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模板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一般来说,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理解阶段——通过解读原作(对原作的语义结构进行语言解码)形成概念的阶段;(2)转换阶段——将一个个概念换成译入语中对应的语义结构;(3)表达阶段——通过语言编码使语义结构外表化。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受到原语的客观制约,但是其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客观制约性
首先,翻译思维的活动领域是被“预先限定”了的:原文的词义和句义是被预先限定的;原文的章句组织和情态体势也是被预先限定的。总之,翻译的工作对象,是被预先限定的客体。所以,翻译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凭兴之所至,任情思飞扬。
其次,从翻译成果看,翻译活动也是被“预先规定”了的;翻译不是个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交际形式,翻译有其社会功能,翻译的成果必须受到社会接受力的检验。而所谓社会接受力,是指一定时期的文风时尚,社会的约定俗成机制以及基本读者群的知识判断力与审美标准。所谓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在社会接受力的综合制约下的翻译活动质量规范。
论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论文摘 要] 本文重点讨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受到原语客观制约性的同时,其主体性如何得以体现;以及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培养译者的三种实践能力,以助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它涉及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翻译首先是一门科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行为模式、作用机制、工作规范和实施程序。译者必须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翻译又是一门艺术,有其本身的艺术法则、美学特征、审美意识系统和体验过程。译者还必须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自己的成果以美学价值。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分析综合性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创作。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Summary: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译者,文化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目的语文化取向,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
因此译者为了实现目的,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目的语的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到底指什么?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可以这么说,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时依据自身文化对原作理解、吸收和再创作。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 选材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材。
所以译者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选材上。
选材时译者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都与其作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他所谓的“先结构”翻译实际上是忠实于原作的再创作。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翻译中的体现一、译者主体性与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漫长发展中,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尴尬地位。
随着翻译理论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译者的身份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变化。
翻译理论研究者终于意识到,作为翻译活动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是翻译研究最不应忽视的一维,“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相比,译者主体属于译学本体论范畴,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杨武能是较早注意翻译主体问题的学者代表。
他认为译者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作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人,即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原作和译本都是他们创作的客体;在此过程中,译者无疑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许钧则从整体上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位置,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其他的学者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总结和反思。
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再仅限于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对从事法律翻译的译者的主体性也有所研究。
另外,也突出了实证性个案研究。
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视角被引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有阐释学视角、译语文化视角、多元互补理论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
二、文学翻译问题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Jiri Levy 在其著作中,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标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Levy 认为,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
他继承了自古罗马戏剧翻译家Terence 开始的传统,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学艺术,焦点在于再创作。
因此,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智慧、知识和美感,使译作具有和原作相应的艺术感染力。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 开始 , 西 方翻译界 出现了翻译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成 了面向 目的语文化 的翻译 理论 。翻译 研究 的 目的
语 文化 取 向 , 凸显 了 翻译 主体研 究 , 开辟 了翻译 学研 究 的新 视 角 。翻译主体性 的研 究受到 了西方 理论界 的极 大关 注 。法 国著 名 的理 论家 , 拉美 文学 及德 国哲 学 的翻译 家安 托 瓦纳 ・ 贝尔 曼 ( A n t o i n e B e r ma n ) 指 出, 译论、 批评 必须 以译 者 为主体, 提 出了“ 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bel的词义: 1. “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 帝之城”。 2. 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 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这个语言本身就带有混乱的标记,错误地意指错误的东西, 即Babel,混乱也。于是翻译就成了必需而不能完成的任 务,它就像是由一场关于名字占用问题的争夺战引起似的。 在两个绝对专有的名词之间,翻译任务为人所需,但却又 无法完成。翻译不可能,但却必须翻译,那么唯一的出路 便是不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忠实”的翻译,而是赋 以翻译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追求。即: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 忠实”的现实
体现:
·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 ·叶君健 ·范存忠 ·傅 雷 ·学者的翻译研究 ·钱钟书 ·雅克·德里达
• 翻译文学作品,目的 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 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 一样或差不多。但文 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 是科学,这里面有 “朦胧”和“似与不 似之间”的成份,要 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 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 能的。
杨宪益夫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的。在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是 “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被看做是有用的政治斗 争的工具。所以译文中将宋江批判成了 capitulationist, 即:“投降主义分子”这完全是为了和当时社会的“阶级斗 争”相适应的。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就拥有更多的自由,没有受太对的 社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语言差异的背后,是一条 无法跨越的鸿沟,不仅造成翻 译的“讹”,更是在根本意义 上宣判了翻译的不可能。 ·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 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 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
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巴别塔: 据《圣经·创世纪》,创世之 初,普天下人类同用一种语言。 出于骄傲,人们想建一座通天 之塔。耶稣对人类的骄傲感到 恼怒,于是使人们的语言变得 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们 中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只好 放弃了造通天塔的狂妄打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方面承认在人们观 念中存在着翻译的理 想,另一方面则清醒 地意识到实现这一理 想的困难主要来自于 语言的差异。即两种 语言(任何两种语言) 之间,总是存在着差 异。
范存忠:
1903.12.22-1987.12.21
字雪桥、雪樵。英语 语言文学家
将“差异”更为深刻地理解为 十一个不同。 ·语言层面:词汇,句法 ·文字表现层面:修辞格律, 表现方法 ·文化层面:风俗传统信仰 ·社会层面:社会背景
傅雷(1908.4.7—1966.9.3), 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在翻译 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
文化背景因素:
·怡红院(贾宝玉的住所) 杨译:the happy red court, 霍译: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怡红公子”(贾宝玉的别号) 杨译:the happy red prince, 霍译:green boy. 同一个称谓,同一处寓所,在两种英译版本中有不 同的译法,充分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 给的翻译风格。“red”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 祥和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象征着血腥、暴力和死 亡。“green”绿色则象征着生命,快乐和健康。
社会背景因素: “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宝钗的 话) 杨译:“one was that piece “ she answered ,”in which Li Kui abuses
Sung Chiang and then apologizes.”( From the novel Shui Hu, Li Kui was a peasant rebel, Sung Chiang, the leader of the outlaws, was a capitulationist.)
叶君健:(1914~ 1999)著 名的小说家、文学翻译家和 儿童文学作家。其翻译的 《安徒生童话》被称为世界 最佳译本。丹麦女王曾隆重 授给其“丹麦国旗勋章”。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什么意思? ·绝对忠实与客观译为:River snow ·一般译者译作Snowy river,解 为下了雪的江面 ·许渊冲译作 Fishing in snow . 在此,许先生将自己的深刻理解加 了进去,因为《江雪》主要讲述的 是一个人在下雪的时候垂钓于江面 上 理想的要求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 矛盾。
一国文字与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 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 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 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 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 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 “翻译者即背叛者”。 其围绕着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 差异。 作家、文学研究家。曾 为《毛泽东选集》英文 版翻译小组成员。
5.3 译者主体性 的彰显
译者主体性
内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 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 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 主体,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译文读者 的互动关系之中。
产生原因:译者的两难境地
1.传统的翻译观对译者的要求:绝对忠实和绝对 客观。 2.具体翻译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无法绝对忠实, 不可避免地加入译者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