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理》参考文献(09.9)

合集下载

教学原理初探

教学原理初探

教学原理初探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违背教学原理的现象,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很多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在师范院校学习时习得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

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知识在考试之后,就完全被遗忘。

16年学习生涯给一届又一届的新教师造成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几乎成为他们的固有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教学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他们的老师的做法来教自己的学生。

千篇一律地备课、讲课、作业和考试。

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下课就是做作业;然后就是应付考试。

学生学得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学得不好,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要是学生学得不好,在通常的情况下,基本上被认为是学生的错。

我们可以来列举这类被普遍采用因而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典型做法。

备课1,只管教材,不研究大纲、考纲和基本素材;2,只备教案,只关心自己怎样把问题讲清楚。

不备学生,不考虑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吸取和接纳知识。

3,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往往落空。

基本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最多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无意识的规定性呈现。

上课1,只顾及自己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而不考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同时也不了解教学目标最终的达成情况。

教师通常是把教案的执行完成当成是教学任务的完成。

2,教学中低层次的发问(思维容量少程度浅)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是什么?”的回答完全排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小组讨论变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异化。

学生被动消极的状态充斥一个课堂的大多数时段。

作业和考试1,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低效,教师不得不用作业来弥补。

作业的涵盖面和重复率极高。

课堂教学和作业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造成师生大量的无效负担。

本校情况:或者是作业的量和难易度缺乏把握。

不负责任的教师会很少很易,急于求成的教师会很多很难。

教学原理资料

教学原理资料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原理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原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对教学原理进行详细探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学习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合理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可实现性的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包括了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进行综合考虑,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环节,包括了导入、讲授、练习、反馈等多个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在理论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实际能力,通过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了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多个方面。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学评价还可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教学原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科学原理指导和支持教师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

教学原理有哪些

教学原理有哪些

教学原理有哪些教学原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学原理。

首先,教学原理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等都会随着年龄和成长经历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原理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调整和变化,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教学原理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原理要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学原理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教学原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持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教学原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主要参考文献马恩列论教育教育学原理胡德海本;成有信本;教育概论叶澜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教育原理(英)沛西能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邹进现代教育原理厉以贤教育原理陈桂生(二版);金一鸣本;学校教育原理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陈桂生教育通论郑金洲教育功效观——一个教育原理的新视角雷鸣强教育问题研究概述孙喜庭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瞿葆奎主编教育与社会发展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杜威教育论著选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大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论罗素著;斯宾塞著再论教育目的怀特教育目的论扈中平教育哲学(如黄济、奈勒、高广孚、周浩波等版本)呼唤21世纪的教育哲学桑新民教育哲学对话桑新民等当代西方教育哲学陈友松理解与教育金生鈜现代教育哲学王坤庆教育是什么张巽根教育人类学(如[奥]茨达齐尔、O·F·博尔古诺夫、冯增俊等版本)教育学(如王道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叶澜等著有代表性的版本)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日)大河内一男教育社会学(如鲁洁本;金一鸣本;)学会生存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UNESCO教育的使命UNESCO系统科学与教育查有梁教学论李秉德教学论稿王策三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教学本体论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张广君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的相关文章网络信息。

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教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观察,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学生的有效接受。

另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更加专注,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学生的有效接受。

最后,教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学生的有效接受。

综上所述,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的基本原理

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教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必须要遵循和理解的。

这些基本原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个性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其次,激励是教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激励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另外,针对性教学也是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只有针对性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针对性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最后,互动式教学也是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互动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的基本原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遵循和理解的原则。

个性化教学、激励、针对性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遵循和理解这些原理,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教学原理》参考文献(09.9)

《教学原理》参考文献(09.9)

《教学原理》参考文献:一、教材和通用类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台湾]单文经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美]Cruickshank,D.R.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The Act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5、Gary D.Borich (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17、Donald C.Orlich, etc (2007),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8、William Wilen, etc (2004), Effective secondary teaching, 5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19、W.R.Miller & ler (2002), Instructors and their jobs, 3rd edi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20、Harvey Daniels & Marilyn Bizar (2005), Teaching the best practice way: methods that matter, K-12. Stenhouse Publishers.二、各部分对应类Ⅰ、教学引论见“教材和通用类”文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J. S. 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W. 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日)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198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中文修订版。

(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美)斯特弗等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995.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张华著:《经验课程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周勇著:《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原理》参考文献:
一、教材和通用类
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台湾]单文经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美]Cruickshank,D.R.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The Act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5、Gary D.Borich (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
17、Donald C.Orlich, etc (2007),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8、William Wilen, etc (2004), Effective secondary teaching, 5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
19、W.R.Miller & ler (2002), Instructors and their jobs, 3rd edi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
20、Harvey Daniels & Marilyn Bizar (2005), Teaching the best practice way: methods that matter, K-12. Stenhouse Publishers.
二、各部分对应类
Ⅰ、教学引论
见“教材和通用类”文献。

Ⅱ、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1、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3、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2期。

4、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

5、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要义评析》,《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

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7、张建伟、孙燕青著:《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8、[美]L.P.斯特弗等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9、张天宝:《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5期。

10、陈佑清著:《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美]伍德沃克著:《教育心理学》,第8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田汉族著:《交往教学论》,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

1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15、[美]班杜拉著:《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1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7、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4期。

18、郭小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3年第2期;《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2期。

19、夏正江:《知识的性质与教学》,《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期。

20、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3、[美]David W. Johnson & Roger T. Johnson著:《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王坦著:《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

25、吴永军著:《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7期;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操作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知识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交往学习论,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实践学习的机制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Ⅲ、教导的过程
1、魏立言:《教育主体性论争述略》,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3、4期。

2、李长吉等:《教学主客体研究:盘点与梳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3、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

4、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5、陈佑清:论教育活动的交往—对象性活动结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3期;教学的条件—目的性活动结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另见教材和通用类参考文献中英文著作。

Ⅳ、具体情境中的教学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4、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范梅南著:《教学的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6、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7、埃德加.莫兰著:《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罗祖兵博士论文:《从预设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王敏勤著:《国内著名教改实验评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B.Joyce,etc, Models of teaching, 7th edition, Allyn and Bac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

11、杨小微著:《中小学教学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三、重要期刊
1、《教育研究》
2、《课程·教材·教法
3、《全球教育展望》
4、《教育研究与实验》
5、《教育理论与实践》
6、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教育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