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积累要点: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

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三、合作探究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

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

附录: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

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涉江采芙蓉》是产⽣于汉代的⼀⾸⽂⼈五⾔诗,是《古诗⼗九⾸》之⼀。

此诗借助他乡游⼦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思妇的现实⽣活与精神⽣活的痛苦。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希望⼤家喜欢! ⾼中语⽂《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教学⽬标】? 1、知识⽅⾯ (1) 识记有关古诗⼗九⾸的⽂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朗读诗歌的能⼒;(3)培养学⽣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4)探究诗歌的表现⼿法。

3、情感⽅⾯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思乡、爱⼈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激趣导⼊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课题。

⼆、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九⾸的⽂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九⾸》中的⼀篇。

《古诗⼗九⾸》包括汉代⽆名⽒所作的19⾸五⾔诗,是东汉末年⽂⼈五⾔诗的选辑,并⾮⼀⼈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化素质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兴,⽽且创造出⼀种独特的风格,语⾔浅近凝练,⾃然和谐,艺术成就很⾼。

是五⾔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之冠冕”。

它是五⾔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诗划分节奏。

(学⽣划分,师⽣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离居,忧伤⁄以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评内容】
1.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为南朝梁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钟嵘的《 》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 ”。

2.①芙蓉: 。

②遗:w èi , 。

③同心: 。

【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在课前分发纸质测试题,限时完成,小组长统分,学生根据分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课上对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练习内容】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
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怜:想。

③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问题:“对写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互评:根据教师的讲解,同桌之间相互打分,并给出打分的依据。

2.教师抽评: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答案,当场点评并打分。

【测评内容】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估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先进行分数预估,给出一个预评分。

2.教师定评:教师将学生作业收上来后,给出一个终评分。

【文化常识知多少】
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常识。

2.由此引申出来的文化常识——谥号。

【诗中字词知深浅】
1.芙蓉、遗、同心
2.遗:❶遗失,遗留,遗漏。

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

❷赠送,给予。

例:《荆轲刺秦王》“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设计意图】
1.以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倒逼学生全面地了解《古诗十九首》,同时由此及彼,引申出的文化常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诗中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借助于工具书了解其义,做到能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角色探究】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通过学生对本诗的多元理解,探索本诗内容的多维性。

2.引导学生“入境”,在分析内容时借助于“角色代入法”进入到具体情境中,学能得法。

【空间探究】
(1) 男 (2) 女 长江 长江
女 男
(1)①游子可能在京城一带奔求前程,隔着千山万水望着故乡。

②游子可能由于战乱流落南方,隔着浩浩的长江望着故乡。

(2)女子象征着“仁君”“美政”或是“失意游子的美好理想”。

【设计意图】
1.借助于诗中表示空间的字词,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展开合理的联想,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男女主人公的相对位置以及可能的处境。

2.对于学生还未学到的内容,如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通过及时补充,引导学生迁移知识,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时代探究】
1.背景介绍:东汉末年,宦官外戚擅权乱政,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

中下层文人士子为谋求前程只得背井离乡奔走交游。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个满腹牢骚和无穷的乡愁。

2.联系名著:《三国演义》曹操
3.把握主题: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②中下层士子的失意彷徨 ③忧虑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设计意图】
1.在给学生介绍完时代背景之后,结合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来分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汉末这一时代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给出叶嘉莹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本诗的主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这首诗。

钟嵘在《诗品》中对《古诗十九首》“一字千金”的评价并非言过其实。

而对于《古诗十九首》的
其他篇目,希望大家在课后也找来读一读,品一品。

看看是否愧于刘勰“五言之冠冕”的评价。

其实,这节课,就是想通过“角色探究”、“空间探究”和“时代探究”来向同学们传达几种鉴赏诗歌时应该具备的
意识,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意识,许多诗歌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优点与特色】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架构,以“角色意识”、“空间意识”
以及“时代意识”为框架,以探究问题为驱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在问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探究,同时重难点突出,
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香草美人”传统,化繁为简,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释,充满了趣味性。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赵宁)
【问题与建议】
对诵读的重视不够:一节课,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兼顾到,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反复吟诵,品味诗歌;问题设计衔接性不够: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切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这样更有利于点拨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贯通。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赵宁)
【优点与特色】
这是一节以学生探究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师生互动良好的示范课。

当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讨论中,认真地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本不用担心;探究之后更有及时地巩固,这对学生学习新知是非常必要的,巩固练习其实就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相信王老师的这节课会让学生对“对写法”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安培哲)
【问题与建议】
环节之间缺少勾连:“角色意识”、“空间意识”以及“时代意识”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像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如果能通过有效的串联,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在结构逻辑上会更加严密;学生的探究时间可以增多一些,充分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安培哲)
【优点与特色】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层面在这节课里体现得比较好,可以算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研讨就是研究、讨论,讨论指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研究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一节好课,探究研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李海霖)
【问题与建议】
没有很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其实大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宏观上,
中下层文人的失意置于时代甚至是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微观上,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置于具体的情景中,可让学生分角色演绎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思绪。

(评课教师:深圳市美术学校 李海霖)
【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上完一节课,总会有满意之处,同样也会有不满意的地方。

李镇
西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

”由此看来,做好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师逐渐成长。

《涉江采芙蓉》既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内容,也是部编版必修教材的内容,对这样的重要篇目作出的教学尝试,显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就这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具体如下:优点:
1.重知识的传达,更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对于文化常识、重点字词等基础知识,没有忽视,对于探究类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多维的火花。

2.学习新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性训练。

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对新的概念理解的深浅也不同,及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不足:
1.探究部分环节之间有机性不足。

“角色意识”、“空间意识”以及“时代意识”虽然层面清晰,但是各部分之间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通过重组或者采用前后勾连使逻辑更加圆合。

2.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达不足。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不能减少,学生们的思考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往往就是在此起彼伏的发言中产生的。

3.学生的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不足。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提升审美品位,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课堂小剧场演绎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