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参考<<新青年>> <<狂人日记>>授课方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师:民国初年政治上演出了一幕由共和而专制甚至沦为帝制的怪剧。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深刻的思考的问题。
目光敏锐、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师: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2.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影响下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2.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3.代表任务: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中心:北大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解析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北大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新青年>>迁往北大.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不仅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文学形式上进行改革,还主张从内容上加以改革。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都投入了这一场文学革命。
白话文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是白话小说的典范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片面性.如将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柏一概加以否定.师: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师: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陈仲【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年(卷),期】2017(000)007【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必修%专题三第2课.关于本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规定的''''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节点,新文化运动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毫无疑问都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因此,在高中阶段若是仅仅重复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显然意义不大.那么,对于百年后的今天的高中学子而言,了解这场运动的价值究竟何在呢?鉴于历史学科核心内容的价值集中体现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一价值可以体现在通过借助史料对话新文化运动,使学生能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抱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并能以此为基础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做出合理而富有个性的解释,从而最终推动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升.【总页数】4页(P24-27)【作者】陈仲【作者单位】[1]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51【相关文献】1.历史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J], 毛艮松2.平板电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r—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为例 [J], 吴榕樱3.浅析“神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以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 [J], 黄娜4.“格一教学”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为例 [J], 孙晓5.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为例 [J], 李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高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2 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新课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念:“新”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中国封建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3、阶级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岳麓版 必修3

新文化运动本课教材主要讲解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中国人仍在探索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的途径,但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有识之士掀起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
这也意味着进步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即由学器物、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关于新文化运动,本节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从思想和文学两个方面掌握“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要明确其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促使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启迪人们更迫切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为___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9.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它局限在__________圈子里,没有普及到________中去,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缺憾。
存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积极作用: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促进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并汇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对旧文化的勇敢挑战,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而且启迪人们更迫切地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仅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脱离实际等缺憾,不能正确解决批判与继承问题。
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迫切性。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方法讲述法: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归纳。
比较法:新、旧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全面认识新文化。
分组探讨法: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法: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改造中国旧社会的革命理想被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撕成碎片之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最终迎来了近代百年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民族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第二步:【讲授新课】--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个知识点内容)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伟大人物为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3.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探讨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小组汇报、分享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向西方的学习过程已经经历了那些实践?结果如何?结合图片进行思考
讲授新课
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老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根本原因)
(3)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自主学习]
看一段视频(杨吟忠新文化运动的视频)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旗帜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出示北大校徽、蔡元培照片,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探究三、新文化运动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过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而普通的中国民众却仍然受到旧思想、旧道德的牢牢束缚。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什么是旧道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今天这一口号还适用吗?
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
2、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一段文言文和白话文诗词的对比,播放胡适兰花草的音乐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探究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ft,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展示几段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作用,教师点拨:
1、打ft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课件展示: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点拨: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
1、巩固、强化知识结构。
2、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课后反思:21 世纪的中国,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新青年?建设怎样的新文化?课堂小结:(学生齐声读)
新旧思想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起,马克思主义新时期
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