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世界十大名人排名 全球公认的十大伟人

1世界名人榜前十名
1: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政治领袖
2:牛顿发现日光是七色混合的人;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人;微积分,二项式创始人;四大运动定论创始人;《原理》作者;恒星起源学创始人
3:耶稣基督基督教创始人;《圣经》作者
4: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5:孔丘儒教创始人
6:保罗基督教最伟大的使徒;《新约》作者
7:蔡伦纸的发明人
8:古登堡活字印刷及活字印刷法的创始人,推广人
9:哥伦布美洲大陆发现者
10: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学创始人,核能发现者2世界上最有影响的20人
1、穆罕默德
2、艾萨克·牛顿
3、耶稣
4、释迦牟尼
5、孔子
6、圣保罗
7、蔡伦
8、约翰·古腾堡
9、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0、卡尔·马克思
11、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2、路易·巴斯德
13、伽俐留·伽俐略
14、亚里士多德
15、列宁
16、摩西
17、查理·达尔文
18、秦始皇
19、奥古斯都·凯撒
20、毛泽东。
世界十大著名文学家

世界十大著名文学家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2、意大利诗人但丁但丁(1265-1321)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世界级的一流文学大师。
但丁从37岁被宣告永久放逐,后来客死异乡。
九岁邂逅心灵上永恒的恋人佩雅丽琪,这位后来24岁香消玉陨的少女,成为但丁日后创作的源泉。
《神曲》为但丁不朽的巨著。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占据一个关键地位。
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论文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 论文关键字:儒家道德文化思想社会儒学孔子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看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
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k5~-心根除孔子的影响,与其彻底决裂。
他下令打倒孔子学说,焚毁孔子书籍。
但是这种镇压并没有得逞,几年后秦王朝覆灭了,研究孔子的学者又获得了说教的自由。
在相继的汉朝时期(前206—后220),孔子学说已被确立为正式的中国国家哲学。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
鉴于秦朝苛政的复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馀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
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
宋朝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世界十大著名文学家系列介绍

语文组黑板报:世界十大著名文学家系列介绍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2、意大利诗人但丁但丁(1265-1321)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世界级的一流文学大师。
《神曲》为但丁不朽的巨著。
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占据一个关键地位。
3、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读书名言大全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笑话:3:一留学生在美国考驾照,前方路标提示左转,他不是很确定,问考官:“turn left?” 答:“right” 于是……挂了..4:有一天绿豆自杀从5楼跳下来,流了很多血,变成了红豆;一直流脓,又变成了黄豆;伤口结了疤,最后成了黑豆。
5:小明理了头发,第二天来到学校,同学们看到他的新发型,笑道:小明,你的头型好像个风筝哦!小明觉得很委屈,就跑到外面哭。
世界十大文豪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 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 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 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4 日 ),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 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 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时,开始独立谋生,先 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1884年,参加民粹党小组, 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革命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 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 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 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 报》的文艺专栏。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 苏联,在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 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回国 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 作。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 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 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 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 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世 界 十 大 文 化 名 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名列第一中国的骄傲】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
阿里士多,古希腊一位有名的学者、科学家、作家,而且好象是一位数学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著书不少,他在西方的地位甚至可比中国的孔孟。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北部城市托伦,1543年5月24日在弗龙堡辞世,享年70岁。
在他弥留之际,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一书得以问世。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不但以简单完美的形式吸引了天文学家的注意,更由于他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教条,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念而引起了一场伟大的“哥白尼革命”。
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的《物种起源》和《进化论》几乎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达尔文当年对婚姻却十分踌躇。
据说,在决定是否结婚前,达尔文专门用19页纸列举了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
这些手稿将于近期在英国展出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简介 孔子真有三千学生吗孔门十哲分别是哪些人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简介孔子真有三千学生吗孔门十哲分别是哪些人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潜在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作为我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看似轰轰烈烈却又是孤寂的,他推行“仁”为此奔走于各个诸侯之间,却常被君王冷落,拥有三千多学生的孔子,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民教师形象。
这位早已经逝去的圣人连同他的学说一起,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人们,直至今日。
对于孔子的定义,他更多的时候是个思想家,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教无类”正是因为孔子,才使得更多的贫民子弟拥有跟贵族子弟同样的求学机会。
据说,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又出了七十二个贤人,那么问题来了,孔子的门下真的有那么多贤德之人吗?孔门有“十哲”,也有“七十二贤”,十哲是孔子门下最良好的十位学生。
他们知识、学问、人品、道德都很优秀,排在前十位。
这十位优秀的学生代表分别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受儒教祭祀。
无不尊奉颜子。
历史名人简介

历史名人简介【名人1】孔子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
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教育思想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⑵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名列第一,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
晋定公时期,曾为司寇。
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
晚年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
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近十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孔子的安贫乐道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因为孔子也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谦虚好学闻名,对于各种知识都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率性而为,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以仁待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思想主要汇集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此书最初的编者,学术界向有争议,难以定论,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参等数人之内。
作为儒家思想的脉源,作为两千年来士人必读的文化典籍和初学教育的启蒙读物,《论语》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仁”和“礼”《论语》一书以语录体写成,文字简约,内容广泛,蕴涵了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仁”和“礼”这两个方面:一、仁“仁”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的“仁”字,因立论角度而各有不同,其内涵也颇为丰富。
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内容,孔子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多个层面的阐述,择其要者如下:其一,他在答复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认为约束自身,使自己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
颜渊问克己复礼的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同上)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在视、听、言、动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其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同上)提出“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认为“仁者莫大于爱人”。
(《大戴礼·王言篇》)其三,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指出仁者的标准和行仁的方法。
所以他的学生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其四,“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
其五,孔子把“仁”视为人生价值中的最高原则,把求仁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问题,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严。
”(《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认为求仁不在外求,全靠个人自觉,只要净化我心,循礼而行,就可崇德、修慝、辨惑,达于仁的境界。
孔子根据“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学说。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指出以教化和道德感化来治国的重要性。
又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卫灵公》)形象地说明了民众对仁政的迫切需要。
孔子主张实行惠民政策,“节用而爱人,使民以食”(《学而》),为政者要重视的是“民、食、丧、祭”(《尧曰》);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同上)。
孔子还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认为任用贤能才能服得民心。
而为政者则要首先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二、礼“礼”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原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内容涉及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孔子认为周礼因革于夏商,最为完备,是古代礼的最完美阶段。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心也。
”(《学而》)并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孔子于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把文明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理想寄寓“礼”中,因此他所提出的“礼”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必须施行礼治,社会和个体都必须以礼为纲常,强调“立于礼”(《泰伯》)、“礼以行之”(《卫灵公》)、“约之以礼”(《雍也》)、“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主张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社会伦理秩序,推崇“圣人”“仁人”的理想人格,认为要在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礼的规范。
在礼的内涵和外在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宁从质不从文,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并对子夏“礼后乎”(同上)的理解予以赞赏,认为礼的仁义之质在先,其内涵比表象更重要。
孔子在礼的变革上认为要坚持原则和大节,对有违原则的诸般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极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同时又认为在无关宏旨的小事上可以顺时从俗,所以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程颐对此解释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
”(《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六》)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名分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治乱原则,认为“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社会的混乱因于名实之乱,要用周礼之“名”来纠正混乱之“实”。
因此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并在齐景公问政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主张名实相符,循名责实。
从逻辑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对名言关系和名实关系的认识,可以视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认为返于礼中便是仁,仁又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精神具体化和外在化,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言称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
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认为如果不能好学深思,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流于“六蔽”,告诫子路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一生更是好学不倦,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孔子强调“多闻、多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多学而知,还要注意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强调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主张行事不凭主观臆测,不墨守成规,不片面武断,不自以为是。
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包含了认识论的意义。
孔子在教育上坚持“诲人不倦”(《述而》),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他兴办私学,使得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治学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教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并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精神,指出学习的规律,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
在教育中注重启发的作用,主张“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材施教,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