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副本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课稿

反馈升华,深层理解
1.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 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 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 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 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 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 革命精神。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
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 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
运用四字短语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 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对偶句
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3.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4. 动人心,鼓壮志。 5.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 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 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学 者 写《唐诗杂论》 做了再说
“三本 写《楚辞校补》 (书1-”-7)写《古典新义》
做了不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革命家 起稿整治传单 说了就做 (19--20) “三件事”群众大会演说 敢说敢做
(8--18)参加游行示威 言行一致
写作特点:精练含蓄
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 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
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治印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
因生活清苦,闻一多在任教之余还挂牌治印,以补无米之炊。
闻一多早年留美学过美术,对金石甲骨很有研究,在篆刻艺术方面造诣很深。
众多友人联名刊登广告,为闻一多招揽生意。
闻一多虽然以治印谋生,但并非凡付钱者他都给刻。
当时囊括军政大权的云南省代主席、“一二·一”惨案的刽子手李宗黄,曾送来上好石章一方,让他治印,并称酬金从优。
闻一多却断然将石章退了回去,宁肯饿死,不事权贵!而另一方面,他又主动为吴晗、朱自清、吴有训等教授甚至一些同学刻印。
他在给华罗庚教授的印章边款上,还刻下如此意味深长之词:甲申岁晏,为罗庚教授制印兼为之铭曰: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
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深挚之情谊,跃然章上,很多人都以能得他刻之一章为快事。
闻一多治印,有时还有想不到之急用、妙用。
当时由潘光且、闻一多、吴晗、费孝通等人创办的后来影响甚大的《时代评论》周刊,因急于登记备案,闻一多便连夜赶制社章。
后来民盟云南支部为防止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和破坏,决定各种文件均用化名的个人私章代替行文。
当夜作出决定,闻一多通宵不眠,立即刻成代表民盟各部的四枚印章。
后来,屡经战乱,国民党反动派又抄了闻一多的家,印章大多散失,但那枚《时代评论》周刊的社章以及代表闻一多所分管的宣传部的那枚“杨亦萱印”,至今犹在。
这些印章,同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一样,依然闪射着不屈者的战斗光辉。
【拓展心语】文章从闻一多先生生活中的一件琐事——闲暇之时治印以贴补家用着手来写,视角独特,表现了先生家境的窘迫,显示了先生不事权贵的铮铮铁骨,道出了先生做人的品格。
他为华罗庚教授治印并篆刻铭文,凸显出先生的几多雅趣和对友人的几多深情。
沿着英雄的足迹追梦1.我不爱那些抱着麦克风大吼的摇滚歌手,也不爱那些大红大紫的电视明星,我只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看,静静地审视所有的革命先烈,看他们披着被血染红的旗帜,双眼怒视远方。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 》等。
•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朱自清称他“诗歌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 人。”(《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 了新格律诗派。后期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 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 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 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 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 变得不平常。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 “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 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 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 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 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 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 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 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锲而不舍 qiè 潜心贯注 qián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校补 jiào 漂白 piǎo 深宵 xiāo
赫然 hè 衰微 shuāi 钻探 zuān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 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炯炯目光 jiǒng沥尽心血 lì• • • • • • 来自 • • • • • • • •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 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 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 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 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 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 民主的斗争。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 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 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 断”,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 “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 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
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 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 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 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 “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哪。里为过
•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渡段方?面“说”了就 “做”的特点。
•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 进行小结,第八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 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 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 不一般的。
四人小组讨论P98.三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 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
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先生还有 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
•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起关联和 呼应紧密的作用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 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 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 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
用。
•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那令人尊敬的 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行、 作风好像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 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课件

地壳 qià o 函寄 há n 卓越 zhuó
锲而不舍 qiè 潜心贯注 qiá n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群蚁排衙 yá
o 校补 jià 漂白 piǎo 深宵 xiāo
赫然 hè 衰微 shuāi 钻探 zuān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 dié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炯炯目光 jiǒng 沥尽心血 lì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 纪——从“农民诗人”, 走到“诗坛泰斗” 新华社北京2月5日
家 》
——
了了着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 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 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 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 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 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 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 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 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 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趣减少了。作:起。 心会神凝:聚精会神。 炯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一反既往:和以前的全部相反。 写照:画人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 精力。 漓。 无暇及此:没有空闲顾及这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 气势雄伟。 然出现。 高标:文中指超群、出众。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既“说”又“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原名《“说和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入选初中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改为此名称[1] (2017年人教社教材改版,改版后文章恢复初名[2] )。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 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
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4、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二、七段是议论。 第八、九、二十段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 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 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他有他有
《 有 的 人 》
——
臧 克 家
还 活 着
的 人 死 了
已 经 死 了
的 人 活 着
部。 臧克家先生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新人教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邹韬奋同志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做了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说:“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又一位“战而不屈”的人物.下面首先让我们听一段关于这位“战而不屈”的人物呐喊声,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感受!1、播放《最后一次演讲》录音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现在的感受如何呢?对录音中主人的慷慨激昂的讲演,有什么感想呢?那么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对,闻一多--一位面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斗士!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他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作者介绍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代表作《有的人》。
3、背景介绍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
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
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义正辞严的讲演。
三个小时后,他却被暗杀了。
闻一多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战士。
但是,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民主战士,而且还是卓越的学者和热情澎湃的诗人。
二、讲授正课1、快速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①正音,勾画重点词语。
②找一找,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学者和诗人方面,哪一些文段是写他在民主战士方面的?2、分析第一部分。
①围绕课文题目,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和怎样做呢?说和做的关系又是如何呢?②拓展延伸虽然现在我们不可以象闻先生那样成为卓越的学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那么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从闻一多先生身上学到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赐予我们可以应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来?第二课时当然我们是不能够单靠讲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5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很熟悉《七子之歌》,这首歌就是闻一多先生写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吧!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衰微卓越深宵钻探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目不窥园仰之弥高炯炯目光警报迭起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很不一样。
():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
三、议:组内合作探究(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5分钟)
四、展: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10分钟)
五、评:精讲点拨(6分钟)
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
六、助:组内帮助(2分钟)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15分钟)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明度与他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提示】【资料链接】
1、作者介绍:臧克家:著名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得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主备人:石丽霞审核人:使用人:计划使用日期:2015/4/10导学案编号:12课型:新授课
第三单元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班级:___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明确:
三、议:组内合作探究(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5分钟)
四、展: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10分钟)
五、评:精讲点拨(5分钟)
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
六、助:组内帮助(2分钟)
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3分钟)
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15分钟)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明确: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明确: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
4、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第2课时
笔记栏
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2、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七、测:课堂检测我肯定能达标(3分钟)
【反思纠错】
1、这节课我最大收获是什么:
2、存在问题有哪些(或需要纠错的内容):
3、解决办法有哪几种(必须记住已纠正的内容):
【自助餐作业】金牌练习册基础达标题目
【下节课预习内容】赏析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明确: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形容情绪、谈话语调等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又详尽透彻。
():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第1课时
笔记栏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识记重要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七、测:课堂检测我肯定能达标(5分钟)
【反思纠错】
1、这节课我最大收获是什么:
2、存在问题有哪些(或需要纠错的内容):
3、解决办法有哪几种(必须记住已纠正的内容):
【自助餐作业】金牌练习册基础达标部分
【下节课预习内容】预习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探究他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