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群落结构练习题

群落结构练习题

群落结构练习题群落是由一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物种所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彼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群落结构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群落结构。

问题一:群落的组成请列举出一个群落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群落的组成可以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

下面以森林群落为例,列举其中的几个常见物种:1. 树木:树木是森林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给其他生物。

同时,它们的叶子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2. 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森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起到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生长在树木的阴影下,减缓土壤侵蚀,保持水分和土壤的稳定性。

3. 鸟类:鸟类在森林群落中承担着传粉和种子散布的重要角色。

它们可以吃下植物的果实,并在其他地方排泄出未消化的种子,有助于种子的传播和扩散。

4. 小型哺乳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如松鼠、野兔等也是森林群落的重要成员。

它们通过吃取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树皮,维持了植物群落的平衡。

问题二:食物链和食物网请列举出一个在某个群落中常见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的关系。

解析:食物链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例如,以海洋群落为例,一个可能存在的食物链如下:浮游植物 -> 浮游动物 -> 海洋小鱼 -> 大型鱼类 -> 海洋哺乳动物在这个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是最底层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食物,并将能量转移到更大型的生物体上。

海洋小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大型鱼类以海洋小鱼为食,而海洋哺乳动物则可能以大型鱼类为食。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形成了食物关系,上层生物依赖着下层生物的存在。

食物链描述了食物的能量来源和流动方式。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

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

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③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④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2)计算公式N (种群总个体数)=M ·n 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逻辑斯谛增长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

②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

种群和群落测试题及答案

种群和群落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群落是一泄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篷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泄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泄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泄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泄性的提高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岛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A.通过调査一分析调查结果一得出结论B.进行实地考察一分析可能原因一初步判断一得岀结论C.观察,提出问题一分析,提出假设一设计,完成实验一分析讨论,得岀结论D.初步分析,提岀假设一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一进一步分析,得岀结论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现有人口的数量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8. 西藏东部的髙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髙,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髙山草甸 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9.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 中有标志鼠15只。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带答案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带答案

课时作业(十三)1.(2017·永州二模)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 D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2.(2017·永州二模)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 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项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项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项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项错误。

故选C项。

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 D解析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项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项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12讲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B错误;种群是指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而跳蝻是蝗虫的若虫,蝗虫还有成虫,故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J”型曲线的模型假设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D正确。

2.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衍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对于活动能力强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D.在理想条件下,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增长率为λ-1[解析] 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只能调查其中大鱼的数量,因此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C错误;“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为λ-1,D正确。

3.图Z12-1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图Z12-1A.a曲线表示该种群的生存环境理想,没有其他生物和该种群生活在一起,没有竞争和天敌B.b曲线表示该种群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影响该种群个体生存的生物因素是天敌C.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原因是种内斗争,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D.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解析] 曲线a表示“J”型曲线,条件是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但存在其他生物,A错误;曲线b表示“S”型曲线,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影响该种群个体的生存,B错误;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C错误;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原有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因素,如水葫芦等,D正确。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 学案编号13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王曼【学习目标】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自学质疑】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成立的条件?增长情况?N t =N 0λt N 0 :含义? λ:含义?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出现的原因: K 值:又叫?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度?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 值?为什么? 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矫正反馈】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 .K 值是固定的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 .即将增长的水平B .1/4K 的水平C .1/2K 的水平D .K 的水平 3.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4.下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 、12 h 、24 h 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 .造成⑤的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变化等C .K 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D .曲线②表示每12 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5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右图乙曲线)。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1一、选择题1.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

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

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物种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者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说明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使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虽然蜘蛛对害虫数量变化产生影响,但不能说是害虫的天敌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6.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9.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精选考题·黑龙江高考适应性训练)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x k b 1 . c o m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环境中同一种群的K值一般是不同的,不同生物的K值往往也不同,所以K值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一定呈“J”型,如有天敌的限制等。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D2.(精选考题·河北衡水中学月考)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是a>b>c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的比较是a>b>c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比较是a>b>c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③④解析:题图反映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①正确。

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的是b,②错误,③正确。

年龄组成不能反映迁入率与迁出率,④错误。

答案:A3.(精选考题·福州三中月考)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决定的。

答案:B4.(精选考题·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答案:B5.(精选考题·苏北四市一模)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必须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产生误差;酵母菌培养后期,数目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答案:D6.(精选考题·湖北武昌元月调研)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年份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种群数量50 80 400 800 1 500捕捉标志数150第二天重捕数X k b1 . c om150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3)解析: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1975年该鸟的种群数量,即150×150/13≈1 731(只);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

答案:C7.(新题快递)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解析:提高氮元素供应量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的种植密度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不可以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有关。

答案:D8.(精选考题·海南生物,1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计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本题考查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

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选择样方要随机选择,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选择植物密集的地块。

答案:C9.(精选考题·安徽理综,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故A错。

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故B错。

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故C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故D错。

答案:C10.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w w w .x k b 1.c o m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解析:在密闭的恒定容器中培养酵母菌,其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会下降;a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鱼类的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此点。

答案:C11.(精选考题·南通二模)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 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D12.(精选考题·南京市第一次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解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个别标志物的脱落一般不会影响结果;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对多个家庭调查,以家系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不可能偏小;题中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正确的。

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6分)(精选考题·东北三校联考)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

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

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

请回答:各月龄枝的百分比(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

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能吸引许多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

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①养殖并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②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14.(14分)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相等。

标记技术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记物不能__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 cm×50 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两项)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甲10 —0.1 28乙10 —0.1 2丙—10 0.1 28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果如右图所示。

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B、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概率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答出一点即可)过分醒目(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的不同(答出两点即可)(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②甲、乙、丙思维拓展:采用样方法的注意事项:(1)确定适合的调查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