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合集下载

王小丽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课件

王小丽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课件

(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对种群数量有很大影响。
5、性别比例: (1)概念: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生物必修3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数量
影直 响接
年龄结构
预测 变化方向
种群密度


影响 数量变动
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迁出
小结
1、种群的空间分布有 _均__匀__型_、 随__机__型___、 _集__群__型__
(1)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生物必修3
4、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
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生物必修3
(二)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寿命、性别和年龄等。
•种群特征:
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等。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生物必修3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
全部个体的数量。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定方法:
•样方法(植物)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
酵母菌的数量/个·mL-1
700 600
500
······
400
300
· 200 ·· 100
O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得出结论:
时间/h
酵母菌种群大小按“S”型曲线变化。

2023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

2023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
栏目 导引
2.比较种群的特征
项目 特征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密 度
单位面积 或体积内 某种群的 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
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
可变 ③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栏目 导引
项目 特征
定义
特点或作用
种群单位时间内
出生率 新产生(或死亡) 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
和死亡率 的个体数量占总
栏目 导引
例2 如图所示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 宜环境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栏目 导引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条件: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种群密 度的上升,种群个体间的竞争___加__剧__,以 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__增__加____。 (2)K值:在_有__限__环_境____的情况下,环境条 件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栏目 导引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材 料 选 择 : __酵__母__菌___ 繁 殖 速 度 快 , 个 体小,作为研究种群变化的材料,容易建立 具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模型。 (2)研究计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 __酵__母__菌__的_培__养__条__件____;设计计数的时间 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3)总结交流:用___曲__线___表示酵母菌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共30张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共30张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泊
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鲫鱼
为宜( A )
A.500吨
B.1000吨
C.1500吨 D.不能捕捞
退 出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 是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 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 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标记重捕法
(1)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 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 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 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3)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死亡率 8.9 6.5 9.6 8.9 7.5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 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 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结构
200
100 • • • •
值(K值)时,种群个 体数量将停止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变化。种 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数量特征,其中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 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 基本单位——种群
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 奥斯汀到澳州定居,带来的 24只野兔,一个世纪后,野 兔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导 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你 能解释其中的缘由吗?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教材的章节为《生态学原理》第四章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动态、种群遗传与进化以及种群生态位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了解种群增长模型。

3. 掌握种群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理解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动态分析、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位概念。

重点:种群的定义、数量特征、增长模型、遗传与进化、生态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种群的定义与特征:介绍种群的概念,分析种群的基本特征。

(2)种群数量动态:讲解种群增长模型,分析不同增长模型的特点。

(3)种群遗传与进化:阐述种群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

(4)生态位:解释生态位的概念,探讨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种群数量动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1)种群的定义与特征(2)种群数量动态(3)种群遗传与进化(4)生态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3)阐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2)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反映了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2)-新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2)-新版

你能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种群吗?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呢?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 特征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行为特征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的遗传特征: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等
阅读课本,对于种群特征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1、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特征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的全部个体数量。
(二)“S”型曲线
600 500 400 300 200
环境负荷量(K) • • • • • • • • • • •
环境负荷量(K)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 当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 值(K值)时,种群个 体数量将停止增加。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分几种情况,你了解吗? (一)“J”型曲线 种 群 数 量
1、条件: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无敌害。 2、发生时期:新物种迁入的 开始阶段、实验条件下。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增长率保持不变。 时间 4、种群J型增长方式的数学模 型是:Nt=N0λt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学习要点
01
种群的特征
02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水葫芦的危害
1901年,水葫芦被引入中国,现在被称为世 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许多河道和湖泊被水葫 芦覆盖水面,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它为什么 能生长的如此迅猛?
1、种群的特征
你了解什么是种群吗?
1.种群指同一种生物在某个时间段生活在某个 区域内。 2.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 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 给后代,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以及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定义,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2. 学会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了解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3. 了解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

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 数量特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如分布型、种群边界等,结合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5. 遗传特征:阐述种群的遗传特征,如基因频率、遗传多样性等,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6. 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介绍种群动态的概念,讲解种内竞争、种内互助等关系。

7.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8.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内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动态与种内关系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举例说明种群的空间特征。

(4)阐述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关联、具有共同遗传基础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种群密度:50只/公顷;出生率:20%;死亡率:15%。

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1)原因 :自然环境空间有限,食物有限,有捕 食者等环境阻力存在. (2)曲线:种群数量有 K值.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增长最快; 种群数量 大于K/2值时, 增长逐渐减慢;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停止增长;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 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 所示的结果。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有 迁出、性别比、年龄组 成、气候、食物、天敌、 。 人类活动等 种 群 数 量
A B
时间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 群绵羊,8年后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 群数量会 A A、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不断下降 C、缓慢上升 D、迅速上升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神农架的金丝猴种群
我国某地的野驴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特点: 是可λ =N0 λ2
Nt=N0λt
(无K值)
(3)实例: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 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例 : 在20世纪 30年代,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 到美国一个岛 屿。在 1937— 1942年期间, 这个环颈雉种 群的增长大致 符合“J”型曲 线
2、“ S ”型增长
(1)概念: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
时间内新出生(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 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 1.862%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生态学》第二章第三节,主题为“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

3. 掌握种群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难点:种群数量变动的内在原因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种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20分钟)(1)种群的概念与特征(2)种群数量变动规律(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种群相关的生态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 板书内容:(1)种群的概念与特征(2)种群数量变动规律(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概念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列举种群数量变动的三种原因,并举例说明。

(3)分析两种常见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其对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2. 答案:(1)种群是生物群落中具有相同物种、生活在同一地域、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个体总和。

种群在生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2)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 学案编号13
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王曼
【学习目标】
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自学质疑】
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成立的条件?增长情况?
N t =N 0λt N 0 :含义? λ:含义?
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
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出现的原因: K 值:又叫?
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度?
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 值?为什么? 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
【矫正反馈】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
B .K 值是固定的
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
A .即将增长的水平
B .1/4K 的水平
C .1/2K 的水平
D .K 的水平 3.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4.下
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
性,其余分别是每3h 、12 h 、24 h 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 .造成⑤的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变化等
C .K 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D .曲线②表示每12 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5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
长(如右图乙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
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 点之后
D .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题4) (题5)
6下图为w 、x 、Y 、z 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 ——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 ——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 Y ——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
Z ——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

以上四种生长条件w 、x 、Y 、z 和四种生长曲线l 、2、3、4的对应关系是下列的( ) A .W 一1 X 一2 Y 一3 Z 一4 B .X 一1 Y —2 Z 一3 W 一4 C .Y 一1 Z 一2 W 一3 X 一4 D .X 一1 Y 一2 W 一3 Z 一4 【迁移应用】
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① 右上A 、B 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②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 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_型。

④ 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 ,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