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合集下载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第四单元《涉江采芙蓉》。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涉江采芙蓉》意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涉江采芙蓉》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结构韵律:五言绝句、平仄押韵意象分析:荷花、秋水、相思主题思想:怀人、思乡、离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荷花”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荷花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涉江采芙蓉》,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为《涉江采芙蓉》全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基本词句,理解诗的内涵,领略诗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韵律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把握诗的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讲解(20分钟)(1)分析诗的背景,了解作者。

(2)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句的用法和意义。

(3)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与《涉江采芙蓉》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翻译诗句。

(2)分析诗句的意境。

(3)简述《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1. 课文《涉江采芙蓉》2. 诗人:佚名3. 诗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 重点词汇:芙蓉、兰泽、芳草、涉、采5. 课后作业: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答案: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组织一次古典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专业版PPT模板分享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专业版PPT模板分享

针对《涉江采芙蓉》或其他古代文学 作品进行深入探讨,碰撞思想火花。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现自己的思考 和表达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总结篇
学习收获与感悟
01
掌握古诗《涉江采芙蓉 》的背景、主题、情感 和艺术手法。
02
理解并体验古代文人的 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
03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古 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04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尊重。
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02
03
04
进一步深入研究《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探究更多的文学价
03
进阶篇
采芙蓉的鉴赏与鉴别
品种鉴别
了解不同品种芙蓉的特点,包括 花色、叶形、生长习性等,能够 准确鉴别芙蓉的品种。
质量评估
掌握评估芙蓉质量的方法,包括 花蕾的数量、花朵的形状、颜色 等,能够判断芙蓉的价值。
采芙蓉的培养与繁殖
培养环境
了解芙蓉生长所需的环境,包括土壤 、光照、水分等,能够为芙蓉提供适 宜的生长条件。
这些花不仅供学生和教职员工欣赏,还可以作为教育材料进行使用。 • 案例详情: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里的芙蓉花丛中,
教他们如何识别芙蓉花的不同品种、生长特点以及采摘方法。学生们不 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芙蓉花,还亲手采摘了一些芙蓉花进行观察和研究。 •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强调了芙蓉花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通过观赏和采 摘芙蓉花,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态价值。
繁殖技巧
掌握芙蓉繁殖的技巧,包括扦插、分 株、播种等,能够实现芙蓉的快速繁 殖。
采芙蓉的应用与价值
观赏价值
了解芙蓉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包括 花坛、花境、盆栽等,能够欣赏芙蓉 的观赏价值。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式分析;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 诗歌主题的抽象提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参考资料;3. 学生预习《涉江采芙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2)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如意象、手法等;(3)探讨诗歌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详细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内涵;(3)举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典诗歌;(2)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如何改进?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是否得到提高?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疏通生字词,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熟读成诵,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始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意象“芙蓉";掌握对写手法的运用;感悟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屈原《九歌》里的“悲莫悲兮生别离”直接引入。

介绍《古诗十九首》1.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集;2.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3.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4.南朝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诗歌诵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尽可能熟读成诵。

理解诗句1.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2.诗句分析(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芙蓉”的别称及对意象“芙蓉"的分析;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提问:“采"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呢?(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此句抒发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简单阐释。

(学生思考、作答)“旧乡"长路”。

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意象“芙蓉”,感悟诗歌情感。

体会“对写”这一特殊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核心意象“芙蓉"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玫瑰但是为什么在古诗词里不怎么出现玫瑰呢(玫瑰是中国北方本土植物,《说文解字》里就有对玫瑰的注解,但玫瑰确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太常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3.为什么一说到爱情就想起了玫瑰是什么给了你们这样的固有印象情人节要送玫瑰花4.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国古代其实也有情人节,不过叫法不一样。

(七夕,乞巧节,在乞巧节,古代女子往往对月穿针,祝祷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它跟爱情其实没啥太大关系。

因为牛郎织女只能遥望却不能相会,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是很悲伤的一件事情。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上已节。

在这两个节日里,女孩子们可以走出家门,赏花灯,游春,这就是和情郎相会的大好机会。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在表达爱情时,不送玫瑰花。

大家想想到底是为什么古人不喜欢玫瑰6.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

反过来想,古人若不喜欢玫瑰花,那喜欢什么花玫瑰和这些花草的区别是什么古典诗歌中出现的花草很多,你们能想起来哪些常见的呢菊花,[采菊东篱下]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7.古人在写菊花、梅花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歌颂它们的品格,写秋冬之花,往往天气肃杀能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在恶劣环境中还能盛放的花儿,自然就象征着不屈的品格。

桃花、牡丹、莲花、桂花……8.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花儿和玫瑰都不是一个风格,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栀子花粗粗大大,又否得掸都掉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一些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对比分析《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2)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字词理解和句子解读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

3.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5. 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

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

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

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

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

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

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三、文本解读
1、正音
2、朗读。

朗读方法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

,本诗采用了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
3、自由朗诵。

4、分角色朗读
5、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恋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能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6、所以本诗的结构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品质高洁气质优雅姿态优美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错误
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
采的方式——涉江(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

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

《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

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

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

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

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

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