应为学生考虑更多,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还有“盘龙石柱”,正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提到的“匠人精神”的体现。宝贝们想象一下:好多位工人用时 四年才雕刻完成这一根“盘龙石柱”!想起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他如今是一家手作店的老板。我看过 他亲手做的皮具,堪称一绝。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争名逐利,而他,坚持努 力做自己,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一件事,从无到有,坚持了五年,了不起。
到一定的范围,将写作内容充实化,将课堂上得厚实,也上出了语文味,是一堂好课.让我们也认识到好课
是磨出来的,只是将我们搞得精疲力尽,当老师太难了。
如何写好游记呢?
第一次逛孔庙,第一次登泰山,从出发前就开始期待,眼下坐在回北京的高铁上,心情仍然很激 动,忍不住和宝贝们分享一下路上的见闻。
赏析:我们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写游记呢?往往都是游玩结束回到家,坐在家里柔软的沙发上,开始 回味这些美好的见闻对么?那么不妨从游玩后的心情开始,运用倒叙回忆的方法写起,景色很美, 趣事很多,感触很深,心情很激动。
动。
师:写游记还可以写人情。
9、再练笔,旅游中哪些人情触人心弦,让你印象深刻?
生:略
四、总结
师:余秋雨说过: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
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在写人文景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体会其中的文化和人文历史。
多接触,多感受,相信我们的文章会更厚重。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 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 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 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 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 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 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 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 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 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 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 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生: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生:运用对比的写法,巧妙烘托…… 生:展开联想、想象…… 生:诗意的语言 生:使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融情于景,巧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 5、师:看来要写好游记,我们还要抓住特点,细致描写。 6、师:在游玩的过程中,除了写你看到的美景之外,还可以写些什么来凸显景之美呢? 三、感人情 7、我们在一起来看一段文字,他写美食还写什么? 常听人说,到西北最难适应的是食物。但我对兰州印象最深的却是两宗美食:牛肉面与白兰瓜。 因此,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留给我两种风韵:浓厚与清甜。 兰州牛肉面取料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 花椒;面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 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 一小碗,如若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 会超过平时的食量。 我兰州的朋友范克峻先生是一位历尽磨难之人,经常带我到一家铺子吃牛肉面。掌勺的马师傅年事 已高,见范先生来便亲自料理一切,不容有半点差池。范先生轻声告诉我,这位马师傅实在是一位 侠义之士,别看他每天只是切肉煮面,你完全可以把一切信托于他。30多年前,一位每天到这儿吃 面的演员突然遭冤被捕,关在监狱里,判刑不轻。妻子亲朋都离他而去,过年过节时也没人来探 望。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这位马师傅出现在铁窗之前,手提一包干切牛肉,无言捧上。如此者 每年不断,一直延续整整20年之久。20年后,演员的冤案昭雪平反,他又重登舞台,名震全城。不 管他用什么方式来邀请和感谢,马师傅全不接受,只在他每天早晨来吃牛肉面时,投以轻轻一笑。 正说着,马师傅的牛肉面已经煮好端来,只一口,我就品出兰州的厚味来了。 生:马师傅的一些事。 师:这是否多余,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牛肉面本身的味道美,但马师傅浓浓的人情味,让牛肉面更有味道。 师:在介绍了游玩中的美食之外,他还写了人情美,来凸显美食之美味。那么写风景,我们还可以 写什么呢? 8、看一段视频《童话世界九寨沟》 生:还可以写人。 生:九寨沟的景美,人更美。 生:条件如此艰辛,依然执着守护 生:人的质朴 生:因为有这些护林员的守护,九寨沟才更美。 师总:看来写游记,我们还可以当地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情。正如卞之琳所认为的:人是“风景”(即大 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会生

初中语文_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通过试卷展评和试卷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

2.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借助弱点访谈和在线答疑平台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3.提炼概括,方法总结——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4.快乐合作,提升学习乐趣。

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让学生快乐参与。

教学难点:学习方法归纳总结。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评价:方式--鼓励为主,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为辅。

内容—方法概括、仪表仪态。

教学过程:1.目标及课堂结构展示—清楚本堂课活动任务。

2.试卷分析—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识记题、手法题、综合思维题。

其中知识识记题采用直选法,如1、2、3、5、8、9、10、13、14、17。

手法能力考查---运用工具法:4、6、18.工具即平时学习老师总结的规律。

综合思维概述---多思维筛选法7、11、15、16、19、20。

综合思维题即将课堂学习知识从不同角度综合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

表述题也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考查。

主要检测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涉及到文言文的字词、翻译、和理解。

作文考查重点是学生能将生活中细节展示出来。

从内容上讲本试卷还是考查学生对本单元课内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马说》《五柳先生传》等课文内容点以及特色手法的运用。

答题情况分析:综合来看,学生对于平所学的语文手法掌握尚可,能较好的判断出修辞、病句等。

但很多同学败在综合思维题目和翻译题目上。

基础知识不扎实,文言词语积累不牢固;对修辞等判断能力差;课文理解肤浅,不能找出全部知识点的考察,继而判断失利;句子翻译不准确,表达不流畅,出现错别字。

翻译句子是文言文连接字词和文章理解的桥梁,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3.反思试卷----学生活动1.弱点访谈要求:组长整合组内学生的弱点,相邻2组学生互访,在形式上可以各派一名代表(记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即席讲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即席讲话》教案

《即席讲话》教案彭晓黎教学目标:1. 启发学生理解即席讲话的特点和要求。

2. 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即席讲话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后面来了好多老师来听课。

我想请班级一位同学致辞欢迎辞。

刚才这位同学是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话,这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即席讲话。

二、即席讲话定义即席讲话,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情景下,实现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

即席讲话,类似小型演讲,由于没有现成的稿子,也多半不能事先准备,需要临场发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席讲话比演讲更考验说话者的聪明才智。

在现代社会,口才更是通行证,我们生活工作的许多场合都需要大家即席讲话,比如招聘会,公司召开会议,记者采访等。

三、精彩的即席讲话是如何造就的。

如何才能拥有即席讲话的本领呢?他人成功的即席讲话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启发。

1. 示例一:天津师范学院教授鲍昌先生事例。

启发:即便是优秀的演说家,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事前毫无准备,他们其实是在心里作了无数次从未发表的演说才有看似精彩绝伦的即席演讲。

如果能在事前对自己的讲话有所准备,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构思。

但如果在事前确实无法做到去准备,就应该在活动中随时保持即时讲话的心理准备,可以问自己:我到底要说什么,怎么说。

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板书)2. 场合选择和说话内容练习:因为,不同的场合,讲的话也要不一样。

, 试分析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欢送会、同学会、婚礼、丧礼上发言内容有何不同3、分析示例谈启发:一:李斌参加市里推广普通话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各区县负责推普工作的干部。

他在前六七人发言后,接口讲道:“方才几位的发言极好。

一位说她自1982 年起从事推普工作,屈指算来,至今已有18 个春秋了,可称之为‘老普',(听众大笑)。

这种坚持平凡工作的韧性很可贵。

另一位说她搞推普用‘挤进去'的态度,‘挤'得好呀!应当‘挤' (听众活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包含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四篇文章。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传统名篇,也有现代优秀作品,既有长篇也有短篇,难易程度适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难懂句子,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行理解和感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5.感悟人与自然: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7 壶口瀑布1.了解游记的典型特征,品读语言,体会文章风格特点。

2.感受本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领会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壶口瀑布”视频。

瀑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道美丽风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庐山的瀑布景象,今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来领略壶口瀑布的雄壮气势。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构梳理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写作者枯水期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二:走进文本观看雨季的壶口瀑布和枯水期壶口瀑布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明确:从【听觉】角度来写,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从【视觉】角度来写,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是: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如何将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明确: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3.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河水?各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写上游的河水,“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写龙槽壶口的河水,“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见附录)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写作背景及解题1、简介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

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3、派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的不足,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
当地人讲的 “ 猪毛被拔光 ” 的事 , 侧面体现
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 ,为什
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 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 ,
旋出光溜溜的大坑 , 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
抗、坚韧的特点 ,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 作者的重点是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
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惊心动
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 ,
河谷里雾气弥漫 ,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 ,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 但上面的水 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 ,冲进去 ……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 但水 浸沟岸 , 雾罩乱石 , 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 ,
第二次在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
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
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壶口瀑
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 听觉角度:在半山腰 “ 涛声隐
隐如雷 ” , 近处涛声 “震耳欲聋 ”。
明确: 侧面描写 ,从“ 我 ” 的感受出发 ,
碎成点 , 碎成雾。 ……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
思 ,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 , 怎么……造物者 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 段文字?
明确: 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 , 带着
颂。
总结: 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 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 , 表现出黄河之水博 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 华民族虽历经艰难 ,但宁折不弯、 坚忍刚强、 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 , 抒发了 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搡 , 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 , 排排黄浪霎时碎
感 , 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
成堆堆白雪。
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② 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
3.请继续朗读第 6 段 ,作者由黄河之水 想到人之外 ,还想到了什么?
沟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 ,便一齐跌了进去 ,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 他由黄河的 “柔
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雨季时来观看壶口瀑布 的感受?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 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 句具体分析。
(1)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 , 河谷里雾气弥漫 ,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 ,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三、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错误 !
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作者想到了什么?流 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 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 , 并体会了黄河之 水象征的民族精神 , 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 河之水有哪些精神 (请学生发言 )。这节课我们 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 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 ,作者写“只急慌 慌地扫了几眼 ,我便匆匆逃离 , 到了岸上回 望那团白烟 , 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 受 , 有何用意?
17 壶口瀑布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作者从声响、 形状、 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 布的方法。 3.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 ,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 , 莫过于壶口 瀑布了。 (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 成。出示几张有关瀑布的照片 , 请学生判断 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 , 描绘 一下最喜欢的那幅照片 , 或表述看到照片时 的感觉。 )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梁衡笔下的《壶 口瀑布》, 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 , 感受壶口瀑布 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听读 , 一 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 , 感受语 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 , 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 , 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 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 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 , 分别是什么时段。在文中标出这两次描写所 在的段落。
明确: 第一次是雨季 , 在第 2 段;第二 震耳欲聋的涛声 , 什么也看不见 , 什么也听
次是枯水季节 ,在第 3、4 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 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 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
不见 ,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 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
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明确: 由海、河、瀑、泉、雾这些水的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形态 , 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 各种感情 , 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
其势如千军万马 , 互相挤着、撞着 , 推推搡 如此 , 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
更闹 ,更挤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急。
中带刚 ”“ 遇强则抗 ”“ 勇往直前 ” 联想到
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
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 借对黄河的赞美 , 表
形的大洞吸着 ,顿然拢成一束 , 向龙槽里隆
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
隆冲去 , 先跌在石上 , 翻个身再跌下去 , 三
跌 , 四跌 , 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
②视觉角度: “ 河谷里雾气弥漫 ”“ 像
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 , 使 一锅正沸着的水 ”“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
人感受较深 , 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溢 ”, 到了岸上 “ 回望那团白烟 ”。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 第 3 段,“当地人说 ,曾有一头黑
猪掉进去 , 再漂上来时 , 浑身的毛竟被拔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