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寻源

合集下载

数控铣削加工常用对刀方式资料

数控铣削加工常用对刀方式资料
常用对刀方式 光电式寻边器对刀
主要特点:
对刀时寻边器不需回转; 可快速对工件边缘定位; 对刀精度可达0.005mm; 应用范围包括表面边缘、 内孔及外圆的高效对刀
1
第2页/共8页
常用对刀方式 偏心式寻边器对刀
对刀过程:
10mm的直柄可安装于弹簧夹头刀柄或钻夹头刀柄上;
请以手指轻压测测头的侧边,使其偏心0.5mm;
使其以400-600rpm的速度转动;
图1
图2
如图2所示使测头与工件的端面相接触,慢慢地碰触移动,
就会变成如图3所示,测头不再振动,宛如静止的状态接触,
以更细微的进给来碰触移动的话,测头就会如图4所示,开始
朝一定的方向滑动。 这个滑动起点就是所要寻求的基准位置;
工件端面所在的位置,就是加上测头半径5mm的坐标位置
Z轴对刀器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刀具装在主轴上,将Z轴对刀器吸附在已经装夹好的工件或夹具平面上。 (2)快速移动工作台和主轴,让刀具端面靠近Z轴对刀器上表面。 (3)改用步进或电子手轮微调操作,让刀具端面慢慢接触到Z轴对刀器上表面,直 到Z轴对刀器发光或指针指示到零位。 (4)记下机械坐标系中的Z值数据。
6
第7页/共8页
感谢您的观看。
数控编程集中教学
7
第8页/共8页
(5)在当前刀具情况下,工件或夹具平面在机床坐标系中的Z坐标值为此数据 值再减去Z轴对刀器的高度。
(6)若工件坐标系Z坐标零点设定在工件或夹具的对刀平面上,则此值即为工 件坐标系Z坐标零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也就是Z坐标零点偏置值。
4
第5页/共8页
Z轴设定器与刀具和工件的关系
5
第6页/共8页
采用寻边器和Z轴设定器对度方向的对刀: Z轴设定器:是用以对刀具长度补偿的一种测量装置。对刀准确、效 率高等特点; 缩短了加工准备时间。采用手动方式工作,即:对刀时, 机床的运动由操作者手动控制,特别适合单件、小批量生产; 自动对刀器:能在对刀时将对刀器产生的信号通过电缆输出至机床的 数控系统,以便结合专用的控制程序实现自动对刀、自动设定或更新刀 具的半径和长度补偿值; 对刀仪:用于机外对刀,在使用前就可测量出刀具的准确尺寸数据

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的简介

刘长卿的简介刘长卿的简介刘长卿诗歌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不错的佳绩,尤其是他的五言诗,受到了历代诗歌评论者的重视和赞扬。

下面是刘长卿的简介,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

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

官至监察御史。

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刘长卿读音问题】刘长卿为中唐诗人,其诗清幽淡远,卓然成家。

所作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简练之笔勾勒一幅寒山夜宿图,旅客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可谓以情入画,故传诵一时①。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却常常被误读。

此前已有学者就今人习读刘长卿为Líu Chángqīng提出异议,其中以方欣欣所论较为中肯[1],她的’论据主要有两个:第一,古人名与字存在联系。

刘长卿字文房,”文房”与”文章”有关,故其名”长卿”当源于司马相如(字长卿)。

司马相如之取名又源于蔺相如,蔺相如曾为赵国上卿,即众卿之长,故”长卿”之”长”当读为z hǎng。

第二,声韵学角度。

1、古人之注音。

杜甫诗集中”长卿”共出现六次,皆指司马相如。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于”长”之注音为:”丁丈切”三次、”子两切”三次。

两种反切读音均读为上声zhǎng。

2、诗歌格律要求。

王维五律《送严秀才还蜀》尾联”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苏轼七律《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首联”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邹枚接长卿”,从格律要求看”长”字均应读为仄声。

【诗人生平】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

字文房。

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

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

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

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

北京四方220kV数字式线路保护装置CSC-103B系列技术说明书V1.02

北京四方220kV数字式线路保护装置CSC-103B系列技术说明书V1.02
第二章 安全须知 ..................................................... 5 2.1 安全标识符号 .................................................. 5 2.2 标识举例 ...................................................... 5 2.2.1 当心触电标识 ............................................. 5 2.2.2 注意安全标识 ............................................. 6 2.2.3 静电敏感器件标识 ......................................... 6 2.2.4 必须接地标识 ............................................. 6 2.2.5 信息标识 ................................................. 7
第三章 装置介绍 ..................................................... 8 3.1 概述 .......................................................... 8 3.2 技术条件 ..................................................... 10 3.2.1 环境条件 ................................................ 10 3.2.2 电气绝缘性能 ............................................ 11 3.2.3 机械性能 ................................................ 11 3.2.4 电磁兼容性 .............................................. 11 3.2.5 安全性能 ................................................ 12 3.2.6 热性能(过载能力) ...................................... 12 3.2.7 功率消耗 ................................................ 12 3.2.8 输出触点容量 ............................................ 12 3.3 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 13

犀牛中文教程:Rhinoceros 3D 参考手册 Rhinoceros NURBS modeling forWindows

犀牛中文教程:Rhinoceros 3D 参考手册 Rhinoceros NURBS modeling forWindows

RHINO参 考 手 册
Rhinoceros

4 页 , 共 733 页
使 下 一 個 觀 視 視 窗 成 為 最 上 層 觀 視 視 窗 (NextViewportToTop) ................................ ......41 關 閉 觀 視 視 窗 (CloseViewport) ................................ ................................ ..................... 42 放 大 觀 視 視 窗 (MaxViewport) ................................ ................................ ........................ 42 複 製 窗 至 所 有 的 觀 視 視 窗 (CopyViewToAll) ................................ ................................ ...42 設 定 最 大 觀 視 視 窗 (SetMaximizedViewport) ................................ ................................ .42 複 製 顯 示 視 窗 至 剪 貼 簿 (CopyDisplayWindowToClipboard)................................ .........43 選 取 色 彩 對 話 窗 (Select Color dialog box) ................................ ................................ ...43 顯 示 指 令 歷 史 (Command history display) ................................ ................................ ...44 指 令 歷 史 (CommandHistory)................................ ................................ ........................ 44 貼 上 指 令 (CommandPaste) ................................ ................................ .......................... 44 讀 入 指 令 檔 (ReadCommandFile) ................................ ................................ ................. 45 第 3章 檔 案 功 能 表 ................................ ................................ ................................ ............. 47

反切寻源

反切寻源

反切探源江明镜摘要:本文探讨反切之所以产生在东汉末的历史根源。

通过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几种说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一种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反切梵语文化交流反切是如何起源(包括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产生条件等)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清陈澧也赞同这种说法,但他否认反切产生受佛教影响,在《切韵考卷六》中说:“顾炎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已有之’,引沈存中、郑渔仲所云:‘何不为盍,不可为叵……’”,“乃谓始于西域,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2、起源于东汉末服虔、应劭。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称到:“服虔始作反语。

”清·郝懿行《晒书堂文集》还找出了应劭的反切注音以证明此说。

3、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4、中国古已有之。

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叙》说道:“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5、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似是认为反切以汉字本身已有的合音字为基础,在西域梵文的影响下而产生。

上面的几种说法中,第一、第二两种,都主张反切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产物,只是时间的早晚略有差异,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正式运用反切应该是服虔和应劭,而大量使用反切注音的,则是孙炎,这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

巨磁阻效应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巨磁阻效应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巨磁阻效应及其应用实验报告篇一:巨磁阻效应实验报告数据数据处理实验一线圈电流由零开始变化测得输出电压V和磁场B的关系如下图示由上图可以看出2mT以下部分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和磁场变化情况接近线性变化,其灵敏度K= 相关系数为由RB/R0=/ 计算出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RB/R0值,绘制RB/R0-B关系图如下可以看出RB/R0的值随磁场B增大而逐渐减小,在2mT以后趋于饱和,RB/R0的饱和值约为。

则该传感器的电阻相对变化率/R0的最大值约为=-=-10% 实验二测量时,巨磁阻传感器工作电压V+为,线圈电流为。

利用实验所得数据作V输出—COSθ关系图如下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COSθ=附近有一个瑕点外,具有较良好的线性关系V=θ,相关系数为,即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传感器敏感轴—磁场间夹角θ成余弦关系。

问题思考1.如何避免地磁场影响,并解释原因。

本次实验中亥姆霍兹线圈产生磁场来验证材料在有无磁场的情况下电阻的变化,必然会受到地磁场的影响,故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每次旋转角度后,应重新调零,减小每次旋转角度地磁场对实验误差的积累。

篇二: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研究性实验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物理实验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研究性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研究了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

报告详细的阐述了该实验的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部分,报告将原始数据绘制成表格,并将用Matlab绘制成图像,能够较清晰的表示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本报告对巨磁电阻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列举了一些巨磁电阻于当今时代的应用,阐述了巨磁电阻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巨磁电阻、传感器、磁感应强度、电压、电流目录摘要................................................................. . (1)关键字................................................................. (1)一、实验背景................................................................. (5)二、实验原理................................................................. (5)三、实验仪器................................................................. (7)1、实验仪主机................................................................. .. (7)2、基本特性组件模块................................................................. .. (8)3、电流测量组件................................................................. . (9)4、角位移测量组件................................................................. (9)5、磁读写组件................................................................. .. (9)四、实验内容................................................................. (10)1、GMR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测量 (10)2、GMR磁阻特性测量............................................................... .. (11)3、GMR开关(数字)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测量 (12)4、用GMR模拟传感器测量电流............................................................135、GMR梯度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 (14)6、磁记录与读出................................................................. .. (15)五、数据处理................................................................. . (15)1、GMR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测量 (15)2、GMR磁阻特性测 (17)3、GMR开关(数字)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曲线测量 (18)4、用GMR模拟传感器测量电流............................................................195、GMR梯度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 (20)6、磁记录与读出................................................................. .. (21)六、实验思考................................................................. . (22)1、推导公式????????=????????????????? ................. . (22)2、实验感想................................................................. . (23)七、GMR传感器在有关领域的应用231、基于GMR传感器阵列的生物检测 (23)2、将GMR用于导航及高速公路的车辆监控系统 (24)3、GMR磁敏传感器在磁性介质的探测和磁性油墨鉴伪点钞机中的应用............................................................. .................................................................25八、实验总结................................................................. . (25)图 1 多层膜GMR结构图............................................................... . (6)图 2 某种GMR材料的磁阻特性............................................................... . (6)图 3 自旋阀SV-GMR结构图............................................................... (7)图4巨磁阻实验仪操作面板................................................................. .. (8)图 5 基本特性组件................................................................. .. (8)图 6 电流测量组件................................................................. .. (9)图7 角位移测量组件................................................................. . (9)图8 磁读写组件................................................................. (9)图9 GMR模拟传感器结构图............................................................... .. (10)图10 GMR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10图11模拟传感器磁电转换特性实验原理图...................................................11图12磁阻特性测量原理图................................................................. .. (11)图13 GMR开关传感器............................................................... (12)图14 GMR开关传感器磁电转换特性............................................................12图15模拟传感器测量电流实验原理图...........................................................13图16 GMR梯度传感器结构图............................................................... (14)图17 用GMR梯度传感器检测齿轮位移......................................................14图18 磁电转换特性曲线................................................................. .. (16)图19 磁阻特性曲线................................................................. . (18)图20 GMR开关传感器磁电转换特性曲线....................................................19图21 输出电压与待测电流的关系曲线..........................................................20图22 用GMR梯度传感器检测齿轮位移的电压和转角关系图..................21图23 电路连接图................................................................. .. (22)图24 直接标记法................................................................. .. (23)图25 两部标记法................................................................. (24)表格 1 电流随磁感应强度变化表................................................................. (15)表格 2 磁阻随磁感应强度变化表................................................................. (17)表格 3 电平随励磁电流变化表................................................................. . (18)表格 4 输出电压随待测电流变化关系表........................................................19表格 5 电压和齿轮转角间的关系................................................................. (21)表格 6 二进制数的写入与读出................................................................. . (22)篇三: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数据处理五、实验数据及处理模拟传感器的磁电转换特性测量实验数据及由公式B = μ0nI算得的(n=24000匝/m)磁感应强度如下表所示:以B为横坐标,输出电压U为纵坐标,作图得:误差分析:(1)在实验操作中,用恒流源调节励磁电流时距离要调到的值总会有部分偏差,其范围在正负以内,反应在图像上就是最低处的输出都在y轴上,实际上应当是分别分布在y轴左右两侧的;(2)用恒流源调节励磁电流时,为保证调到需要调到的励磁电流的精确度,会有很小幅度的回调,可能因磁滞现象造成影响;(3)使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精度损失;2. GMR的磁阻特性曲线的测量根据实验数据由公式B = μ0nI算得的磁感应强度,由R=U/I算得的电阻如下表所示:(磁阻两端电压U=4V)作图如下:误差分析:(1)在实验操作中,用恒流源调节励磁电流时距离要调到的值总会有部分偏差,其范围在正负以内,反应在图像上就是最高处的输出都在y 轴上,实际上应当是分别分布在y轴左右两侧的;(2)用恒流源调节励磁电流时,为保证调到需要调到的励磁电流的精确度,会有很小幅度的回调,可能因磁滞现象造成影响;(3)使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精度损失;。

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探测原理

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探测原理

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探测原理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探测原理电缆故障的测试是基于电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时遇到线路阻抗不均匀而产生反向的原理。

根据传输线理论,每条线路都有其一定的特性阻抗Zc,它由线路的结构决定,而与线路的长度无关。

在均匀传输线路上,任一点的输入阻抗等于特性阻抗,若终端所接负载等于特性阻抗,线路发送的电流波或电压波沿线传送,到达终端被负载全部吸收而无反向。

当线路上任一点阻抗不等于Zc时,电波在该点将产生全反射或部分反射。

反射的大小和极性可用反射系数P表示,其关系式如下:式中:Zc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o为传输线反射点的阻抗(1)当线路无故障时,Zo=Zc,P=0,无反射。

(2)当线路发生断线故障时,Zo=∞,P=1,线路发生全反射,且反射波与入射波极性相同。

(3)当线路发生短路时,Zo=1,P=-1,线路发生负的全反射,反射波与入射波相性相反。

1. 低压脉冲法(简称脉冲法)当线路输入一个脉冲电波时,该脉冲便以速度V沿线路传输,当行Lx距离遇到故障点后被反射折回输入端,其往返时间为T,则可表示为:V为电波在线路中的传播速度,与线路一次参数有关,对每种线路它是一个固定值,可通过计算和仪器实测得到。

将脉冲源的发射脉冲和线路故障点的反射波以一显示器实时显示,并由仪器提供的时钟信号可测得时间T。

因此线路故障点的距离Lx便可由(2)式求得。

不同故障时的波形图如图1所示。

对电缆的低阻性接地和短路故障及断线故障,及冲法可很方便地测出故障距离。

但对高阻性故障,因在低电压的脉冲作用下仍呈现很高的阻抗,使反射波不明显甚至无反射。

此种情况下需加一定的直流高压或冲击高压使其放电,利用闪络电弧形成瞬间短路产生电波反射。

图1不同故障的反射波形。

示波器测试测量中取样方式的选择

示波器测试测量中取样方式的选择

示波器测试测量中取样方式的选择
在测试测量中有很多种取样方法,今日电工学习网我将为大家介绍示波器不同的选择。

默认模式
保留每个采集间隔中的第一个取样点。

峰值检测模式
使用了两个连续捕获间隔中包含的全部取样的最高和最低点。

该模式仅可用于实时、非内插的取样,并且在捕获高频率的毛刺方面特别有用。

高辨别率模式
计算每个采集间隔全部取样值的平均值。

该模式也只能用于实时、非内插取样。

高辨别率模式供应了较高辨别率、较低带宽的波形。

包络模式
在全部采集中查找最高和最低记录点。

包络模式对每个单独的采集使用峰值检测。

平均模式
计算用户指定的采集数的每个记录点的平均值。

平均模式对每个单独的采集都使用取样模式。

使用平均模式可以削减随机噪声。

采样模式垂直辨别率
垂直标度是80 V/格。

10格为800 V满垂直刻度。

垂直分度对8位模数转换器是25个模数转换电平/格。

10格为250模数电平满垂直刻度。

1个模数电平是3.2 V辨别率。

标准8位示波器
1 MS/s采样率
14位= 16,384个电平
800 V满刻度/16,384个电平= 61 mV辨别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切探源
江明镜
摘要:本文探讨反切之所以产生在东汉末的历史根源。

通过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几种说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一种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反切梵语文化交流
反切是如何起源(包括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产生条件等)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清陈澧也赞同这种说法,但他否认反切产生受佛教影响,在《切韵考卷六》中说:“顾炎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已有之’,引沈存中、郑渔仲所云:‘何不为盍,不可为叵……’”,“乃谓始于西域,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
2、起源于东汉末服虔、应劭。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称到:“服虔始作反语。

”清·郝懿行《晒书堂文集》还找出了应劭的反切注音以证明此说。

3、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4、中国古已有之。

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叙》说道:“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5、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

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似是认为反切以汉字本身已有的合音字为基础,在西域梵文的影响下而产生。

上面的几种说法中,第一、第二两种,都主张反切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产物,只是时间的早晚略有差异,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正式运用反切应该是服虔和应劭,而大量使用反切注音的,则是孙炎,这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

那么,反切作为一种能取代直音法的注音工具,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了。

但是这已经是文人开始运用于书中注音了,其出现时间应该还可略向前推一些。

第三种意见认为反切来自西域,似是认为反切是直接从梵文(梵文本是雅言之意,后来使用字形固定的天成体字母书写。

而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用当时的俗语俗字书写的,字母系统属于婆罗米字母或者由婆罗米字母演化出来的某种字母系统书写,这种文字被称作巴
利文。

汉代传入中国的是这种佛经。

无论采用哪种字母,都属音素文字。

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提到印度文统称梵文)中移植过来的。

如果说反切完全源自西域,和汉语本身没有关系,这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因为梵文是音素文字,本身没有也不需要有这样的注音方法,如果汉字没有长期的合音字传统以及擅长以双声叠韵字表情达意的话,相信反切注音也很难在这个时候出现。

第四种意见也认为反切完全出自中国,但是以《说文·序》所举形声字为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反切是注音法,是自觉地运用两个汉字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来合成被注字的字音。

刘熙载所说,许书虽然举“江、河”为形声字代表,但并没有表现出自觉运用上下字的声母、韵母声调来表现另一字读音,当然不是反切法。

比较而言,沈括所说应该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就是说,反切的产生应该是在汉字使用上具有长时期合音字传统、汉语运用上具有双声叠韵特点的前提下,受拼音化的梵文启发,当时的一些精通汉语的僧人或者精通梵文的学者,在佛家译经、学者读经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汉字字音可以像一些梵文词的语音一样拆成数部分,进而发明了反切。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佛教东传,反切会在东汉末出现吗?我认为不可能。

这是因为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其本身很难看出声韵拼合的迹象,而要发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人的直觉只能把语音分到音节为止,要把音节分成音素或者声韵两部分,需要有超越直觉的能力。

汉语诗歌的传统十分悠久,但韵部的自觉分析晚到了三国时期(而且也是直接受了反切的启发),四声的认识在齐、梁间,声母的归纳更晚到了唐末。

这就说明,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合音字,但是要能自觉地认识到声韵调的组合关系并进而把它用作注音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打个比方说,中国至少在春秋时就有印章,唐代就有雕版印刷,按理说雕版印刷术结合印章拓印的原理完全可以形成活字印刷术,但是真正的活字印刷术直到宋代才出现。

科学的发明需要某种巧合或者说契机,佛教的传入可以说是反切产生的契机。

由佛经翻译成汉文,一定会有部分词无法意译而采用音译法,那就会有些词的读音无法准确表示,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比较准确的注音方法来为这些词语注音。

汉语中的合音字古已有之,其合音原理和后来的反切注音完全一样,可能当时某人灵机一动,就用这种方法来给这些音译词注音了。

从文字的发展历史看,一种文字只有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中之后,才会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如从音节文字发展为音素文字;反切注音并没有改变汉字的性质,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说如果没有另一种性质的语言文字的碰撞,汉语和汉字本身很难发展出能将音节进一步分析的反切。

反切产生后,沿用了两千年。

如果不是受到西方音素文字的启发,也很难发明现代汉语注音字母。

再从当时的学术发展角度来说,学术传承式样的变化,也使得当时的读书人需要新的注音法。

在汉以前,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往往通过口耳传授,一些难字、僻字的读音,用直音法加上一些描述就够用了。

而到了汉末,由于现代意义纸张的出现,印刷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书籍多了,能够拥有书籍的读书人大大增加,读书再不是仅仅由老师直接耳提面命
了,这就迫切需要有更便捷准确的注音方法。

而且,不仅是读书人需要,普通的百姓也需要,因为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地从在贵族中流传进而扩展到了广大百姓之中,这是符合佛教的教义的。

为了让识字不多的平民百姓能看懂佛经,需要有这样一种注音法。

而正由于佛教传入中国时是率先在贵族中流行的,这形成了大量的中国文人尊崇佛教研习佛经的传统。

早期进入中国的梵僧精于汉学,后来许多的儒者也精通梵音佛学。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定有学者去向梵僧学梵语,可以说,不管反切是谁发明的,但一定是一位或几位既懂汉语又懂梵语的人发明的。

可以这样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好比是面粉,佛教传入就像是发酵粉,两者的碰撞、融合,促使了反切的产生。

上面这些仅仅是推论,我们有什么根据呢?
第一、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间,恰好在反切产生之前。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原,说法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公认的时间是东汉明帝年间。

据传公元67年,明帝梦见一神人,有一大臣说是西方的佛,于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

行至大月氏国,恰遇在当地传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把他们迎到洛阳,并敕建白马寺,这是中原有佛教之始。

佛教一进入中国便受到了政府的优宠,所以也会吸引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关注佛学;两僧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汉译佛经。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佛教的东传道路畅通,遂逐渐在中原发展起来,并逐步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当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AD78-139年)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即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自此以后,除少数统治者有“灭佛”的行动外,佛教一直受政府礼遇,并在中国兴盛了近两千年。

所以,反切的产生和当时两种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第二、古印度语音学十分发达。

从语音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古代的印度语音学研究非常发达,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中国和西方。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学者就创立了描述语音的科学体系,他们已经能根据发音部位来研究语音了:根据口腔开合程度,把梵语语音分为元音、半元音、摩擦音、闭塞音四大类;根据声门开闭,把塞音分为有声和无声的(即浊、清),闭塞音的送不送气也已区分了出来;又根据接触部位把语音分为唇音、齿音、头音、腭音。

这种在学术的某个领域空前超越他国、一枝独秀的情形,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比比皆是。

而当时西方语音学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的语音分类,完全凭主观感受,将元音分为三类:长音、短音、不长不短音;辅音也分三类:强音、中音、弱音。

西方的现代语音学也是受了古梵语分析法的影响,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

可以想见,印度僧人所具备的语音学知识,不能不对当时汉语语音的研究产生影响。

所以,反切的产生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中国语音中已有的一些使用特点(合音字、双声叠韵字的大量使用),学术上有了新的需要(读书需要有准确注音),梵语语音特点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世界文字发展史》周有光著《音系学基础》王理嘉著
《音韵学概要》林焘耿振生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