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

合集下载

音韵学 广韵音系

音韵学 广韵音系

3.《广韵》的性质
关于《广韵》的性质有两种主要的意见: (1)认为《广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 (2)认为《广韵》是包括了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 复杂的语音系统。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内部也有分歧:
唐末李涪的《刊误· 切韵》认为《切韵》是“吴音”。 在现代学者中,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的, 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陈寅恪是 这方面的早期代表;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这一主张的代表主要有法国的马伯乐 和瑞典的高本汉。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 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 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 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 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 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 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E. 送气、不送气无严整规律(徽语、闽南语)
被phei24 办pan22
簿pu13
定母、群母今读格局大体如此
4. 轻重唇关系 (1)谐声例证启示:
不——否 番——播 盆——分 免——晚 悲——非 旁——方 捧——奉 忙——亡 房 板——反 浦、铺、葡——甫 副——逼 贲、喷——愤
今两读字:否

(2)假借例证启示: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淮南 子 ·人间训》 冯恃其众 《左传 ·哀公七年》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国语 ·晋语九》 (3)方言例证启示: 杜甫 新妇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 下面对《广韵》体例做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 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 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 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广韵

广韵

《广韵》四声韵目表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1东1董1送1屋2冬2宋2沃3锺2肿3用3烛4江3讲4绛4觉5支4纸5寘
6脂5旨6至
7之6止7志
8微7尾8未
9鱼8语9御
10虞9麌10遇
11模10姥11暮
12齐11荠12霁
13祭
14泰
13佳12蟹15卦
14皆13骇16怪
17夬
15灰14贿18对
16咍15海19代
20废
17真16轸21震5质18谆17准22 6术19臻7栉20文18吻23问8物21欣19隐24焮9迄22元20阮25愿10月23魂21混26慁11没24痕22很27恨
25寒23旱28翰12曷26桓24缓29换13末27删25潸30谏14黠28山26产31裥15辖29先27锨32霰16屑30仙28狝33线17薛31萧29筱34啸
32宵30小35笑
33肴31巧36效
34豪32皓37号
35歌33哿38个
36戈34果39过
37麻35马40祃
38阳36养41漾18药39唐37荡42宕19铎40庚38梗43映20陌41耕39耿44诤21麦42清40静45劲22昔43青41迥46径23锡44蒸42拯47证24职45登43等48嶝25德46尤44有49宥
47侯45厚50候
48幽46黝51幼
49侵47寝52沁26缉50覃48感53勘27合51谈49敢54阚28盍52盐50琰55艳29叶53添51忝56 30帖54咸52 57陷31洽55衔53槛58鉴32狎56严54俨59酽33业57凡55范60梵34乏。

《广韵》音系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

广韵
《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与他韵通用。 唐封演《闻见记》曾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先、仙、删、山之类分别韵,属 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用之。”为此,有人认为之例的形成是由于韵窄,实 际并非如此。如支韵,400字左右,可谓大韵,却与脂、之韵同用;微韵才100多字,是小韵,却为独用。所以同 用、独用同用之例,应与当时实际语音有关。不过今本《广韵》同用、独用之例有所讹乱,戴震曾有《考定广韵 独用同用四声表》,较为可信,为音韵学家所遵用,所以现在一般音韵学著作所列《广韵》韵目表,与《广韵》 原书韵目表略有差异。
谢谢观看
作品影响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在 语音上,它的影响力并非局限于当时,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而《切韵》《唐韵》 又已亡佚,所以在完整的《切韵》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 《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不仅如此, 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中 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
内容简介
《广韵》共5卷,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收字,较陆法言《切韵》 增加字,注文 字,也较陆书为详。全书分206韵,其中193韵从陆氏《切韵》而来,2韵(俨韵、酽韵)从《王韵》而来,11韵 (谆、准、稃、术、桓、缓、换、末、戈、果、过韵)采自天宝本《唐韵》。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 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和入声34韵。全书平、上、去、入韵数不等,是因为去声祭、泰、央、废四 韵没有平、上、入声相配,冬韵、臻韵的上声因字少而附入肿韵、隐韵,臻韵的去声仅1字,附入斌韵,痕韵的入 声因字少而附入没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206韵韵目的排列次序,则采自李舟《切韵》。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音韵学:第三讲 《广韵》简介
• 二、唐代:長孫納言箋注本、王仁昫的 《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李 舟《切韻》 。
《廣韻》雖距《切韻》已有四百多年,但 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 《切韻》 (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 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
陸法言《切韻》分193韻,《廣韻》分韻 為二○六韻, 多出13韻:
二、《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一、《廣韻》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 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 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 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 五卷。
平聲韻獨居兩卷是因為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 其他用意。第一卷28韻,稱作上平聲;第二 卷29韻,稱作下平聲。
(平) (上) (去)
(入)










過儼釅源自•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 韻》增添的,其餘11韻採用了《唐韻》的做法,將 《切韻》三個包含開、合韻母的韻分開獨立成韻,其 對應情形如下:
•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 唐人的增訂本都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 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 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孫愐的 《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 《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 《唐韻正》、陳澧《切韻考》等的定名就反映了 這個問題。
作業:
1、p.53第二、第四題。 2、抄寫《切韻序》一遍。(可參考汪壽明《
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
• 五、四聲相承 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平上去入四聲相承; 陰聲韻平上去三聲相承。 戴震《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

广韵

广韵

百科名片宋本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广韵》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目录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体例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源流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概《音谱》四卷无名氏《纂韵钞》十卷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言《音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二、《广韵》

二、《广韵》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
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3、到了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二、《广韵》
第一节《广韵》概说
一、《广韵》的由来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时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这些书都早已失传。
2、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
附:《广韵》韵例
三、《广韵》的版本
* 详本:1、张氏泽存堂本 2、古逸丛书本 3、宋刊巾箱本
* 略本:1、元泰定本 2、明内府本(注释文字少)
* 此外,还有一种《曹楝亭五种》本,内部有详有略,是一种混合本。
* 38个声母:
* 唇音:帮[p] 滂[p(] 並[b] 明[m]
* 舌音:端[t] 透[t(] 定[d] 泥[n]
* 知[(] 徹[((] 澄[(] 娘[(]
* 齿音:精[?] 清[?(] 从[?] 心[s] 邪[z]
* 庄[?] 初[?(] 崇[?] 生[?] 俟[(]
* 陈澧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他的基本方法跟考求声类一样,也可以分为基本条例、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
* (1)基本条例:?°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遞用者,韵必同类也。?±比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用同一个字做反切下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韵类,这是?°同用?±例。又如?°公?±古红切, ?°红?±户公切,?°公?±?°红?±互为反切下字,因此公和红同属于一个韵类,这是?°互用?±例。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做反切下字,?°红?±用?°公?±做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遞用?±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广韵》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号:0904010117 姓名:章良芳 专业:09小教语文(专升本)
【摘要】 《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它完整而详细的记录了中古时期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音系统,这部韵书对于现今学者研究中古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情况都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成为了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典籍,本文通过《广韵》的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和作用揭示其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广韵》 重要地位
一、《广韵》的成书过程
古人发音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音值,当时没有科学仪器记录,加上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所以,难以窥其真貌,那么,我们靠什么考察古代的音韵系统呢?主要靠语音的相关文献,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其中文艺作品、形声字、通假字。

声训等都与语音有关,而中古时期所出现的韵书是经过编者对当时的音韵作了调查和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它一开始就语音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安排,把声韵调系统整理的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能掌握,其他材料是没有这么便利的。

韵书的形成是在反切的基础上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文人志士盛解音律,梁代沈约发现了汉语音节中的四声,此后出现了以反切注音。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的韵书。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言,早期的韵书当以魏李登的《声类》为最早,封书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1]接着,又有晋吕静的《韵集》出现,从那以后,韵书就日渐多了,不过这些早已散佚,它们的内容现在已无从知道。

说起《广韵》的成书过程,有一本书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隋陆法言的《切韵》。

这部韵书出世后,前此的各韵书就很快湮没无闻了。

《切韵》到唐朝被指定为科场用韵标准之后,它的地位就格外增高,在它以后出现的韵书,莫不以它为底本,其影响之大也可以想见了。

但正因为受到重视的缘故,所以屡经增订、重修之后,原本反而逐渐失传,甚至连一部分经增订、重修的本子也都散佚了。

这一系统的韵书,现在尚保存完整而比较容易得到的,是宋陈彭年重修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和它的反切上下字,是研究古代音韵的最重要的材料,它代表了
中古音韵的系统,并利用它上索古音,下推今音,成为沟通古今音韵的桥梁,音韵学家们就是以《广韵》等韵书、韵图为主要依据,配合其他语言文献资料,证以现代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音,综合利用,而求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音韵系统的。

所以古音学家一般都利用《广韵》作为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乃公元十一世纪北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等奉诏纂修的一部韵书,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陈彭年,字永年,生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卒于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 。

陈彭年系宋南城(今属江西境内)人,幼时好学,聪颖多思,很受长者夸赞。

陈任过雍熙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在研究语言文字上。

宋初犹承唐制,以诗赋取士。

陈彭年、丘雍等奉牧撰《广韵》一书,亦以备当时科举之用。

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云:“以举人用韵多异,昭殿中丞丘雍重订《切韵》。

”《广韵》卷首载祥符敕牒亦云:“朕聿遵先志,导扬素风,设教崇文,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

两旧本既讹,学者多误。

必豕鱼之尽革,乃朱紫以洞分。

爰择儒臣,叶宣精力,校雠增损,质正刊修,综其纲条,灼然叙列,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仍特换以新名,庶永昭于成绩,宜改为《大宋重修广韵》。


[2]
二、《广韵》的编写体例
各种韵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人们作诗填词制曲时选择字词,因此韵书编排汉字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先以声调分类,继以韵部分类,再以同音字分类。

(2)先以韵部分类,继以声调分类,再以同音字分类。

(3)先以韵部分
类,继以生母分类,再以声调分类[3]。

显而易见,不管采用何种编排方式,韵书
中这些现成的分类都是或明或暗的在向我们调类、韵类、声类。

《广韵》的编写体例就是按照这种次序来安排的。

先按声调分卷。

当时的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为 4 卷。

但由于平声字多,平声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各占1卷,全书共计 5 卷。

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分了调以后,再在各个调内分成若干个韵。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

开合两呼。

《广韵》则开合分韵,开口“歌”、“哿”、“管”,合口“戈”、“果”、“过”;开口“寒”、“旱”、“翰”、“曷”,合口“桓”、“缓”、“换”、“末”;开口“真”、“轸”、“震”、“质”,合口“谆”、“准”、“稃”、“术”。

这样就较《切韵》多出“戈”、“果”、“过”、“桓”、“缓”、“换”、“末”、“谆”、“准”、“稗…‘术”十一韵。

同时,《切韵》“严”韵没有上去二韵褶配,《广韵》补足了“严”的上声“俨”韵,去声“酽”韵,较《切韵》多出两韵,总计多出13韵。

[4]《广韵》中平声共分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中的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在每个韵内再按照声母的不同用小圈一组一组隔开,每一组注明一个反切,这叫做一个小韵,也叫做一个“纽”,也就是一个调韵声相配的音节[5]。

同一小韵内的字是调韵声完全相同的严格意义上的同音字。

《广韵》有3870个小韵。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但在不规则之中有时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大体是按照反切下字与小韵代表字的关系进行排列的。

三、《广韵》的重要作用
《广韵》是音韵学的核心,是语音史之津梁,更是方言学的基础。

针对《广韵》的综合性质,任何探索中古单一音系面貌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种努力不应该成为否定《广韵》作用的逻辑依据。

否定《广韵》在汉语音韵学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整个汉语语言学来说,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为如果动摇了《广韵》的核心地位,就等于把汉语音韵学置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直接的后果,使汉语语音史、汉语方言学、汉藏语历史比较都要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虽然由于《广韵》是一个综合音系,无法直接将其上推到上古,直接与近代、现代相联系也有一些现象不好解释,但是作为一个综合音系,它仍然具有任何一个单一音系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价值。

[6]
且不说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皆依赖其得以建立;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将其综合性剥离开,变成两个甚至若干个单一音系,那么上古音和近代音中的很多现象都将得到更好的解释。

退一步说,整理和掌握《广韵》这样的韵书的语音系统,显然要比整理那些字书的系统方便得多。

而且各家的结论也日趋严密,可自参照。

这样显然更利于
初学者练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而在对照前人结论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或是前人的问题。

《广韵》是音韵学的经典著作,他完整的保留了我国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7]成为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津梁,是中国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广韵》同时也是一部百科性质的辞书,收字26194个,训释详博、注释文达19万多字,是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另外两个分支——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必备工具书。

《广韵》在训释过程中,征引广博,对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参考典籍。

参考文献:
[1] 史存直. 汉语史纲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第31页.
[2] 杨建桥. 汉语音韵学讲义[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52页.
[3] 汪寿明,潘文国. 汉语音韵学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张隽.《广韵》训诂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王力. 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赵宏涛. 浅析《广韵》与《集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地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7] 李峰. 广韵—中国古代韵书的佼佼者[D].深圳:深圳市盐田区图书
馆,20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