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类动词
现代汉语词类动词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 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 鹊能生死人。”
•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 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 宾语。
• 例如: •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齐侯伐卫,战败卫师。
•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
动词活用
• 一、动词用作名词 • ——指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
•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 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生育的后代) •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 (2)动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 “食士”,即“使士食”
•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 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 夷也。”
• “朝秦楚”即“使秦楚朝拜”;
•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 酒,”
• “使赵盾饮酒”
• 《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 之,见其二子焉。”
• “使其二子见(子路)”之意,而不是“(子路)看见他的两个儿子”之意;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有些助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甚至可以 直接带宾语,这与现代汉语中助动词的 用法有差异。
朝闻道,夕死可矣。 非曰能之,愿学焉。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三、动词的语法功能
• 动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谓语。 • (1)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 • (2)问其名居,(灵辄)不告而退。 • (3)焉用亡郑以陪邻? • 一些动词在名物化后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
现代汉语动词解释

现代汉语动词解释
动词是汉语中最活跃、最为重要的词类之一。
它是表示动作或
事态发展变化的词。
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实义动词可
以用来独立构成谓语,它们有自己的意义。
系动词不能独立构成谓语,只能附在名词、代词或数词后面,在句中起联系主语和表语的
作用。
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常用的动作动词有:跑、玩、写、飞、拍、唱等;常用的状态动词有:是、在、有、睡、想、爱等。
同时,汉语中的动词还具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时态包括了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语态包括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此外,动词可以根据其形式特点进行划分,包括单音节动词、
双音节动词和多音节动词。
其中,单音节动词在词性和语法上比较
简单,例如:“跑”、“写”等;双音节动词比单音节动词更复杂,有
些还需要格变,例如:“打电话”、“开车”等;多音节动词由两个或
三个音节构成,例如:“成长”、“抄袭”等,它们在构词规则上更为
灵活,意义也更丰富。
总之,动词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对于文化交流、语言学习和语言表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及句子成分划分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
"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
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
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
26、每天放学后,老师总要站在校门口看一会儿。
27、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战士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
28、80年代中叶,腐败现象、物价上涨和刑事案件激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9、产值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落后的重要原因。
30、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这些学生平时爱好数学,中学时单科突进,却很不重视语文学习,阅读和表达能力挺差。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能愿动词,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表示趋向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的词。
例如: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大部分形容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齐”、“太死板”、“最清楚”等。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特点以及种类论述题

一、动词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动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它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或行为。
动词的基本特点包括词性不变、时态变化、语态变化、情态辅助等。
动词是汉语中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句子的核心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动词的种类动词可以根据其词义和用法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实义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和虚拟动词等几种类型。
1. 实义动词实义动词是用来表示具体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它具有明确的词义和实际引申意义。
比如:跑、看、吃、写等。
实义动词是汉语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类动词,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 系动词系动词用来表示主语的状态、特征或者属性,它具有连接性和抽象性,不具体表示动作。
比如:是、成、似、略、偏等。
系动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连接主语和表语,起到连接的作用。
3. 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一类具有语气、情态含义的助动词,它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种行为、状态或动作的态度、愿望、推测、能力、必要性等。
比如:可以、能够、应该、愿意等。
情态动词在句子中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可以增强语气。
4. 虚拟动词虚拟动词是一种表示假设、虚拟或者非真实情况的动词,具有虚拟性和推测性。
比如:要是、倘若、假若、如果等。
虚拟动词在句子中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或者虚拟的情况,引导虚拟语气的使用。
三、动词的时态变化动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丰富的时态形式,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等形式,同时还有进行体、完成体、将来完成体等时态形式。
1. 现在时现在时表示说话时或者当前时间的动作、状态或行为。
比如:我吃饭、他写字、我们走路等。
2. 过去时过去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或者过去特定时刻的动作、状态或行为。
比如:他跑了、他看了书、我们去了公园等。
3. 将来时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个时间或者将来特定时刻的动作、状态或行为。
比如:明天我要去北京、下个月我会结婚、明年我将会出国等。
4. 完成时完成时表示动作在过去某个时间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状态或行为。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分类

现代汉语对动词的分类,一般做法是根据动词的表意功用进行分类,分为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类别。
具体是:1、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表示心理活动动词: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
4、表示判断的动词:是。
5、表示能愿的动词: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表示趋向的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从动词的语法特征上看,动词作为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这种能带宾语的动词被称为及物动词,例如:“他笑话我”、“爱父母”、“复习功课”、“认识小毛”、“学开车”、“看京戏”等等。
一些动词不能带宾语,称为不及物动词。
例如:“休息”“游行”“启程”“跑”等等。
现代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一一对应

现代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一一对应一、名词(Noun)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是句子中最基本的成分之一。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
例句:1. 我们去公园玩。
2. 这本书很有趣。
3. 她是一位医生。
4. 桌子上有一杯水。
5. 他喜欢看电影。
二、动词(Verb)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动词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等。
例句:1. 他正在吃饭。
2. 我喜欢唱歌。
3. 他们昨天去了北京。
4. 她正在学习英语。
5. 我们明天要去旅行。
三、形容词(Adjective)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性的事物特征或性质的词语,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
例句:1. 这个苹果很甜。
2. 那只小狗很可爱。
3. 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假期。
4. 这个问题很困难。
5. 这个城市很繁华。
四、副词(Adverb)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用于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句:1. 他们快速地跑了起来。
2. 她慢慢地走进房间。
3. 我们经常一起去看电影。
4. 她很努力地学习。
5. 他们昨天晚上一起吃了饭。
五、代词(Pronoun)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可以用来指代人或物。
例句:1. 他是我的朋友。
2. 她喜欢读书。
3. 这是我的钱包。
4. 他们正在等待我们。
5. 这些是你的书。
六、介词(Preposition)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词语,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句:1. 我们在公园里散步。
2. 他们坐在桌子旁边。
3. 我们为了你的健康而努力。
4. 她生日的时候我们给她一个惊喜。
5. 我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了。
七、连词(Conjunction)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的词语,可以表示并列、选择、因果、转折等关系。
例句:1. 我喜欢喝咖啡和茶。
2. 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3. 他很累,但是他继续工作。
4. 因为下雨,所以我们取消了外出计划。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12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前6种是实词,后6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实词。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称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的词。
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四、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助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甚至可以 直接带宾语,这与现代汉语中助动词的 用法有差异。
朝闻道,夕死可矣。 非曰能之,愿学焉。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三、动词的语法功能
• • • • •
动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谓语。 (1)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 (2)问其名居,(灵辄)不告而退。 (3)焉用亡郑以陪邻? 一些动词在名物化后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 或主语的中心、宾语的中心。 • 生害事,死伤名。(《韩非子·八经》) • 赵氏求救于齐。( 宾语)
• 《左传· 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 邻?” • 《孙子兵法· 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 《论语· 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 • 《论语· 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 •
• 《史记· 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 《史记·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 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忿 恚,恼怒。激,愤激;怒,恼怒。)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子何故乃肯逃 我?”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卒廷 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皆以扁 鹊能生死人。”
• “食士”,即“使士食”
• 《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 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 夷也。”
• “朝秦楚”即“使秦楚朝拜”;
• 《左传· 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 酒,”
• “使赵盾饮酒”
• 《论语· 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 之,见其二子焉。”
• “使其二子见(子路)”之意,而不是“(子路)看见他的两个儿子”之意;
• 时间名词均可直接修饰、限定动词谓 语,充当句子的状语。如: •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9)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 朝亡之,鲁必夕亡。 • 形容词可修饰限定动词,作句子的状 语。 • (7)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 • (8)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介宾短语可修饰或补充说明动作行 为,作句子的的状语或补语。
动词活用
• 一、动词用作名词 • ——指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 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 如: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生育的后代) •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 (2)动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 殚其地指出,竭其庐之入。(入,出由副词修饰、限定。例如: • (1)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 (2)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 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 (3)郑既知亡矣。 • (4)老妇不闻也。
• 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可直接修饰限 定动词,作句子的状语。例如: • (5)昭王南征而不复。 • (6)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 在上述两例中,都用了及物动词“朝”。但前一例句中的“朝”是一般用法, “朝王”即“朝见齐王”、“朝拜齐王”;后一例句中的“朝”是使动用法, “朝诸侯”即“使诸侯朝拜”。
•
• 《汉书· 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武。”
• “降武”是“使苏武投降”
• 《左传· 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 士。”
• (3)动词兼代中心语直接作主语或宾语。
• 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废:废弛的事业)
四、动词的用法 •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 动词的使动用法指动词与所带宾语 之间从形式上看仍是动宾关系,但 动词谓语不对宾语起支配作用,动 作行为却是主语主观上使宾语发出 的,宾语是实际的施事者。 • (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
• 动词用作为动动词
• 指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它可变换成
•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 以省略,但从特定的上下文关系,可以补足 宾语。 • 例如: • 《论语· 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使动,但比较少见。及 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在结构形式上与使 动用法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所表达 的意义不同。 • 例如: • 《孟子· 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 • 《孟子· 公孙丑下》:“武丁朝诸侯。” •
•
《墨子· 公输》:“子墨子曰:‘胡不见我 于王?’” • 贾谊《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
• “使诸侯互相争斗”
•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也有省略的情 况。例如: • 《战国策· 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 食)“食以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 “用粗恶的饭食让他(冯谖)吃”。 •
动词可以作定语。 • 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动词可以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 吾世荷国恩,不能坐观成败。 • 韩厥俛定其右。
• 动词可以直接作谓语动词的补 语,补充说明动词谓语的结果。
• 齐侯伐卫,战败卫师。 •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
•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 为,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可以用作使动的动词,主要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时,可以 带宾语。例如: •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
古代汉语动词及其用法
动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动作、行为、 变化、存在及心理活动的词。
• (1)师进,次于陉。 • (2)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
动 词 的 分
能否带 宾语 所表 示的 意义
行为动作动词 心里活动动词 存现、消亡动词 判断、联系动词 助动词 (能愿动词) 趋向动词 外动词又叫及物动词、他动词 内动词又叫不及物动词、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