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赏析

合集下载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句子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句子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句子赏 析
目录
• 引言 • “说”的方面 • “做”的方面 • 说和做的统一性 • 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遗产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本文主要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 ”的特点进行赏析,探讨其人格魅力 和精神风貌。
通过深入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理 解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 求。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先生在言论和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一 致性,他的言辞犀利、直率,行动果敢、坚 定,两者相互呼应,彰显出他坚定的信念和 崇高的品格。
详细描述
闻一多先生在发表言论时,总是直抒胸臆, 不拐弯抹角,敢于针砭时弊,勇于发声反对 不公。在行动上,他同样毫不退缩,为了民 族大义和正义事业,他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 的生命。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现,使他在中国
详细描述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言论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够启发人 们的思考,引领时代的潮流。他的观点常常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演讲的风采
总结词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风采独具,他以激情四溢、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让听众沉浸其中。
详细描述
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和思 想表达得深入浅出。他的演讲充满激情和感染力,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
03
“做”的方面
社会行动
爱国情怀
闻一多先生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为争取民主和民族独立而斗争,展现 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VS
勇敢无畏
在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中,闻一多 先生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危险,甚至不惜 付出生命的代价。
学术研究
严谨治学
闻一多先生对待学术研究非常认真,注重实 证和考据,不断探索学术的真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自学指导一

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6分钟后展示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课文结构分析
学者
闻 一 多 先 生 的 说 和 做 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 硕果。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 过 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 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 渡 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 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 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 (8-18) 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1-7) 总结 (19-20)
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 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 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 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 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 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
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 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 一步。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 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
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 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 “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 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读一读
地壳 qià o 函寄 há n 卓越 zhuó
锲而不舍 qiè 潜心贯注 qiá n 气冲斗牛 dǒu 仰之弥高 mí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解读(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选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原名《“说和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入选初中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改为此名称[1] (2017年人教社教材改版,改版后文章恢复初名[2] )。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和做》课文批注

《说和做》课文批注

《说和做》课文批注一、整体感知部分。

1. 标题批注。

- “说和做”直接点明了文章论述的核心内容,简洁明了。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关系型话题,暗示文章将围绕着“说”与“做”的关系展开论述,引发读者思考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景中应该如何对待说与做。

2. 文章开头批注。

- 文章开头从闻一多先生“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的话语引入。

这一开头方式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和做”的独特态度,吸引读者进一步探究他是如何做的,这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急于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二、内容分析部分。

1. 对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的事例批注。

- 如他潜心贯注研究古代典籍。

这一行为体现了他的实干精神。

他不是先夸夸其谈自己要做什么研究,取得什么成果,而是默默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之中。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做学问时的专注程度。

这些描写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做”的重视,他把精力都放在实际行动上,而不是空口说白话。

- 在研究过程中,他“沥尽心血”,这表明他为了做学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是他“做了再说”的最好体现。

他的这种做法与那些只说不做或者先说后做却难以付诸行动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对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的事例批注。

- 在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等方面,闻一多先生表现出“说了就做”的特点。

这是他在社会变革时期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体现。

他从一个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民主战士。

- 他“大骂特务”,这一行为显示出他的勇敢无畏。

在当时特务横行、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下,他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来表达对反动势力的抗议。

他的这种转变,说明他的“说”和“做”都是基于对正义的追求,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说”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论述,而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民主自由的呼吁;他的“做”也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春季改版之后恢复原题目。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本课不少语句读起来能引发联想和丰富的感受,可以从词语和语句的角度去挖掘背后闻一多人物形象,关注细节描写背后的人物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课程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无私奉献的一生。

邓稼先的最高成就在于领导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这不仅将我国国防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而且还间接推进了我国外交方面的进展。

这些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现在让我们的目光放到更前面的一个时代,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那个时代,也伫立着一位形象高大的人,他叫闻一多。

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二、作者介绍看课下注释○1,你标划了哪些部分。

关注两位同是诗人的身份,《邓稼先》是科学家笔下的科学家,而本篇则是诗人笔下的诗人。

这些只是笼统的介绍,其实除此之外,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所以本篇也是学生笔下的老师。

三、细析课文借解决字词而解决文章结构问题和闻一多人物形象。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含贬义。 心不在焉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不要误解为“形容数量很多”。
群蚁排衙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赫然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迥乎不同
也作“迥然不同”。
慷慨淋漓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气冲斗牛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斗、牛均为星宿名,借指天空。
对材料。
作名词时,读xiào; 作动词时,读jiào。
形近字
籍( jí )典籍 藉( jí )狼藉
还有一个读音为 jiè,慰藉。
宵(xiāo)深宵 霄(xiāo)云霄
明亮的样子。
炯(jiǒnɡ)炯炯有神 迥(jiǒnɡ)迥乎不同
【口诀记忆法】整日忙碌,无 暇( xiá )读书;思绪远游, 遐( xiá )想联翩;玉无杂质, 则无瑕( xiá )疵。
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时的“说”又包含什么内容?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 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 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 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 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 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 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说”是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和对 反动派的揭露、斥责,这部分的“说”主 要是赞扬闻一多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和 言行一致的品德。
下面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 体会其表达效果。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分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分析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 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 期: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 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
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 发。 完全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用心专注而深刻。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
第一部分( 1-7 )记述闻先生作为学 两个 者方面的“说”和“做”。 部分: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 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 象。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 一多的“做”?
1. 2. 3.
搞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 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

以生命为代价求民 主反独裁的高尚人 格。
整体把握:
1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 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 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 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 说这样选材的好处。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 战蓄髯八年。1943年 以后,面对国民党统 治的日益腐朽,拍案 而起,走出书斋,投 身到反对独裁、争取 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 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 杀身亡。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解

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 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 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 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 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 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 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 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 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 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 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 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
探索道路而苦读的目的是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 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4、夹叙夹议的写法。第一、二、七段是议论。 第八、九、二十段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 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 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 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 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他有他有
《 有 的 人 》
——
臧 克 家
还 活 着
的 人 死 了
已 经 死 了
的 人 活 着
部。 臧克家先生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
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qià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赏析
在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臧克家老人深情回忆道:“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写作此文时,臧老已75岁高龄,忆及恩师,往事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事迹众多。

臧老不写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却侧重写了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那是因为他们的师生缘始于30年代的国立青岛大学,而那时闻一多先生“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1929年末,臧克家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他参加入学考试时数学考了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可以想象,凭着这样的成绩,要录取几乎不可能。

但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独具慧眼,破格录取了他,一段亦师亦友的美好缘分由此而始,直到闻一多先生与世长辞。

臧老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

从此臧克家经常出入闻一多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而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信任,1932年便发表新诗。

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自费的诗集《烙印》出版。

从此笔耕不辍,走过了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到“诗坛泰斗”。

而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他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足够了。

”可见相知颇深,他们两人均是从小就喜爱古典诗词。

同样的忧国忧民一腔爱国热忱,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解这段师生缘,便于理解文中的“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这本是《论语》中颜渊赞美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意为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

这也许代表了当时臧克家眼中的老师,学识渊博而又诲人不倦。

闻一多常常悉心指导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常逐字圈点批改耐心指正,在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前,曾极力为他奔走。

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无暇顾及,我想这绝非偶然,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忧天下。

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堪称“诗史”,他虽穷困潦倒却依然有济世情怀。

他在安史之乱的逃亡岁月中亲眼目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无独有偶,闻一多先生在抗战爆发前过的也是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活,亲眼目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抗战爆发后先生亲历清华大学迁址一事,历时两个多月徒步跋涉一千余华里,横跨湘、黔、滇三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了解社会现状,产生了争取民主的强烈愿望,并且,闻一多先生尤其欣赏杜甫,这一点想必臧克家也非常了解,之所以今把闻一多先生和杜甫相提并论,也得于他们二人相知颇深。

此外,文中还曾两次提到先生给他写信,我们知道臧克家在抗战爆发后即奔赴抗日前线,而当时闻一多先生还在象牙塔里过着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活,他此时对国民党的反动面目认识
还不深刻,直到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在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闻一多先生才被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了一跳,认为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先生由反共支持国民党变而为反独裁,积极投身争取民主的斗争,这固然与先生一是爱国息息相关,或许也与他们二人长期通信往来,受了臧克家潜移默化影响也说不定。

并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前半部分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时,用语多凝练典雅,如“目不窥国,是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街”这和写作为学者的先生是协调一致的。

闻一多先生生前常指导臧克家“用字”,这是不是受先生的影响呢?而文章后半部分写作为革命家的先生,用语则较为通俗平实,但语气铿锵掷地有声,如“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使作为革命家的先生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先生走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惊天地泣鬼神,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倒下也不愿屈服。

先生用他的行动证明他的先祖的铮铮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生1946年7月15日遇难,万分悲痛的臧克家于同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深情悼念。

当俞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头挑断琴弦仰天长叹,他们真挚的友情感染了所有人。

可以想象,当臧克家在古稀之年深情忆起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如何埋头治学,如何废寝忘食如何默默无闻,而作为革命家的先生如何的敢做敢当痛快淋漓时,那头发零乱的先生那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形象又一一浮现在脑海中了。

此时,臧克家心中涌起的情感,或许有敬有思有痛有叹……很难一一说清吧!正如朱自清先生深情回忆父亲文中所写:“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