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芦花荡》设计教案

《芦花荡》设计教案

《芦花荡》设计教案《芦花荡》设计教案一1、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1教师: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的了解。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相关知识;预习课文,积累字词。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故事背景。

(1)作者人生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孙犁文集》共5集。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6篇)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导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会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把握其性格特点。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风格。

课文初读1.看导语,默读课文,标注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结构。

2.读课文3—5遍,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最好是对老头子的精彩描写),做好批注。

3.读完《芦花荡》,文中老头子的形象使你联想到了谁?请把他的故事简要写在下面。

4.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字词精粹1.给加点字注音并且抄写下列词语,写会为止。

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解释词语。

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3.词语积累:(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遮掩:遮蔽,遮盖。

(17)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8)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走近文体与作者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荡》从体裁上来看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3.孙犁与“荷花淀派”: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

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篇

芦花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篇芦花荡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由整理]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

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能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描述,我看到了一位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1)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投影: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疟子飒飒师:这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

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

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投影: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

芦花荡教案汇总7篇芦花荡教案(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

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

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

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

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揣摩文中“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4、教学重难点: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三、说学情: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

学生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

《芦花荡》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芦花荡》教案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芦花荡》教案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传奇老人。

二、整体感知全文1.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老英雄的传奇故事。

速读全文,概括这个故事。

2.师生交流文章记叙的要素,小结:文章记叙了一个无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大菱报仇的故事。

3.师: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4.学生活动,交流:“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5.教师小结:“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

三、分析人物形象1.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在课文旁写批注。

教师示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两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芦花荡》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的文学价值,掌握其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芦花荡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

2. 提问:你们知道芦花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背景来写作?二、新课讲解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4. 小组合作,探讨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5. 教师总结,强调《芦花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内互相讨论,解决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流利朗读《芦花荡》,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芦花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分析,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芦花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芦花荡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二、新课讲解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央视曾经有一个调查:你幸福吗?今天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你幸福吗?请大家说说心里话。

有的人认为很幸福,有的人觉得不够幸福。

可是,在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同胞却经历着不幸。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他们的生命被任意践踏。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反抗。

在这一反抗日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来结识一位老英雄。

二、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2.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相关知识,体会人物及环境描写妙处;3.默读课文,学会复述故事情节;4.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作家作品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芦花荡》教学设计方案●学习目的: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作者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一:♂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可以有如下结论: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设置问题情景二:♂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可以有如下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设置问题情景三:♂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设置问题情景四:♂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

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

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

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

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若能谈到其中的二、三个方面即可)《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讨论交流,明确:①轻缓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图以情节取胜。

《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地进行着,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

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