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1.小不忍则乱大谋。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4.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 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9.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如果,表假设。
求得,追求。
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
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 德而求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 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所爱好的 事业。”
“富而可……为之”中的“富”指做
官,“而”表假设,是“如果”的意思, “求”是指要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的官职。 这句话用“虽……也……”这对关联词,表 达了做事要尽职尽责;用“求”强调了要 通过修养仁德来获得官职。前面说“可求” 时该怎样做,后面说“不可求”时怎样做, 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思想。
古:背离、抛弃。 今:到某一地方
古:即使。 2、虽执鞭之士 今:虽然。
古:赞赏。 3、吾与点也 今:和。
(三)成语溯源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吾与点也
(一)文言现象汇总
莫春者 “莫”通“暮”

解释下列句中的“道”:
1、任重而道远。 道路 2、不以其道得。 仁道
解释下列句中的“与”:
1、吾与点也。
赞赏
2、与吾父居者。

解释下列句中的“去”:
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蓬山此去无多路。

论语十则全文

论语十则全文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的把它练习,这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不是非常让人高兴吗?别人对你不知情而不怨恨你,这不是最崇高的礼貌了吗?”2、《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它站在那里,众多的星星就都在它周围。

”3、《论语·克己》【原文】子曰:“其事好也,必先难之;其事不善也,必先易之。

”【译文】孔子说:“做件好事,必须先做一些困难的事;作坏事,就应该先做些容易的事。

”4、《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不拘于形。

”【译文】孔子说:“里仁美义的美丽不需要外表的美丽。

”5、《论语·析言》【原文】子曰:“析乎其言,省乎其行。

”【译文】孔子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仔细分析自己所说的话。

”6、《论语·行有义》【原文】子曰:“行有义则无怨。

”【译文】孔子说:“行正义一定不会被有怨言。

”7、《论语·报任》【原文】子曰:“君子报任尽矣,不报任非其身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他要尽自己的职责——他不能推卸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8、《论语·不欲》【原文】子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孔子说:“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美玉似的,也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粗粝似的。

”9、《论语·礼过》【原文】子曰:“礼过则和,过礼则滥。

”【译文】孔子说:“遵守礼仪,就可以实现和谐;违犯礼仪,就会产生滥用。

”10、《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是空虚;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出现危险。

”。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说:“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
三、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四、作家作品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五、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二、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2.[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