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未来简史》有感1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
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
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
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
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
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
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范文(3篇)

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范文(第一篇)科技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去探索人类的基因,无非想让人类活的更健康、生命延续更长,说人类追求长生不死也不为过;人类通过不断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也不为过;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不断改进的自己的身体和智力,通过生物科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的获取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已经获取了以前神才拥有的力量,而且科技的脚步并未停下,人类甚至可以获得比神更强大的力量,说是化身为神,获取如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也不为过。
现代人其过得很辛苦,每个人都背负压力,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压力来自何处,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从目前为止,并未看到这个趋势有被逆转的可能。
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早已签订一份现代契约,所有人都身处洪流之中,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只要经济增长,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工,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先进的科技,需要每一个人去充当促进这个世界加速运转的芯片,借此来促进经济增长。
科技公司太过强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拥有最强大的科研团队,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的异想天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去相信科技改变未来的现实。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被人工智能统治;还是说一小部分人进化为超人,这一小部分人不仅从物质、精神上超越普通人,竟然从生物上开始大幅度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人类从生物上开始划分阶层,智人被智神统治;又或者权力到最后直接交给数据主义,人只不过是数据的生产者或者人仅仅是个数据;也有可能这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能性,但是当它发生也不要太惊讶,人类同样也有很多方式来避免失去控制权。
读《未来简史》心得体会范文(第二篇)一、幸福就是过的有意义现代人普遍认为寻找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意义,但这在上万年的人类历史里并找不出什么根据。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未来简史》,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力作,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宏伟蓝图。
读后令人深感震撼,不禁对我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思考。
观点独特,犀利剖析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人类正从“智人”向“神人”进化,科技进步将使人类掌握前所未有的力量,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观点独特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论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赫拉利旁征博引,从宗教、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他引用了佛教的“无常”观念,指出人类对未来的担忧源于对变化的恐惧;又以人工智能为例,阐述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事实为依据,条理清晰在书中,赫拉利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条理清晰地阐述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到人类面临的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他都进行了详实的论述。
这使读者在了解未来世界的同时,也能对我国和自身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性化语言,引人深思《未来简史》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赫拉利将复杂的科技和哲学问题融入生动的例子中,使人容易产生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禁会思考: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如何把握人类的发展方向?结论《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对未来世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当正视变革,勇敢面对挑战,努力把握人类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篇范文第二篇范文《未来简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我选择采用3W1H模型(What、Why、How、Hence)来重新审视这本书,以期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其内涵,同时使用BROKE 模型(Background、Reason、Opinion、Conclusion、Evidence)来构建我的观点,从而得出更有深度的见解。
《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5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精选15篇)《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
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
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
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
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
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
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
《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0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
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但是这种未来史学家的文章一般都没有人看,因为这些东西要在未来才能应验,无法考证,到了十年之后谁还记得你说的话呀,所以说,许多未来史学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数预判都是错误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受到许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作者,他写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欢迎,而且被主流认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见解,那就很奇妙了。
那么我们撇开《未来简史》的内容不谈,我今天想说说,为什么未来简史可以大获成功?首先就是由于这个作者立意新颖,立意新颖这个词啊,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开始都会遇到了一个词,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独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脑洞清奇,这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一个脑洞打开的人才能应对脑令人脑洞大开的未来,因为未来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要快,所以,那时的场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凡是从别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类特别有先见性和新颖性的好文章,因为未来总体上是无法被预测的,而要从暗雾中找到一道光,这当然不是正面的发现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角度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
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
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导语: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三篇,希望有所帮助!未来简史读后感终于花了两个礼拜把《未来简史》看完了,对这本书及作者可谓仰慕已久。
看了些之前的书评,惊讶的发现贬大于褒,大多是喷这本书与前作重复、人工智能讲的不够深层。
造小就今天就想就这本书说说自己的见解,各位大神不喜勿喷哦~在我看来,本书最令人欣赏的两点,一是在于它的辩证思维,二是在于它的争议性。
辩证思维,是指“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它的主要特点。
这种思维方式在本书中无所不在,例如序言中对于知识悖论的阐述:“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
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联想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指导行,行再反过来更新知,否定之否定,以螺旋状前进,方是万物进步的普遍真理。
再看作者在第3章中对于人类特殊之处的叙述,原文分了几段:“如果说灵魂是不可分割、永恒不变的,那么进化论无法接受灵魂的概念”。
“可能有人会说,人类的灵魂就不是进化来的,而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且完整无缺。
”“要说父母一丝一毫的灵魂都没有,小孩身上却出现了永恒的灵魂,这就不是生物学说得通的事了。
”作者对灵魂是否进化而来进行双方论证,从而得出“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存在”的结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还有第5章中对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解释,作者首先表达了“科学研究事实,宗教给出伦理判断”的观点,又以经典宗教故事三部分为例阐述了“宗教并非只管伦理判断,还包含事实声明”的观点,从而得出“科学与宗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不可对立”的结论。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有人这样评价《未来简史》:“一本好书的标志就是不但能够改变读者看世界的方式,而且能够将历史的另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人类终将走向何方。
”的确,《未来简史》是一部好书,一本初看云里雾里,再看如梦初醒的书。
经过粗浅的阅读,我暂且归纳出这样两件事:死亡、永生。
我们知道,死亡有很多种原因,它不是人所能控制的。
《未来简史》这样说饥荒几千年来这一只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在古埃及或中世纪印度,如果碰到严重干旱,一下子就有5%或10%的人死去的情况并不少见。
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几乎都会读到饥荒的惨状。
人们平时大致都有过饿肚子的情况:早饭吃少了,运动过头了……我想没人会说那是一件美好的事。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几天几天的没有东西吃,结果是不言而喻了。
而现在可以说,人们已经在抑制饥荒。
书中谈到,虽然每天仍有几亿人陷于饥饿,但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很少有人真正被饿死。
还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2010年,饥饿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月100万人的生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14世纪,最有名的流行病——黑死病,借着老鼠和跳蚤,使约7500万到2亿人死亡。
当时的人们毫无对策,各国政府只有安排大型群众祈祷和游行,却全然不知如何阻止疫情蔓延,更别说治愈疾病。
1520年,一支前往墨西哥的小型西班牙舰队中的一个奴隶身上带着一个致命的“货物”:天花病毒。
天花不断传染,无数的人死去。
然而现在我们都已知道,天花早已不复存在。
经过人们的不懈、艰苦的努力,天花被打败了,这是一场完胜!战争和暴力一直是人类所痛恨的。
书中说到,在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而在20世纪,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纪初,更是只占全球死亡人数约1%。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33篇)未来简史读后感篇1《人类简史》的作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推出了新的作品《未来简史》。
我有幸拜读,受益匪浅。
以后,你再也不用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机遇。
可能就像,原始人类学习了用火,智力突飞猛进。
现在的人工智能,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人类的'智商比其他地球生物高,于是自称万物之灵。
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人类,那么会发生什么呢?绝大部分平庸的人类,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类,在与人工智能对抗中,能进化为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以后的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2其实,书评半年前就写完了,只是重新读了书评后,我决定只留下自己总结的的部分: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宗教作为副产品由泛灵论(动物和人类被认为是平等的.生灵)衍变为有灵论(神高于人,人高于动物)。
随后,人类由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而宗教由有灵论变为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认为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自由意志被推到了神的位置)。
后来,科学家打开了智人这个黑箱子,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于是科学家学会了控制生物基体,转移或增加人类观感,可以配置希腊神话中的力量、智慧以及美貌,学会了创造“灵魂”,我们由科技革命到了数据时代,解构自由意志,自主创造智神。
跟着作者走了这么一大圈,脑子里却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就还是回到小时候孤独的对着巨大的镜子看着自己问自己是谁的孩子,我就还是摇一摇头,告诉自己,请善待自己的一生。
未来简史读后感篇3这本书开始就讲道,人类原来的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新的议题是长生不死,快乐和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有人这样评价《未来简史》:“一本好书的标志就是不但能够改变读者看世界的方式,而且能够将历史的另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人类终将走向何方。
”
的确,《未来简史》是一部好书,一本初看云里雾里,再看如梦初醒的书。
经过粗浅的阅读,我暂且归纳出这样两件事:死亡、永生。
我们知道,死亡有很多种原因,它不是人所能控制的。
《未来简史》这样说饥荒几千年来这一只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在古埃及或中世纪印度,如果碰到严重干旱,一下子就有5%或10%的人死去的情况并不少见。
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几乎都会读到饥荒的惨状。
人们平时大致都有过饿肚子的情况:早饭吃少了,运动过头了……我想没人会说那是一件美好的事。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几天几天的没有东西吃,结果是不言而喻了。
而现在可以说,人们已经在抑制饥荒。
书中谈到,虽然每天仍有几亿人陷于饥饿,但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很少有人真正被饿死。
还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2010年,饥饿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月100万人的生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
14世纪,最有名的流行病——黑死病,借着老鼠和跳蚤,使约7500万到2亿人死亡。
当时的人们毫无对策,各国政府只有安排大型群众祈祷和游行,却全然不知如何阻止疫情蔓延,更别说治愈疾病。
1520年,一支前往墨西哥的小型西班牙舰队中的一个奴隶身上带着一个致命的“货物”:天花病毒。
天花不断传染,无数的人死去。
然而现在我们都已知道,天花早已不复存在。
经过人们的不懈、艰苦的努力,天花被打败了,这是一场完胜!
战争和暴力一直是人类所痛恨的。
书中说到,在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而在20世纪,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纪初,更是只占全球死亡人数约1%。
2012年有62万人死于人类暴力,死于糖尿病的却有150万。
如今,核武器早已被各国所发明拥有,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这似乎是用来展示,而从不实际发射的武器。
可以说,死亡是恐怖的,但如今的人们已经在逐步减少被动的死亡。
那么就必定会面临到一个问题:人可以永生吗?我个人认为,永生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首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会感到生命短暂,都会想着该如何去享受这一生。
我们会努力拼搏,即使结果并不怎么理想;我们会追求冒险刺激,在惊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但假如我们可以永生,你能保证你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反正能永生,何必去冒那个险,读后感自己找死呢?何必去拼搏追梦呢,晚点再干也没事。
如此一来,人就会活得非常窝囊,处处想着要护自己周全,这个不能
干那个不能干,人类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其次,一旦人类可以永生,就必定会出现种种巨大的影响。
有的可能有点好处,但更多的是弊端。
同书中一样,让我们也把永生的目标放低,现活上150岁。
《未来简史》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如果你的上司已经120岁了,他头脑中的概念都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立的,而且他可能还要再当你的上司几十年,这给人什么感觉?”
此我再进行进一步联想:因为人类能够活那么久,那么他就可以在自己的职位上呆上一百多年。
当老一辈的官员终于退休了,小一辈的人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终于轮到我了!然后他们一照镜子,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也就是说,一旦人能够增加很多寿命,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有权有势的全都是那些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一边咳嗽一边在指挥属下去办事。
书中说:“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150岁,那么在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斯大林,138岁,老当益壮;毛主席,123岁,年富力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121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治愈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可能要等到2076年才能继位。
”仅仅是活到150岁,局面就乱成这样,那要是永生了,年轻一辈不就连向上努力的成功性都没了?继续联想,如果能够永生,那我们是会保持在饱经风霜的老年模样,还是生机勃勃的青年模样?如何能保证呢?就算能维持人人向往的青春,能保证永远(注意是永远)不出差错吗?
所以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前途还迷雾重重,还埋藏着无
法言说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作者:潘璟恒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