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作者、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忧伤。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古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
草。古人重离别,每每在分手之际以花草赠人,如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寄梅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荷等, 采花折柳,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莲 , 佳 人 之
花
莲
,
西洲曲(节选)
爱
南朝乐府 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之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花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 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 爱的男子的深长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终老:终生。
【译文】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采摘荷花想 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 无际。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 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一串纯真自然的举动, 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统编版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爱情有很多种,这应该是最残酷的一种
拓展阅读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故乡有所爱、所念之人
2、不是,如果是的话,下句会写“某某人,等我(赚 够钱了、兵役结束了、有假期了)回去找你”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真正让主人公伤心的是什么?
他们的分别不是暂时的
主人公与他心爱的人今生再无可能在一起
“两个相爱的人,就该在一起啊”,主人公因而质问“为何 我们情投意合却要永远分离?”他没有答案,几千年过去了,他 这个傻笨的问题,谁能给他答案?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思考:这个疑问号是表示疑惑还是反问呢?若是疑问,会怎么回 答?
比如:你问路边那个正在买玫瑰花的小伙子买来送给谁?他会怎 么回答?
反问
芙蓉无法送出的惆怅、落寞、悲痛。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思考: 1、主人公为何此刻回望遥远的旧乡呢?旧乡有什么? 2、阻隔他们相聚的真的只是距离的遥远么?如果是的话, 下一句会怎样写?
①弃捐:抛弃,丢开。复:再。道:谈说。
同样是“生别离”,这首诗跟刚才所学的诗,情感有何不同?
《行行重行行》即便是生别离,但仍旧有重逢的时刻。 是带有希望的。《涉江采芙蓉》则是绝望的。
再见
涉,蹚水而过也。
芙蓉即莲花。莲花习性,喜静不喜动,多长于湖泊、池塘、沼泽。
《涉江采芙蓉》优秀课件

2、女子思夫。
问题探究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 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涉江采芙蓉》抒写了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愁之苦。
诗歌中首句写到“芙蓉”,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花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了美好祝愿.
02
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起首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雅洁美好的形象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04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
0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
01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02
问题探究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涉江采芙蓉》课件

四、三读,赏析特色
在本诗中,“对写法”是如何运用的?如 何体现“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特点?
女子想象
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
(思妇自陈) 对写法 (游子思归)
男子思念女子
借彼写己—— 更见情深意厚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 术的理想和追求,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古诗中有哪些常见表达爱情相思的意象?
③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 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 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唐代白居 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④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 成为爱情的象征。如宋·晏几道《临江仙》有“落花 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你会怎样处理以上两个画面,让它们 跨越时空界限水乳交融在一首诗歌中呢?
(二)联系其它作品,了解“对写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站在亲人的角度抒发自 己的思乡之情。“对写”手法丰 富了抒情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诗 歌的情感在含蓄曲折中愈发突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五、课堂小结
对写法: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己,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 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体现了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的艺术特点。
情感主题: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表达相互之间 的思念之情,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运用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 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
一、背景与出处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但最终得 幸者少、失意者多,于是一个凛坎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他们在失意 中自然生发出对亲人和故乡的苦苦思念。这首《涉江采芙蓉》即是《古诗 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诗词诵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
《涉江采芙蓉》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和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2. 诗歌原文及解释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 诗歌意象分析涉江采芙蓉: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芙蓉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兰泽多芳草:兰草代表着高洁和品质。
还顾望旧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4. 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通过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伤和离别之情。
运用意象和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感染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诗歌背景及作者李白。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 解析诗歌原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2. 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练习。
2.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
3. 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如写作或默写,以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原文、图片和相关视频。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用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述了芙蓉镇江美景和女子阅读诗文的情景。
这首词既有文学价值,又有风景描写和思想哲理,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该词作为文学名篇进行学习。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为大家呈现《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和特点;2.懂得运用修辞手法描写风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能够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4.能够体会古代女子的文化境遇和文化自觉;5.积极探究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友情。
二、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放了一张芙蓉镇江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景色如何?你们是否意识到在读李清照的词时,我们所想象的美景就在这里?”。
教师通过调整学生视角,加深学生对于芙蓉镇的认识,为学生进入课堂做铺垫。
2.讲解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特点教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教师指出:“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女性的特色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切感受”。
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相关资料,回忆掌握她的词作特点。
3.解读《涉江采芙蓉》教师进一步请学生阅读《涉江采芙蓉》,并在课前“看词说景”,指导学生查找通过具体描写表现景色的词句,如“翠梧丹桂质朦胧”,“云鬟峨峨五峰高”,“质本洁而名利华”,“富贵童颜,浮华川谷间”。
接着,教师对于每一句话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和她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析李清照的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李清照词的时候,仔细品读每句话,寻找其中具有特殊表达形式的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整理李清照的修辞手法表格,定期与之比对,以便于掌握词的意义和考察修辞的能力。
5.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和女性间的情感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策略,如小组讨论、表演等,让学生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及两个女子之间的情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20张PPT)

《苏幕遮》 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五、悟情感——缘景明情
画面一: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 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 的芙蓉默然无语。
所见之景,实写
画面二: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 无际,忧愁不已。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3)这个意象有什么特征?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3、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2)其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
……………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
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愁不已。
1、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仪表庄重 姿态优美 气质优雅 品质高洁——(侧面烘托人物)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hàn dàn]、净友、 芰荷等。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 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循 化 高 级 中 学
卢 军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诗歌鉴赏五步走
一、知作者 二、析意象 三、看表达 四、明手法 五、悟情感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找出这两句诗表示情感的词语。忧伤 ●2.“忧伤”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交流:同心而离 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 厚的感情。 ●3.为何忧伤到终老?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 “忧伤”。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 这两句有何特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 抒情主人公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 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在 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的叹息!这是来自万里相隔的身处天南地北的 主人公深沉的担忧;这是痛苦的浩叹,这种黯然的情绪 令人销魂!
●5、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 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 子”形象。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 赏。)
4.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 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 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5.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平缓的叙述。
2.叙述了抒情主人公在干什么?
采芙蓉
3.联想采莲图景的特点?为何采芙蓉?
是美好、欢乐的采莲。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 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 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 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 花 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 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 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 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 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作者】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