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完整版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涉江采芙蓉》作品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篇1《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翻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涉江采芙蓉》注释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
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
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
“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
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
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芙“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赏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
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原文: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照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遗(wèi)〕赠送。
〔以〕连词,表示结果。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踏过江水采撷那朵莲花,淌入沼泽摘下一支兰草。
擎着它们不免思量,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
想起那个人,觉得长路漫漫无可期许。
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
《涉江采芙蓉》注释: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女子思春所作,而我更愿意将它想象成一位男子的情思。
他们也许只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惊鸿一瞥的相遇相知,芳心暗许。
之后女子幽居垂花门内,男人却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便不由的想起一朵绝世的娇颜,想起旧时的缱绻。
当流光掠过,离别经年,自己都渐渐相信伊人只是某天做过的梦罢了。
触及旧景,回忆与水墨般的倩影一共蹁跹徘徊,亦真亦幻,却挥之不去。
可又能如何?错过了,便是错过了,尔今天各一方,纵使身边繁花似锦,却只愿意厮守着孤独,了此余生。
某处风景,某个名字,某个街角,某次回眸,某种形式的寄托,某段苍凉的心事……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缘的,能守住,便是有缘有份。
我相信自己和这些诗篇词章有缘亦有份,它恰如我从琳琅的戏曲中选择了昆曲,恰如我无论搬家几次都会在每个房间摆上一株绿植,恰如我执着的只用檀木精油熏香,恰如我无法戒除“入世”这个空间……或许它只是直白的二十个字,抑或磅礴的千余文,它总能不动声色的浸淫我的身体发肤让我无力自拔。
曾告诉别人,如果你的心是孤独的,那么你做什么事也无法填补,如果你的心是伤痛的,那么你做什么事情也无法获得幸福。
涉江采芙蓉(古诗)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给大家分享了涉江采芙蓉的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鉴赏有许多动人的抒,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知识积累
• 1﹒常见意象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 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 行舟、酒。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 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 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 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
• 落日怅望 马戴(孤寂冷清)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 小 池 杨万里(清新明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西楼 曾巩(雄伟壮阔)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 宿甘露寺 曾公亮(雄伟壮阔)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课堂总结
• 这首诗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 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沉流露的是对美好人 生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 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忧愁。
• 让我们再次朗诵全诗,感受这种缠绵的深 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
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 意)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 情)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酒代表消愁)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 夜思》(明月代表思家)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铃霖》 (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 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 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 •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 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 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 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 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 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 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 连理枝、比翼鸟。 •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 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 营、羌笛。 • 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 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 樵、山林。
• 2﹒常见意境(氛围)类别有: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 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 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 3﹒常见思想感情类别: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艺术手法
• • • • • • • • • • 1、从对方写起(悬想、虚写、对写):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某 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 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思考: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2、虚实结合 3、乐景衬哀情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思考:诗人表达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是从什么 角度落笔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 1﹒意象、意境类考题通常会从哪些角度来提问?请予 以归纳: 角度: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 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 词作一赏析。 • 2﹒意象、意境类考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请予以归 纳: 思路分析:先点出具体的意象(即景物),然后结合诗 歌的诗眼、抒情议论类句子和整体感情色彩来分析诗歌 意境,最后从情与景相统一的原则出发根据大意点出蕴 含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 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佳人之花
• 采莲曲二首(其二) • • 王昌龄 •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 • 边开。 •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 • 人来。 • • • • 错 误 • 郑愁予 • • 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 开落。 • …… •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涉江采芙蓉
“芙蓉”的别名
• 荷花、莲花、菡萏( hàn dàn)、芙蕖、君 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 国莲、玉环、玉芝等。
君子之花
•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 为裳。”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爱情之花
• • • •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赏析“采莲图”
•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这幅画面。 • 提示:要想象描摹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 天气等); • 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动作等并 进行细致的描写; • 用富于动作性、画面感的词及诗意的语 言,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意境。
采莲图——以“乐境”衬“哀情”
赏析“望乡图”
• 是谁在望乡?请发挥想象,描述这幅“望 乡图”。要求: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情和 内心世界。
望乡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探究主题
• 1、生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 题。 • 2、问题:谁在思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 闺妇思远,一种是游子思乡,也就是说诗 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闺妇?联 系背景和诗歌的前六句谈谈你的观点和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