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世事变迁,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文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分析《活着》在当代的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揭示这部作品在文学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活着》以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运用苦难叙事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苦难叙事,探讨《活着》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批判现实:在《活着》中,余华对旧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不平等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3.激发思考:通过对福贵一家苦难生活的描绘,余华激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三、人文意义1.关注个体命运:《活着》关注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彰显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2.传承文化: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人生故事,余华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使得《活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彰显人性:在苦难中,福贵一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四、审美意义1.叙事手法:《活着》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一家的苦难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3.艺术表现:《活着》以悲剧美学为基础,展现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生存的艰辛和坚韧。
《活着》读后感

《活着》——人生苦难的缩影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人生苦难。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质朴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展现了人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力量。
小说以福贵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了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少爷,但由于赌博成性,最终导致家道中落。
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后,他失去了家人,只与老牛相依为命。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福贵依然顽强地活着,承受着生活的种种苦难。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余华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福贵、家珍、有庆……这些角色犹如我们身边的亲人,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
作品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虽然充满了苦难,但人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苦难的缩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但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我们的生命。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学会坚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着,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文学与人文科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文学与人文科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关注和尊重,涵盖了个体的情感、意识、价值观以及社会中的关系和冲突等各个层面。
在文学和人文科学作品中,人文关怀的表达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传递出智慧和温暖。
通过描述和思考人的情感、生活以及社会问题,文学和人文科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文关怀,激发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改变。
首先,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文学是人们对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性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文学作品扩展了我们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在小说《活着》中,作家余华通过描绘主人公的苦难经历和生活哲学,表达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思,使读者对人类的困境和生命的真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文学作品也能够唤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在鲁迅的小说中,他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不公正的关切,引发了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其次,人文科学作品则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关注人文问题。
人文科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数据和现象,探寻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价值。
比如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通过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研究,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和谐,提出了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些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和社会进步的关怀。
最后,文学和人文科学作品也可以相互融合,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文学作品通过科学的思维和观察,可以更真实地揭示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同时人文科学作品通过文学的艺术表达,能够更加直观地把人文关怀传递给读者。
比如,一些以现实题材为基础的科学小说,既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又能够通过文学的手法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这样的作品既有科学性的严谨性,又注重人的感受和情感,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具意义和价值。
《活着》中的生命尊严与人性强韧

活着中的生命尊严与人性强韧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故事,触及了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强韧。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几个关键场景和角色,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生命尊严以及人性强韧的主题。
2. 父爱之伤与承受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破裂、丧偶、失去子女等多次打击。
在这些困境中,福贵展示了顽强生存的意志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面对儿子患病无法治愈时,他不惜倾其所有寻求医治,表达出一个父亲绝不放弃孩子、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坚定信念。
这展现了福贵对亲情和父爱之伤承受能力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彰显了他对自己与周围众生共同存在价值与诉求认知。
3. 生死相依与友情纽带在小说中,福贵与他的挚友、兄弟从年轻时相识相知,共同劳作,互相扶持。
无论是在农村生活还是在病难困境中,两人始终坚守着彼此之间的情谊与友情纽带。
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帮助,小说呈现了真诚友谊与信任对于生命力量的支撑和激发。
4. 生命尊严与反抗精神小说描绘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动荡年代的背景,包括土地革命、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
福贵作为一个农民面对这些变革,他并没有妥协或者屈服于逆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维护个体尊严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反思和反抗。
5. 生命意义探索当福贵面对种种苦难和磨难时,他内心始终有着追求生活意义和寻找存在价值的渴望。
尽管被打击压迫,他依然保持一颗坚定善良的心,给予他人关怀与帮助。
小说通过福贵的遭遇和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6. 结论《活着》中所展现的生命尊严和人性强韧在不同场景和情境中得以体现。
通过主人公福贵坚毅不屈的精神和对亲情、友情、社会正义以及生命意义的追求,这部小说揭示了人性最原始、最可贵的一面。
残酷叙事中的人性礼赞——余华的《活着》赏析

TT HEORETICAL HORIZON5从以1987年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步入文坛,到以中篇小说《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融入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潮流,再到以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融入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作是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那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的缩影。
在主张打破文学创作传统与常规的先锋文学潮流中,余华和苏童、莫言、格非、残雪这批同期作家一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的实验,追求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这场持续五六年的文本形式的实验中,余华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为他之后形成成熟的文学创作风格夯实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潮流开始衰退,文学创作开始转向关注平凡人物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活,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两个潮流之中,余华选择进入了有厚重叙事背景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从最初的《活着》,到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的创作都选择了关注文革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还有浓厚的先锋文学痕迹,到了《活着》,余华成功完成了从注重叙事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转变,显现出成熟的创作风格。
不难看出,这部在余华作品中非常有份量的《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活着》的文本内容在《活着》中,余华的关注视角放在了文革背景下的平凡人物身上,这也正是9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方向,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社会的变迁。
福贵曾经是一名家境富裕的地主少爷,成天混在青楼、赌场,浪荡不羁。
他在赌场上输掉了家里全部的田产、房产,当他变卖完家产,准备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时候却又被抓去做了壮丁。
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后,才知道在他被抓壮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已经离他远去。
当完壮丁回到家乡后,本想好好过上太平的日子但变故却接连不断:妻子家珍得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致死,女儿凤霞也因有病变成了哑巴,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好丈夫,而她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后死亡,这沉重打击导致妻子家珍凄然离世。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由冷漠走向温情——《活着》的启示

13海外文摘1 由冷漠而走向温情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期的《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死亡叙述》等作品,作者以旁观者的姿态,运用极其冷酷的笔调,把罪恶、暴力、死亡为作为描写对象,由此来揭示人性丑陋阴暗。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活着》作为过渡,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品虽然命名为《活着》,叙述的却是和死亡有关的故事,主人公福贵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去。
死亡仍旧是其一大主题,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生命关怀,余华流露出对生活的温情。
“这种冷静更多地渗透进感情的因素,他不再是远观,而是用融入生活的态度关怀着每个人的生命状态。
”在面对无可预料,逃无可逃的命运面前,福贵一家人相互体谅、扶持,携手面对。
因此,余华创作风格从先锋转向现实,由死亡而面向“活着”,由冷漠而走向温情。
2 余华早期作品的特征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余华早期的作品着力表现对人性幽暗的探寻与剖析。
人性冷漠、亲情缺失的现象在诸如《难逃劫数》、《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一些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显眼。
余华的另一个经典文本《现实一种》,讲述了一系列暴力事件是由皮皮无意中摔死堂弟这个偶然事件所引发的。
当山峰得知儿子不幸死亡时,他将愤怒与仇恨全部宣泄到自己的妻子身上,他俯身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提起来,接着又往她脸上揍去一拳……并吼道:“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在巨大的悲痛面前,山峰的理智失去了,夫妻之情也荡然无存了,只剩下暴力的影子。
此外,自私与冷漠的延续也是早期作品的特征。
《世事如烟》中,90余岁的算命先生不惜克死自己的儿子以给自己增寿;60余岁的老妇与孙子同床而怀孕;父亲卖掉六个女儿以牟利,第七个女儿在这种无望的生活中自杀了,可尸体依然被父亲卖了;《古典爱情》中,饥荒之年即使是昔日娇贵的富家小姐也同样被家人无情地抛弃沦为“菜人”;《难逃劫数》中的父亲老中医教唆自己的女儿在结婚当晚毁了丈夫的容貌,并由此而感到十分高兴……如此种种,在这些作品中读者感受不到有关亲情的一丝温暖气息,而只感受到高于亲情的自身利益,或者冷酷的人性。
《活着》悲剧的另一面:温情

关键词 : 《 活着》 苦难 温情
祥林嫂
余 华在其创 作早 期是 典型 的
先 锋 派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中 充 满 暴 戾、 恐惧 、 死亡 , 比如 《 十 八 岁 出 门
远行》 、 《 现实一种》 等, 但在《 活着》 中余 华 转 向 了现 实 主 义 . 死亡之外 还有温情 , 就如余华在致上海贝塔
贵 感 受 到 了亲 情 的 温 暖 , 也 让 沮 丧
的福 贵有 了活 下 去 的 希望 。 女儿 凤 霞虽 口不能言却乖巧懂 事 . 悉心 照
料 生 病 的 母 亲 和 年 幼 的弟 弟 : 儿 子
《 活着》 以时 间为 轴 , 讲 述 了 主 人 公福 贵苦 难 的一 生 , 对《 活着》 的 现 有 研 究 也 多 是 立 足 于 福 贵 的 悲 剧 命 运 . 即便 部 分 论 文 涉 及 温 情 , 由 于缺 乏 对 比 . 也 很 难体 现 出 温 情 在《 活着》 中 的独 特性 。 因此 , 本 文 会对《 活着》 中 的 温情 进 行 分 析 , 并 引 入鲁 迅笔 下 的祥 林 嫂 做 对 比 , 探 究《 活着》 中悲 剧 的另 一 面 : 温情 。 苦 难 中的 温 情 重 复 是 作 者 为 了 体 现 作 品 中 自己对 生 活 、 人 生 的 思 考 而 常 用 的 创作手法 , 余 华在《 活着》 中将这种 手 法 发 挥 到 了极 致 , 福 贵所 经 受 苦 难 的重复 . 实 际 上 就 是 一 次 又 一 次
亲 情 在 福 贵 一 生 中 扮 演 了重
要的角色 , 也是他一次又一次走 出 苦难 深 渊 的重 要 推 动 力 。 福 贵败 光
家 产 后 .母 亲 只 是 语 重 心 长 地 规 劝: “ 只要 活得 高 兴 , 就不怕穷。 ” 妻 子 家 珍 本 是 富 贵 人 家小 姐 , 此 时 也 没 有 离 福 贵 而 去 。 两个 女人 , 让 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人文关怀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研读作品文本,以及文学界和批评界对于余华《活着》的解读,结合自己对《活着》文本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从余华写作的初始动机、作品呈现内容和形式外加余华自序中对其相关内容的呈现作为观点论据以及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几个大的板块来完成对于作品的一次探索,更多地展现余华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于人类苦难意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人文关怀;生命意义Writing the violence of warmth_humanism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ork presents the content and from, from writing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Yu Hua "to live”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from for "to live”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text,as well as literary critics plus Yu Hua preface their content presents several large plates as a point of view the argum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itself to complete the exploration work, to show that Yu Hua'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humane care for the meaning of human suffering.Keywords: Yu Hua ; alive ; suffering ; humane care ; the meaning of life正文:《活着》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说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悲剧才渐次上演。
整部作品被接踵而来的死亡贯穿着往前走,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死亡的悲凉的气息。
这确实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然而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余华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他所崇尚的叙述,是使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不带情感的叙述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当我们都觉得福贵的命运悲惨至极,无以复加,他当之无愧是生命长河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幸存者时,余华却并不以为然。
余华写作的动机并非要用这样非正常的残酷命运来打动读者,他只是想想用这样的“暴力书写”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表达对于生命意义等终极问题的思考,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是对人作为人本身意义的一种人文关怀。
总之,《活着》讲述了很多很多,绝不仅仅只是对苦难的堆砌,其中包含着人间的温情,是从关注人自身意义的高度出发的“高尚的作品”。
(一)余华的暴力书写《活着》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众多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
年少时的福贵嗜赌成性,输掉所有的财产,父亲也因此而死。
在母亲亡故后的下半生,他更是经历一个接一个死亡的过程,熬过一波又一波苦难的坎坷。
解放后,三年大饥荒,沉重的劫难压迫着他们,拼命的努力却依然在死亡的边缘挣扎。
好不容易熬过这段艰苦的日子,儿子有庆却因为救县长的女人抽血过量而死;接着,女儿凤霞难产而死;三个月后,妻子家珍,这个陪着福贵走过无数灾难的女人结束了她凄苦的一生;四年后,女婿又在一次意外当中离开人世;三年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在整篇故事中,苦难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的向他聚拢。
死亡不再是抽象的,他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接近。
余华曾经说过“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人内心的渴望,所以他总是令我心神迷醉。
”这里所说的暴力表现在作品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叙述风格上的冷漠以及描述上的血腥暴力。
到《活着》的创作阶段,余华的作品已经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极尽所能的凸显出冷漠的叙述语调和令人震惊的血腥暴力,以带给人一种想象视觉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生理上刺激性的感受。
《活着》中,他虽然重复的描写死亡,却并没有像以往的小说般很直观的展示令人不堪入目的死亡和暴力场面。
对这种较之前的非赤裸裸的暴力书写,将其称之为“冷暴力”。
这对他一贯的风格却依然有承袭,这主要表现叙述语气上的冷静淡漠和故事情节上的残酷悲剧。
1、叙述语气上的冷静淡漠《活着》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去倾听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讲述自身经历的故事。
这个角度出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小说基调的冷静性,非渲染性。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主人公都是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气在讲述,如隔岸观火般的不涉己,仿若一个老人站在宏观的角度洞察着自己的一生,经历长久的岁月的冲洗而变得波澜不惊。
没有了对命运的意外,没有对意外的不忿,只是默默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
余华之前的作品,从叙述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比如说表现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张的情节,动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血腥气很浓,很残酷。
而后期的作品,虽然内涵还是保留了那些东西,像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之类,但是却改用了一种体恤性很强的语言来表述,有一种很温暖的东西在里面,而且整个叙述也变得非常的质朴、简单,好像是一种纯粹的讲故事,完全不同于前后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中,我们读到的除了苦难还是苦难,而且,余华对苦难的叙述竟又是异常的冷静。
我们稍加细心就会察觉,余华对苦难的叙述是选择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叙述态度是不介入的立场。
他让所有的人物、场景、世事沧桑的人间图景自我呈现,不做任何主观上或者道德上的取舍和评判,几乎不是叙述者的个人独白。
在叙述中几乎也不给阅读留下任何的空间,一味的近乎残酷的让苦难裸露在我们的面前。
无论作为小说文本中的“我”,还是承担叙述功能的载体的福贵的隐形“替身”叙述人,在文中都有效的控制其情感的流动,近乎于所谓的“情感零度”写作状态。
小说将人物在历史暴虐中受到的戕害,冷冷的看作“仿佛水消失在水中”那样散淡,若无其事,无需悲哀。
《活着》刻意延迟、回避甚至是排除了主题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明确的价值评判与情感渗透,作者似乎从那些阴残恐怖的画面中抽身隐退。
只是将最残酷的故事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措手不及。
2、故事情节上的残酷悲剧《活着》写了主人公福贵坎坷悲剧的一生,他的一生似乎永远都在逃避苦难,却又不可避免的在漫漫人生路上与灾难不期而遇,逃无可逃。
生活一次有一次的给予他幸运的暗示,却又在接下来给了他当头一棒,让生活带来的仅有的温存都消散。
挥之不去的阴霾将他整个人紧紧地包裹在其中,退不可退,藏无可藏。
除去最初的家业败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悲剧之外,之后接踵而至的种种都是生活强加给他的受难。
好不容易觉醒后,却在上城给母亲请大夫的途中被莫名其妙的抓到部队当了壮丁,然后经历人生最黑暗恐惧的经历,眼睁睁目睹多不胜数的生命轻易的陨落,看生命的可贵被战争肆意的践踏和侮辱,尸横遍野。
经历随时都有可能亡命他乡的心惊胆战。
好不容易幸存下来,辗转回家后,却被迫接受母亲离世,女儿因没得到及时救治而变成傻子的事实。
一家人好不容易熬过最艰难的人民公社时期,却又在紧接着失去自己乖巧可爱的儿子,更富戏剧性的是,这害死自己儿子的人还是自己曾经生死相伴的老友春生。
有庆走了,凤霞却总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女婿二喜对凤霞对父母都好。
可就在生活貌似出现转机的时候,凤霞却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死掉。
凤霞时候不到三个月,家珍就跟着去了。
在孙子苦根三岁的那年,二喜在工地上夜出事故去了。
就剩下和苦根相依为命,苦根却在五岁的时候,因为吃太多的豆子而撑死了。
生命中所有给福贵带来生的希望的人都一个个的最终离去……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人世间踽踽独行。
对福贵来说,生活就像一张大网,把跟他有关的人都网罗其中,然后让他眼睁睁的亲历他们的死。
把生活最残酷的面目剥裂在他面前,让他直击其中最血淋淋的本真面目。
(二)作品体现的温情余华虽然将福贵的一生构思的这般让人不忍相信,可是他从没有吝啬给与他生的希望和生活给与的温情。
不论是从写作的初衷还是到成文的内容。
都饱含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怜悯。
1、写作初始的善意从初看《活着》的时候,就感觉作者虽然写了一个看似悲剧的故事,但他肯定不是为了单纯的描写悲剧,他定是对生活充满了爱与宽容,才能以这样一种深沉无言的冷静将苦难挣扎娓娓道来。
这一点,我们从余华的自序当中可以窥知一二。
余华曾说过“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
……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
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的而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些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就是怀着这样的善意来开始创作,这样的动机下的作品,必将也是深邃隐忍的。
无边无际的苦难不过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怀着善意对待莫测的生活,哪怕是被它深深的伤害,对身边的一切抱有一种宽容和同情才能真正的成为人,成为有忍耐力,成为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
“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从它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能阻挡与苦难、坎坷、绝境、欢乐等等遭遇的相逢。
这些都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但无论充实这生活的内容是什么,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活着直至死亡这样一个事实。
于是要怎样活,要怎样以心平气和的态度看待生活,就成了永久的困扰人类的主题,成为无解的谜题。
人怎样才能无视苦难,无视对于死亡本身的恐惧,这些都是未知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