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新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新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有感受到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
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对主题的深化。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俗,
3
部编人教新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清香”用得好。豆麦、水草的清香与弥漫的水汽融合在一起,扑面吹来,从嗅觉、触 觉角度写出那晚“我”愉悦的心情。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照应前面的“起伏”,淡黑的连山蜿蜒起伏,在月色中好像是跃动的黑色兽 脊,写出了舟行水上远眺连山的动态美。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 快。 教师小结 “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抒发了作者 热爱农村的感情,也表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指名朗读“月还没有落……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其他同学闭目想象其意 境,体会归航的快乐。 (4)“深夜归航”部分的景物描写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带给你美感,让你如临其境?说 出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预设 ①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 霞罩着了。 赏析:“回望”两字,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作者仍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 与来时呼应,进一步突出了戏台模糊在远处月色中的独特体验,“罩”更表现出戏台如梦如 幻的情景。灯火中的戏台,仿佛红霞笼罩中的仙山楼阁,在月色中氤氲着色彩与光泽,神奇 而缥缈。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 子看着喝采起来。 赏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中穿行的白船比作“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 子在浪花里蹿”,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又符 合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突出了一群孩子看戏归来的愉悦。几个老渔父“喝采”,更从侧面烘 托了船行之轻快,令人称奇。 小结 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豆麦、水草的“清香”,船头水声的“潺潺”,横笛的“宛转,悠扬”,孩子们的笑声,老 渔夫的“喝采”,作者将神奇的“月夜行船图”,写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 形,如临其境,难怪那夜的戏难忘。 可参考【微课堂】《形容词的妙用》。 【预设二】 “那夜”人情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熟悉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经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知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三单元 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三单元 导学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三单元9 桃花源记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读准字音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丢下)屋舍.俨然(名词,房屋)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其复前行,欲穷其.林(指示代词,这)既出,得其.船(人称代词,他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未果.,寻病终(名词做动词,实现)理解词语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要”的后面省略宾语“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课标要求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旳: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旳基础上,品读文章旳理趣和情趣。

2.理解文章简介旳科学知识,读懂文章阐明旳事理。

3.理清阐明顺序,筛选重要信息,揣摩阐明事理旳语言特点。

德育目旳:学习科学探究旳措施,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摸索科学奥秘旳爱好和良好旳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旳科学道理。

本单元旳课文都是阐释事理旳阐明文,波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旳科学精神。

《大自然旳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简介旳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旳,在一种科学领域旳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旳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旳爱慕之情。

《时间旳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旳阐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当爱惜时间,并用自己旳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旳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旳阐明顺序,筛选重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旳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旳基本措施,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旳爱好。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测、讲究实证旳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旳精神,还可以学习对旳旳科学措施。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旳速度,能按规定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通过半个学期旳学习,学生旳语文基础又有了提高。

本单元旳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旳阐明问,波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旳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阐明文,但是对此类事理性旳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旳阐明顺序旳基础上,筛选重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旳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旳基本措施,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旳爱好。

五、教学学时安排第五课一学时第六课两学时第七课一学时第八课一学时六、写作:《阐明旳顺序》(一)学习目旳1、阐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见附录)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写作背景及解题1、简介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

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4、全班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3、派代表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的不足,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安塞腰鼓》导学案(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安塞腰鼓》导学案(教师版)

安塞腰鼓(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

(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

(1)朗读指导。

例段一:第7段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2.知内容。

朗读课文后,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

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

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2)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⑤戏好看;⑥罗汉豆真好吃;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

4.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1)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

(偏僻、落后的小村庄)(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质,文笔曲折,文意跌宕,使内容更丰富、生动。

3.社戏好看吗?为什么?社戏不好看。

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4.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感悟精彩句子】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为什么说“踊跃”?)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两字,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2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分析主体形象】1.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试细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分析该人物的性格品质。

(1)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

因为他热情友爱,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计上心来,解决了大船的问题,并且“写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放心;他能干机灵,比如他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好,又能巧妙地应对六一公公的问话;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又心细如发,善解人意,比如他在大家看戏已经厌倦却不好说回去时提议回家,又如吃完豆后担心六一公公责骂而想出对策。

(2)我喜欢阿发。

因为他纯朴无私,比如他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大家去偷他家的豆。

(3)我喜欢桂生。

他很勤快,比如他帮“我”买豆浆;他很机灵,比如偷吃罗汉豆的“鬼”主意就是他想出来的。

(4)我喜欢所有的小伙伴,喜欢他们热情友爱,团结互助,喜欢他们聪明能干,活泼机灵。

他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5)我喜欢六一公公。

因为他淳朴厚道,珍惜劳动成果,热情好客。

孩子们偷摘了他的豆,他只是温和地问一问,只是对“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略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并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6)我喜欢外祖母,还有母亲,因为她们都非常疼爱“我”,关心“我”。

2.作者着力刻画这些乡民的良好品格,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刻画平桥村老老少少一群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乡村淳朴的民风人情和孩子们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中心。

【赏析描写方法】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段,自由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夏夜行船,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抓住景物的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描绘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笛声、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欢笑声。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表现了船行之快。

另外,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穿插了对自己感觉的描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样写,既写出了夜景的优美、宁静,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月夜归航,作者从视觉角度,运用比拟手法,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既表现了孩子们的高超的驾船技术,更烘托出孩子们此时欢畅愉快的心情。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

【把握文章主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六一公公虽然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忱。

“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2.景物描写细腻逼真。

景物描写是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

3.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曲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的枯燥过程和归航偷豆,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极为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运用刚学的景物描写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