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

合集下载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它不仅是一种植物的形象,更是诗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投射。

在古代诗词中,“柳”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诗人笔下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从中展现出古人对“柳”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柔美的风姿和细腻的情感。

在诗词中,“柳”往往被描绘为轻盈挺拔的形象,柔软的叶子随风摆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发谁家翁,夕阳空自垂。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人籁赋悲凄清?一抔浪花羽扇轻。

呦呦鹿鸣食柳芽,系列翠裙来向侬。

”这里,“柳”被用来与蓬门、良媒、浪花等形象进行了对比,表达了柔美、清幽的情感。

同样,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也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雨后潜排玉作梭。

柳色青青浓小岸,栎阳闻瑟泪珠多。

”柳被描绘成了柔情细腻的形象,与云、雨、玉、栎阳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淡雅柔情,展现了作者对柳的柔美情感的表达。

“柳”在古代诗词中也常被用来寄托作者的思念和情感。

柳的轻柔和婉约形象往往与思念相联系,成为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载体。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纵使悔无追,青春各自由,不管地昏云暗,生活自怡悦。

”柳在这里被用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青春的怀念和悔恨,以及对未来的无所畏惧和自信。

同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君子偕老》中也有“与君初相识,识尽后悔多。

今年欢笑辰,明年又还他。

”在这里,“柳”被用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结交朋友的思念之情。

由于柳叶轻柔,婉约,往往能引起诗人对逝去岁月、友情的思念之情,故“柳”在古诗中往往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象征。

“柳”在古代诗词中也被用来表达生命的顽强和生机。

柳树对环境要求不高,可以顽强生长于寒冷的北方,也可以茁壮成长于炎热的南方。

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往往被赋予生命的顽强和朝气蓬勃的象征意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
柳在古诗里的含义多种多样,往往具有象征性的意味。

以下是
柳在古诗中可能的含义:
1.柳叶柔软:柳树的叶子柔软、垂下,象征着柔顺和柔弱。


诗词中常用来描绘女子的美丽形象,如“柳叶眉”、“柳丝般长发”。

2.春天和生机:柳树是早春的标志,春天来临时,柳树的枝条
会迅速生长出新绿。

因此,柳也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

3.心情愉悦和欢乐:柳树常常与江河湖泊相伴,微风拂过柳树,枝条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

在古诗中,柳也代表着欢乐
的心情和美好的时光。

4.离别和思乡:柳树的叶子容易随风飘落,流动的枝条常常让
人联想到离别和思乡之情。

因此,柳在古诗中往往用来表达离别之
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柳在古诗中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具体的含义
要根据上下文和诗人的用意来理解。

不同的诗人可以赋予柳树不同
的意象和含义,增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

柳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柳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柳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柳在古诗词中具有多种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离别与留恋:由于“柳”字谐音为“留”,因此在离别诗中常常出现,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就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句子,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2. 春天与生机:柳树是春天的标志之一,象征着生机勃勃、希望和美好的开始。

在春天的诗词中,柳树经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重生。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中就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句子,形容了柳叶的细嫩和生命的活力。

3. 柔美与轻盈:柳树的枝条柔软细长,给人一种柔美和轻盈的感觉。

在诗词中,柳树也经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身姿。

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就有“杨柳舞纤腰,杏花飞玉手”的句子,形容了女子的柔美和轻盈。

4. 飘逸与洒脱:柳树的枝条随风飘动,给人一种飘逸和洒脱的感觉。

在诗词中,柳树也经常被用来形容文人的风度和气质。

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就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句子,形容了文人的洒脱和飘逸。

总之,柳在古诗词中具有多种含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离别与留恋、春天与生机、柔美与轻盈、飘逸与洒脱等寓意。

这些寓意都与柳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有关。

古诗中的“柳”意象

古诗中的“柳”意象

古诗中的“柳”意象古诗中的“柳”意象作者:语文人柳,婀娜柔媚,摇曳多姿,受到历代诗家词人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往往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人化,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那参差披拂的枝条,鲜嫩滴绿的翠叶在春风吹拂中姿态迷人。

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则运用对比,将当年抒情主人公出征时春光明媚,柳丝轻拂,与佳人的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归来时的且雨且雪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诗中的“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这是摩形、摹色的修辞手法,而“风流”“婀娜”以拟人的手法,将“柳”人格化写照。

写柳的体态轻盈,飞花似“雪”,又把春柳的繁华比喻得极致。

而《柳》这一首诗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人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

春日之柳的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价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折柳”原来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或送别之词。

而李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是一首“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附耳聆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不由得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引起思乡之情。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古诗词柳的意象

古诗词柳的意象

古诗词柳的意象柳树是古诗里的常见意象。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词柳的意象吗?关于古诗词柳的意象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柳的意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从杨柳意象的原型说起原型又称为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说法就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后积淀,浓缩了的先民的典型经验,充满了象征隐喻意味。

从原型出发去研究古典诗歌,会比较接近地解释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深邃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森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森林组成部分的树木曾受到先民的崇拜,许多被奉为木神,是生命树的象征。

在中国,松、柏、梓、槐曾作为古代王室祭奠的树木。

《白虎通•社稷》引《尚书》佚文云:“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北社唯槐。

”至于桑、桃、李、杏、杨、柳则更多植于普通民众的房前屋后。

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可为证据,当前,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如有些地方民间有“前不载桑,后不载柳”的说法。

在现在的树木原始意象的研究方面,桑和桃是很全面的,见于报刊的较多,但对柳作出的研究则相对少多了。

《民俗研究》(1994年第2期)刊登了黄明先生《满族尚柳习俗与生殖崇拜》一文,该文认为:“尚柳”是满族人的一种信仰习俗,其实质是满族先民原始信仰中生殖崇拜观念。

文中例举了大量满族创世神话,并且从柳的易成活生长,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超强繁衍能力,从柳叶在外形上与女性生殖器相像,说明“柳叶是女性的象征”,以及从满族至今流传的祭祀、禁忌和婚嫁习俗均作出论证。

汉族尚未见到有以柳作为生殖崇拜的迹象,但古典诗词中柳作为女性意象则似乎是天生的。

在对柳的原型作出分析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两个最基本的意象;柳生殖力强,柳枝的柔弱说明柳是女性的象征;柳被植于房前屋后是家园的代表之一,柳是家园的象征。

从柳树的基本意象说起1、柳是女性的象征。

柔嫩纷披的柳条整体像含情害羞的美女的秀发,柔软摆动的枝条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款款慢步,扭动腰枝。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殷勤的形态和优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文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内心的感慨与情感。

首先,柳是一种柔美的植物,与民间文化和太极文化中的“柔”的概念相呼应。

在古代诗词中,柳被用来表达柔和的形态和品质,如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道:“最是那一簇柳,深绿微黄里许。

”这句诗中所渲染的,正是柳枝的柔韧,以及倔强傲骨中的优美品质。

柳枝昂起,柔和得宛如花瓣,其中饱含的生命力和韧性,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所追求的柔美之辞。

其次,柳也是一种逢春即发的植物,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生命的春意和生机的颜色,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诗中提到的“又生”二字,表明柳枝的春意萌芽,生命的力量从未被消耗。

柳枝之所以可以象征生命力和生命力的不息,正是因为它逢春便发,这种繁荣的根源源于柳枝里肆意的生长力。

再次,柳在文人笔下也常常出现在江南水乡之中。

唐朝时文人刘禹锡即有《浪淘沙》一诗中咏柳,流传至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结尾正是语出《秋夜曲》的“红于二月花”,除小说的作者和诗人之外,古人气象万千,江南水乡是一种常见的文化背景。

江南离不开水,而水之所以与柳相配,也许正是因为两者都如此柔和优美,都充满了姿态,更可能是生命的气息,流水似乎在表达着与命运的交汇,而柳枝则表现着内心被命运所压过时,唯一的活力从何而来的哲思。

总的说来,“柳”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柔美、生机、江南等气象,它以其在视觉上的古典美感与生命感,以及含有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成为了诗人们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
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
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
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
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
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
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
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
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
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
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
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
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
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