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 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诗歌练习572文档

诗歌练习572文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①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神气质。

解析 (1)此题可结合题目与描写景物的语句来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

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2)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理解,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

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

(7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古诗文阅读理解:初见嵩山(2012高考辽宁卷)(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2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部分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拓展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见嵩山张耒①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一是结合诗题“初见”二字,窥见作者惊喜心情;二是从具体诗句中体味。

如“赖有青山豁我怀”,一种对青山依恋与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三是从结构上来看,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动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诗歌鉴赏经典例析

诗歌鉴赏经典例析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 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 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 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 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 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 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 亦作“普纳沙”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 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 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 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 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 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 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 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 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 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 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 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 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 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 问题大多具有委 婉性, 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 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 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 明确考察要点, 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建议 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 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 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 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晁补之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 的氛围。

〔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5 分〕【答案 】孤舟联结者雁、 鸟、鱼、霜月、 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 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 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 二首。

吴松,即“吴淞” ,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 、“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 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初见嵩山张耒翻译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为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嵩山、北岳恒山、南岳湖南衡山。

五岳指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以雄著称、华山以险著称、衡山以秀著称、恒山以奇著称、嵩山以绝著称。

五岳以各自的特点而令世人称道,引人入胜。

五岳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当寄情山水的诗人登临五岳时,那壮美的景色总会将诗人的满腹的才情激发出来。

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就是东岳泰山;李商隐的“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就是他登上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后写下的。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就是元好问登临恒山之后写下的千古名句;李白凭借超凡脱俗的想象力,用极尽夸张的手法“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写出了南岳衡山的秀美。

刚才说到五岳中的几座名山以及与名山有关的诗歌文化,好像漏掉了一位。

对了,差点把中岳嵩山给漏掉了。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的中岳嵩山,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有“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的美誉。

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的嵩阳书院,就位于嵩山南麓。

嵩阳书院还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不仅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等均在此工作过。

宋代有一位叫张耒的文学家,也曾在嵩山崇福宫担任过教职工作。

张耒,字文潜,熙宁年间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后以直龙阁知润州。

张耒曾受知于苏轼门下,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成为“苏门四学士”。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

张耒以前只是听说过嵩山的俊秀奇绝,只是没有机会来此一游,这次正好借工作调任途经嵩山之际,他便马不停蹄地来到嵩山。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②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③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见嵩山阅读答案附赏析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本题10分)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14.(本题10分)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
13.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

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4.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

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赏析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

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

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

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

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
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

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