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广韵》的声母

合集下载

音韵学 广韵音系

音韵学 广韵音系

3.《广韵》的性质
关于《广韵》的性质有两种主要的意见: (1)认为《广韵》音系是一时一地之音 (2)认为《广韵》是包括了古今音和南北方音的 复杂的语音系统。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内部也有分歧:
唐末李涪的《刊误· 切韵》认为《切韵》是“吴音”。 在现代学者中,主张《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的, 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的洛阳音,陈寅恪是 这方面的早期代表;一是认为《切韵》是隋唐时代 的长安方音,这一主张的代表主要有法国的马伯乐 和瑞典的高本汉。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 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 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 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 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 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 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E. 送气、不送气无严整规律(徽语、闽南语)
被phei24 办pan22
簿pu13
定母、群母今读格局大体如此
4. 轻重唇关系 (1)谐声例证启示:
不——否 番——播 盆——分 免——晚 悲——非 旁——方 捧——奉 忙——亡 房 板——反 浦、铺、葡——甫 副——逼 贲、喷——愤
今两读字:否

(2)假借例证启示: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 《淮南 子 ·人间训》 冯恃其众 《左传 ·哀公七年》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国语 ·晋语九》 (3)方言例证启示: 杜甫 新妇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 下面对《广韵》体例做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 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 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 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2019陕师大远程教育《文字学概论》作业答案

2019陕师大远程教育《文字学概论》作业答案

《文字学概论》作业答案上编音韵学第一章绪论习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2、声纽:即声母,简称“纽”。

3字母:古代一个声母用一个汉字代表,被选用的汉字就叫做字母。

每个字母本身的声母就是其所代表的声母。

4、五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五种名称,即:唇、舌、齿、牙、喉。

5、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其中名称,即: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6、次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名称,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明、微、泥、娘、疑、喻、来、日”等都属于次浊音。

7、阴声韵: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分析的术语。

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

如普通话中的[ɑ]、[iɑ]、[ɑi] 等。

8、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ɑm]、[ɑn]、[ɑŋ]。

9、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ʔ]结尾的韵母。

中古入声韵有[p]、[t]、[k]三种韵尾,如[ap]、[at]、[ak]。

10、韵部: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韵部,简称“韵”,《广韵》的206韵就是206个韵部。

同一韵部的韵母必须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在中古还必须声调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

11、摄:对韵部进行归纳,归纳的结果就叫“摄”。

凡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称为一摄。

如“山”摄包括“元寒桓删山先仙”等7组韵部(包括上、去、入声韵)。

摄的提出使复杂的韵部得到简化,便于人们了解同类韵部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12、等:传统音韵学对韵母分类的概念。

古人根据韵头、韵腹的特点将中古的韵母分为四类,即一二三四等。

其中一等韵的响亮度最大,二等韵也比较大,三、四等韵的响亮度相对较小,四等韵较三等韵更小。

13、轻唇音:辅音之一。

传统音韵学所谓轻唇音即唇齿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为“非敷奉微”。

14、牙音:辅音之一。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广韵声母表

广韵声母表
明[m]
輕唇
非組
非[pf]
敷[pfʻ]
奉[bv]
微[ɱ]
舌頭
端系
端組
端[t]
透[tʻ]
定[d]
泥組
泥[n]
舌上
娘[ȵ]
半舌
來[l]
齒頭
精組
精[ʦ]
清[ʦʻ]
Hale Waihona Puke 心[s]從[dz]邪[z]
舌上
知系
知組
知[ȶ]
徹[ȶʻ]
澄[ȡ]
正齒
莊組
莊[ʧ]
初[ʧʻ]
生[ʃ]
崇[ʤ]
章組
章[ʨ]
昌[ʨʻ]
書[ɕ]
船[ʥ]
禪[ʑ]
半齒
日組
日[ȵʑ]
牙音
見系
見組
見[k]
溪[kʻ]
群[g]
疑[ŋ]
喉音
曉組
曉[x]
匣[ɤ]
影組
影[ø]

以[j]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廣韻》三十六字母表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不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送氣的塞音、塞擦音
塞音、塞擦音
鼻音、邊音、半母音
擦音
重唇
幫[p]
滂[pʻ]
並[b]
明[m]
輕唇
非[pf]
敷[pfʻ]
奉[bv]
微[ɱ]
舌頭
端[t]
透[tʻ]
定[d]
泥[n]
舌上
知[ȶ]
徹[ȶʻ]
澄[ȡ]
娘[ȵ]
齒頭
精[ʦ]
清[ʦʻ]
從[dz]
心[s]

《广韵》音系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授课要点:①韵书的起源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③《广韵》语音系统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义书:《尔雅》韵书:《切韵》《广韵》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⑵原因韵书出现的条件: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摩多――元音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李登《声类》――第一部晋代:吕静《韵集》――第二部南北朝: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

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广韵》声母

《广韵》声母

三、补充条例:
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然有实同类而不能 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
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
平声东韵“德红切”, “冻”下注“又都贡 切”,去声送韵 “冻”下注“多贡切又音东”
Hale Waihona Puke 陈澧归纳出四十个声类(声类,是根据《广 韵》中反切上字所分的类)
黄侃、钱玄同主张四十一个声类 高本汉、白涤洲四十七个声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五十一个声类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系联法: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 类也。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
分析条例: 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
红——户公切 烘——呼东切
“声类”不等同于“声母”
反切上字的分类和反切下字有关 主要是韵头(介音)的问题 如: “见”母 有“古”类和“居”类 “古”类还有“公过各格姑诡乖”等 “居”类的“居举九俱纪几吉”等
一个声母有分两个声类的,都是互补的
《广韵》三十五声母
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 初年的声母系统

《广韵》声,韵母与普通话声,韵母比较表

《广韵》声,韵母与普通话声,韵母比较表

古今声母比较表之一古今声母比较表之二《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一)—说明:《广韵》一个韵中,有的包含几个韵母,为列表方便,表上只标一次韵目。

如“戈”韵(举平赅上去)有开三、合一、合三三个韵母,表上只标一个“戈”。

下同。

三精组口庄组1i i矢口、章组i等日母ar ar a r见系i i i i帮系见系i i四帮组等端系i 见系y 帮组ei. 端系ueiueiei ei等见系uei ueiuai合二知、庄组uai等见系uai、ua uai 帮系泥组ei ei三精组uei 口庄组uai uai矢口、章组日母ueiueiuei等见系①帮系ei ei见系uei uei四见系uei 等②说明:①见系个别字读[i],如“季、悸"hi]、“遗”[i]。

②有个别字读[i]如“畦”[也《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三)普通广韵摄话韵咸舒声广韵韵韵韵母母母演变覃谈咸衔盐严开合为今韵等第母的条件深舒声凡添侵《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四)\韵韵\母演变开合\为等第\ 母母今韵击的条件寒桓删山仙元先痕魂真谆臻欣文开等‘帮组端系an u an见系an等帮组an an泥组知庄组见系ian ian帮系ianin泥组精组庄组anen 知章组an日母见系ian in帮系见系ian in四等帮组ian端系见系合等帮组an an端系uan u a n见系等知庄组uan见系uan帮系泥组ian u an精组yan u anyn 庄组知章组uanu an日母见系yan yn帮系anuananua 见系yan yn 四等见系yan《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五)《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表(六)。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ĭ uen ĭ uən ɪwən
ĭ ĕn
jĕn
jen
iɪn;ien
iĕn
ĭ ˘ ən
jæ n
(j)en
ien
iĕn
ĭ ən
jən
jən
iən
iən
ĭ wen juĕn
juen
iuɪn
iuĕn
ĭ uə
juən
juən
iuən
iuən
开 四

一 开 唐荡宕铎 ɑŋ
ɑŋ
ɑŋ ɒ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合 唐荡宕铎 wɑŋ
开 一

开 江讲绛觉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开 四

开 登等嶝德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合 登 德 w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uəŋ
uəŋ




三 开 蒸拯证职 iə̯ 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 i̯wək
ĭ əŋ ĭ wɔk
ĭ əŋ ɪiĕŋ ĭ wək ɪwek
ĭ əŋ
jəŋ
jəŋ
iɪŋ;ieŋ
iəŋ
iwək
jwək
juək
iuek
iuək
开 四

开 一

开 庚梗映陌 ɐŋ
ɐŋ
ɐŋ a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韵》声母与韵母的拼合在等第上的表现(宋洪民据参李荣《切韵音系》 、李荣、丁 声树《汉语音韵讲义》 、严学宭《广韵导读》等编辑) :
1
半齿半舌 音 音 来 来 来 来
喉 音 匣晓影 匣晓影 喻 晓影 喻匣晓影
:
齿 音 心从清精 审床穿照 禅审床穿照 邪心从清精
牙 音 疑 溪见 疑 溪见 疑群溪见 疑群溪见
声类是根据系联法或统计法对反切上字归纳的结果,声类的不同,并不意味 着声母也一定不同, 因为表示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或统计可能会分成两 类,例如代表来纽[l]的反切上字根据系联、统计被分成了卢、力两类。 根据前人的研究, 《广韵》五十一声类所含的声母只有三十六个(唐作藩先 生认为是 35 个,泥、娘合一) ,此外李荣先生在他的《切韵音系》中又考出一个 9 “俟”母,又称作“禅二” ,现在已得到学术界不少人的承认。如果加上俟母,
陈澧《切韵考》将《广韵》452 个切上字归纳为四十类。这四十类和唐末宋 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审、喻五纽中各多出一类,微纽并入明纽,又 少了一类,故成了四十类。陈澧认为这四十类即反映了《切韵》的声纽状况,但是 后来的学者认为陈澧没有严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则。 有时他用补充条例将基本条 例无法系联的两类系联为一类, 例如将“文、美、望、无、巫、明、弥、亡、眉、 1 绵、武、靡”同“莫、慕、模、谟、摸、母”归为一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有时 他却没有使用补充条例将那些可以系联在一起的两类归为一类,例如“博”类与 2 “方”类的情况就是这样 。他对补充条例的使用随意性很强,正像罗常培先生指 出的那样:“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盖因变例以求其合,则为类当不满 四十;舍变例而求其分,则为类当逾乎四十。 陈氏于其所欲合者,则用变例以联之, 3 于其所欲分者, 则用正例以别之,未免自乱其例矣! ” 因此, 陈澧的四十类没有反 4 映出《广韵》声类的真实面貌。 继陈澧之后,张煊、黄侃、钱玄同、高本汉 、 白涤洲、黄粹伯、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学者先后对《广韵》的声类进行了 5 考察。张煊同时使用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进行系联,得出的结果是三十三类 。黄 6 侃、钱玄同考察的结果是四十一类 。高本汉、白涤洲、黄粹伯考察的结果是四 7 8 十七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察的结果是五十一类 。
《广母》的声母就是 37 个。此将 37 声母与五十一声类的关系对照如下:
中无“斄” , “俟”字也列在禅二的位置。

博类 方类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侧类 初类 士类 所类

滂 並 明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精 清 从 心 邪
普类 芳类 蒲类 符类 莫类 武类 都类 他类 徒类 奴类 陟类 丑类 直类 女类 作类 子类 仓类 七类 昨类 疾类 苏类 息类 徐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疑影晓匣来 10;能和三等 a 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 11 个:帮滂並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 等 b 类相拼的声母共有 34 个:帮滂並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 群疑影晓匣以来日 11;能和三等 c 类韵相拼的声母与 b 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 而已12。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 b、 c 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 韵及三等 a 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 b、 c 两类 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 母可以与三等 a 相拼)。
舌 音 泥定透端 娘澄彻知 娘澄彻知 泥定透端
唇 音 明並滂帮 明並滂帮
明並滂帮 微奉敷非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明並滂帮
2
(照组二分,非组并入帮组,泥娘合一,喻分三
四) : 半齿半舌 音 音 来 来 来 来
喉 音 匣晓影 匣晓影 喻 晓影 喻匣晓影
齿 音 心从清精 生崇初庄 禅书船昌章 邪心从清精


喻三 喻四
晓影 晓影
疑群溪见 疑群溪见
泥澄彻知
明並滂帮 明並滂帮
三等
半齿半舌 音 音
喉 音
齿 音
牙 音
舌 音
唇 音

匣晓影
心从清精

溪见
泥定透端
明並滂帮
四等
韵母 声韵配合 等 属 关系 三十七声母 帮 滂 並 明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精 清 从 心 邪 庄 初 崇 生 俟 章 昌 船 书 禅 见 溪 群 疑 影 晓 匣 以 来 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等韵 二等韵 三等 a 三等 b 三等 c 四等韵
舌 音 泥定透端
唇 音 明並滂帮 一等
半齿半舌 音 音 来
喉 音 匣晓影
齿 音 生崇初庄
牙 音 疑 溪见
舌 音 泥澄彻知
唇 音 明並滂帮 二等
(1)简单三等韵(所谓“纯三等韵” ) 半齿半舌 喉 齿 音 音 音 音
14
牙 音
舌 音
唇 音
喻 晓影
疑群溪见
明並滂帮
三等
2
(3)有重纽的三等韵(此类可先不看) 半齿半舌 音 音 喉 音 齿 音 生崇初庄 禅书船昌章 邪心从清精 牙 音 舌 音 唇 音
1
“东”韵“梦”字莫中切,又武仲切;“送” 韵“梦”字莫凤切 ,又亡中切。武仲切即莫凤切之音,亡中切即 莫中切之音。武、莫、亡三字声母同类,以上两类即据此系联在一起。 2 “先”韵“萹”字布玄切 ,又北泫切;“铣”韵“萹”字方典切。方典切即北泫切之音 ,方、北二字声母同类, “博” 、 “方”二类据此可系联在一起。 3 见罗常培《中国音韵沿革讲义》,清华大学。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8 页,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4 高本汉(1889— 1978),瑞典汉学家。 1909 年—1912 年在中国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1915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1 年任哥德堡大学校长,1956— 1964 年任皇家文史考古研究院院长。其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中国音韵学研究》 、 《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等。高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基础。 5 见张煊《求进步斋音论》,北京大学《国故学刊》 。 6 见《黄侃论学杂著·切语上字总目》及钱玄同《文字学·音篇》 。黄侃对唇音各类的归字与陈澧不同。 7 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1931 年第二卷 1 期)、黄粹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 2 分)。 8 见曾运乾《切韵五声五十一声纽考》(《东北大学季刊》第一期、 《音韵学讲义》)、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 声类》(《燕京学报》第二十五期)、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汉语音韵论文集》 、 《问学集》)。 9 “俟”字属止韵, 《广韵》床史切,属士类崇母,在《切三》 《王三》中俟字作斄史反,斄字作俟之反与 俟淄反,俟与斄互为切上字,不能与士类系联。 《七音略》中“俟” 、 “斄”二字列在禅二的位置。 《韵镜》

生(审二) 俟(禅二) 章(照三) 昌(穿三)
之类 昌类 食类 式类 时类 � 古类 居类 苦类 去类 渠类 五类 鱼类 乌类 於类 � 呼类 许类 胡类 于类 喻三) � 以类 卢类 力类 而类



船(床三) 书(审三) 禅(禅三) 见

群 疑 影



晓 匣 以(喻四) 来 日 (
中古声母 发音 及拟音 方 法 发音 发音 部位新名 部位旧名 双唇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叶 舌面前 舌根 零声母 舌根音 半元音 舌尖中 舌面鼻 擦音 半舌 半齿 喉 以� 来� 日� � 牙 齿 唇 舌 重唇 舌头 舌上 齿头 正齿 帮� (非) 端� 知� 精�� 庄�� 章�� 见� 影� 晓� 匣� (云) 滂�� (敷) 透�� 彻� � 清��� 初�� � 昌�� � 溪� � 並� (奉) 定� 澄� 从� � 崇� � 船� � 群� 疑� 明� (微) 泥� 娘� 心� 生� 书� 邪� 俟� 禅�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