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句理解题

合集下载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温度的百变魔法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存在。

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也无论是在赤热的太阳上还是在阴冷的冥王星上,这一切无不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

例如,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而处于太阳系里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却只有-240℃。

又如,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夜里的星空中,它们只是闪烁的小亮点,而怎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牛郎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8000℃,织女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10000℃,真可谓是“热恋之星....”。

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

想想看, A , B ;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当然,在这样莫大的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

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

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

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那是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分子之间距离也小,此时物质为液态。

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

整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1、文章除了说明“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之外,还叙述了哪三点内容?(3分)2、第一段加点的词“热恋之星”该如何解释?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3、利用文中的有关材料,紧扣第二段中心,在A、B两处写上合适的句子。

(2分)A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哪些现象能用文中第三段的原理..回答并简述理由。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导读: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一、内容概括题型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六、语言品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七、材料链接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八、开放拓展题型说明文阅读主要试题类型示例及答题技巧归纳一、内容概括题型【题型分类】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题型示例】例1: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人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例2: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A卷(海淀卷)《话说海淀》10. 选文第(1)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对明清直至建国前夕海淀水乡美景、园林发展和文化遗迹进行介绍的是第______段到第_______段。

(4分)——“海淀”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例3:《植物也有“喜怒哀乐”》(《中考复习指导》P68)4、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第1个例子: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第2个例子: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方法技巧】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题型分类】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4、判断说明的顺序 (较少出现《指导》 P70—2 )【题型示例】例1:《漫话对联》(《指导》P66)•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出来。

•介绍了对联的定义、种类、起源和发展、写法、意义与影响。

例2 区0611期中测评《说屏》19、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出2—4段的说明内容——文章各段依次介绍了屏“巧”的总特点、屏的功能、屏的分类、屏的放置【方法技巧】1、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有答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有答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测试题(一)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______谁的恩赐,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第一自然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A.……不但……还……B.……不是……而是……2.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本来”的意思是;“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这句话在文段中起的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4.读画横线的句子,请你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二)生物是天然保护网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

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

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7亿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

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

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8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词语含义的理解

8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词语含义的理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理解词句的含义说明文中对于词句的考查除了体会语言特色外,还会考查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也是在考试中常常遇见的,因此对于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题应该怎么答,掌握住这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2、某词在文中指代内容;3、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画线句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一)说明文词语含义(1)关键词的类型○1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和其他特殊含义等,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

○2指代性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指代的内容。

答题技法○1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落、篇章对词义的限制;○2借助语感确定词义;○3通过语境(上下文)理解词语;(二)说明文句子的含义(1)关键句的类型○1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尾处的概括性强的中心句;○2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3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

○4具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

答题技法○1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

文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对象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意;○2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3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

有些句子的内涵较为丰富,需要仔细体会,弄清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对理解文章帮助很大;○4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三、答题模板答题模板:解释词语本义+语境义(比喻义)四、例题示范例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七)(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小升初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七一、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永定土楼近几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美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藏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既能防潮,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究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

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用横线标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3.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

()(2)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4.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的说明方法有。

5.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为什么说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二、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WiFi信号是如何工作的越来越多的餐馆、咖啡馆开始提供WiFi服务,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WiFi的工作原理。

WiFi与无线电信号非常相似,他们都借助波传输数据。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附答案)

说明文语言品析专题训练一、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二、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三、“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4分)四、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五、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一些”的表达效果。

(2分)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

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六、“仅需20分钟就可从上海到达杭州”中的“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七、第③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

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

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

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八、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用语准确。

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语句理解题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
根据《中考考试大纲》要求:……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
【知识点精析】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㈠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

(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⑴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
①不能。

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
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向沙漠进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

⑴举例句;
⑵分析。

(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
注意:一定要选择有限制性词语或者有修辞的句子进行分析。

㈣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
①不可以;
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