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主体:公众B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质量:理智/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完整word版)舆论学 教学大纲

《舆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论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也为学生其它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认识舆论及其要素(4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中外学者关于舆论的不同说法和本门课程“舆论学”中研究的“舆论”;舆论的八要素;关于非舆论的几种常见类型。
⑵教学难点对舆论和非舆论界限的区分,舆论常常被误指非舆论的东西。
2、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⑴教学内容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本节分别从传统社会的舆论、现代社会的舆论出发,探讨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了解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达到对舆论及舆论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舆论的八要素本节将舆论分解为八个要素,分别从舆论的七个必要因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非必要因素质量问题,达到对舆论的深刻认识。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本节为了给舆论下定义,指出了几种不是舆论的情况,分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公众不等同于舆论;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⑵基本要求(完整word版)舆论学教学大纲了解和认识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学的产生发展情况.理解舆论的八要素,即主体、客体、自身、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存在时间)、功能表现以及质量问题。
掌握区分舆论和非舆论的方法, 从而达到认清“什么不是舆论”的目的.(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2学时)1、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舆论功能的发挥,即舆论设定社会目标、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以及反馈社会效果.⑵教学难点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舆论学期末复习.doc

舆论学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填空题(2'X5=10')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要求:填空即可(复习时细读教材)二、简答题(1O'X2=2O')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第三章舆论的产生于生成模式要求:列出要点,稍作解释三、简述题(20'X 1=20')范围:出几个关键词或是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要求:尽可能多写点儿四、写文章范围(二选一):A卷: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意义)B卷:言论自由(阐明事实够不构成侵权,原告没必要诉诸法律程序-言论是可逆的;言论动辄诉诸法律,对社会的影响)要求:根据材料写文章,不可写成感想式或是牢骚式简述题: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正向舆论的功能正向舆论是指反映社会规律、维护绝大多数公众利益的共同意见。
正向舆论给人的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方向,具有真理性。
包括铮言、褒扬和曝光丑恶,构成人类主要的思维内容。
铮言是正向舆论的基本形式,是指那些真实、诚恳揭示事理的言论浄言的价值:①认识和改造世界;坚持真理②科学决策③道德建设④完善民主制度⑤推动历史进步褒扬是指宣扬好事和优秀人物,宣传正确的经验或理论褒扬的价值:①形成多数人的信念和价值观②弘扬道德力量,塑造公众精神③融合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负向舆论的危害负向舆论是指违背真理、歪曲事物真相,蛊惑人心,形成负向舆论。
负向舆论常常被落伍的党派或别有用心的人所制造和利用,包括浮言、谬理和谣言。
浮言的含义:美言,美丽的空话浮言的公害:A.浮言的欺骗性,思想行为丧失理性;B.社会制约机制削弱,缺乏生机;C. 怂恿人的自满心理,听不得不同意见,批评的丧失;D.品评事物失去严肃性,形成吹嘘的风气谬理的含义:貌似有理谬理的危害性:A.混淆真理与错误的界限B.歪曲正确的理论C.培植社会偏见D.坚持错误、好斗的心态。
谣言的定义:无根之言的群体传播3、试论新闻、宣传和舆论之间的关系基本观点(个人归纳,仅供参考):(1)宣传和舆论的关系: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来控制公众舆论和态度。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引言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1.1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
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
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
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
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
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
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
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2.2 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舆论形成的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型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统媒体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型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规律,成为舆论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和意愿等因素。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三要素: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2 舆论定义(无):公众的意见或言论3 舆论角色与功能: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舆论引导概念: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监督概念: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引导: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监督: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8 我国目前舆论监督遭遇哪些障碍:一、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
二、舆论监督大多集中于乡以下基层机关、基层干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涉及高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政治生活的甚少。
三、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中如何进一步把握事实和分寸的问题。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
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
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
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爆米花模式:其产生的舆论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让人措手不及。
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一种。
在舆论凸显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
中传舆论学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大纲

2、揭露军阀的卖国 是当时社会影响最大 行为; 3、批评大资产阶级 的妥协性。 《 中 国 工 人 报 1924 罗章龙 工人》 刊 上 海 北 京 1、 《世界日报》以 由 1924 至 1925 成舍我 吸引读者、扩大影 先后创办的《世界晚 响、增加广告为宗 报》《世界日报》《世 、 、 旨。 界画报》组成,是当时 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刊 的报纸之一。
《 中 国 同上 农民》 《 农 民 同上 运动》 《 中 国 同上 军人》
1926 毛泽东
广 州
发表《中国社会各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报 阶级的分析》 。 刊。 同上
1926 毛泽东
广 州
1925 王一飞
广 州 上 海 1、揭露帝国主义的 “五卅运动” 中应时而 罪行; 生,侧重于实际动员,
《 热 血 社 会 主 1925 瞿秋白 日报》 义报刊
《前锋》 同上
1923 瞿秋白
上 海
《 新 青 同上 年》
1923 瞿秋白
广 州 广 泛 宣 传 马 列 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义,介绍苏俄革命, 第一个机关报。 报道各地青年运 动。
《先驱》 共 青 团 1921 邓中夏、刘仁 北 报刊 静 京
《 中 国 同上 青年》
1923 恽代英、萧楚 上 女 海
1 、 反 帝 反 军 阀 宣 1、中国社会主义青年 传; 团机关报, 当时影响最
2、与各种错误思潮 大的青年报刊。 斗争; 2、北伐战争中积极宣
3 、 讨 论 青 年 的 学 传北伐的意义, 报道各 习、生活、情感等 地工育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 世 界 民 族 资 1925 成舍我 日报》 产阶级 报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18、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网络评论专栏;网络即时评论或跟帖;网络论坛言论;博客;贴吧;在线调查。
二、判断题1、按照感知事物比例思维习惯,四分之一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比数。
2、行为舆论强于其他舆论;言语舆论强于情绪舆论。
3、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客体的知晓状况有关。
了解越多,确定性越强,舆论反应越强。
4、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反差太大会导致舆论韧性强;另外,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高度一致也会如此。
5、舆论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A 对事件不产生影响是一般性的讨论B 舆论与其他意见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征6、舆论容易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一定是正确的。
7、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言论不全是舆论。
但际舆论、世界舆论:国际传媒的一致性看法,约定俗成指媒介范围;意识形态不是舆论;个人感觉不是舆论。
8、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
9、网络论坛言论是民意生长的新空间。
三、名词解释1、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2、舆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通过对舆论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来揭示舆论领域内部的整个知识范畴,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各自间的逻辑联系,揭示舆论与其外界社会的复杂关联以探寻舆论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谣言: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4、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在舆论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们往往会追随意见领袖的态度而对待舆论。
意见领袖的支持将使得舆论的发展加速。
5、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发表批评与揭露性的意见,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良现象进行挞伐,特别是对公共权力进行监察督促,包括工作监督、道德监督、法纪监督等。
广义而言,舆论监督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的舆论监督,指通过舆论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6、沉默螺旋理论7、议程设置理论8、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
四、论述题1、试析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形成的一般过程(1)问题的出现;(2)舆论领袖的发现、(3)意见的发生、(4)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5)意见的互动与整合、(6)整合形成大致相近相似的意见:舆论形成。
2、舆论的特性:(1)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意识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取决于舆论主体分布的发散性。
舆论的发散是指意见产生和传播的多向性和多方位的布局性。
(2)舆论的波动性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第二个突出特性是经久不息的波动性。
舆论层出不穷地迭起,周而复始地消减,总是或缓或急的在社会中传播。
(3)舆论的弹性舆论意识有很强的伸缩力,时而在社会中浮动,时而转为地下活动,或突然汇成激流,呈现出时隐时现的弹性。
(4)舆论的惯性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
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顽强地表现出否定现实的力量,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失误,呈现出舆论的惯性。
3、试析我国当下的舆论特征及媒介引导的策略。
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现分散化。
面对当下舆论特征的引导策略:(1)、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A、提供的正面价值观念是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舆论B、从社会角色定位入手使价值取向有序、合理。
C、通过连续的评价性社会“热点”,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逐步确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生活态度和理性观念。
(2)、适度社会动员,强调风险、责任(3)、提供更多的社会沟通机会,适当聚合舆论4、为调查某个选题设计一份包含至少6个指标问题的调查问卷。
5、网络舆论的特点(1)、互动性,个人成为信息和意见发布的主体,用户而非受众。
(2)、开放性,传播内容和主体,解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限。
(3)、突发性,打破时空界限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4)、匿名性,表达的安全感和自由性,真实的民意与不负责任的言论混杂。
(5)、把关的隐性和弱化,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
(6)、广泛性,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及监督载体的多样性。
(7)、整合性,迅速整合各方观点掀起舆论高潮。
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更大的群体压力。
6、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网络舆论的作用:舆论监督;信息传播;交流思想。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社会管理,成为有效的“排气阀”、“舆论镜子”,实现民意表达。
B引发社会舆论:提出议题,引起关注,将社会话题引入网络舆论,激起讨论,引起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注意,形成压力,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的目的。
C影响社会文化:多元化观念对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思想开始“去中心化”,网络主体“年轻部落”的生活、思维方式被普及化、放大化,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
D 网络舆论极大冲击了传统舆论,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不受制于某种利益团体,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
E 负面作用:欺骗信息便于流传,极易造成社会骚动;个人隐私、组织机密、国家机密易被泄露。
五、案例分析题1、案例之一抢盐风波:2011年3月11日,小岛日本发生里氏8.9级大地震,地震威力巨大,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于是,海那头的人民忧郁了。
一时间祸起谣“盐”,人人恐慌。
,3月17日起,中国沿海城市浙江、江苏、山东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20元每袋。
盐架扫空,各大超市相继挂出免战牌,大家又将视线转至酱油...后来食盐污染说法被官方否定,盐恢复供应,价格也回归正常,各地又来了一出退盐记,引发网友争议。
结合这个舆论事件分析什么原因导致谣言的产生及抵御谣言的措施。
相关知识点:谣言产生:(1)客体因素:指事件或问题本身的素质中对谣言产生有影响的因素,谣言中心事件的特征,主要包括关注性、反常性和未知性。
A、关注性对关注性的内涵可以划分为两种:a、接近程度b、重要程度B、未知性未知性的两重含义:a、权威部门没有公布事件的确切真相b、权威部门公布的事件真相不能让公众相信C、反常性反常性事件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类:a、与个人一贯表现违背的言行b、与社会发展或自然规律违背的事件(2)主体因素:判断力,(谣言止于智者)需要(出于某些人的主观意图和需要。
(3)环境因素: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公众利益重新调整时;社会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倾斜时。
辟谣策略: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等人在《谣言心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决定谣言产生的公式:R=i×a,其中,R代表谣言(rumor),i代表重要性(important),a代表模糊度(ambiguity)。
该个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相关信息越模糊,谣言也就越容易产生并蔓延。
从奥尔波特的观点出发,可以知道,在一个事件中,当重要性与模糊性至少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可以采取:A、尽量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降低谣言的重要性积累;B、媒体联动,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互动,降低事件的模糊性2、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权利与媒介权利: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
试分析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作用。
3、运用议程设置理论为“肖志军拒签事件”设置议程属性及显著性,以引导舆论进行理性思考。
4、案例分析:分析“华南虎照事件”中的反沉默螺旋模式?并分析原因。
有人追求时,内心的一份矜持是必要的,即使心里很爱,也需要给追求者时间和难度,这样两人走到一起才会珍惜感情、地久天长。
十六、我从来不会在分手很久后才会哭,因为不值。
十七、高兴呢,就允许自己高兴一天;难过呢,也允许自己难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