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科学复习课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章 简单机械和功 复习课件(共55张PPT)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5章 简单机械和功  复习课件(共55张PPT)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5、机械效率公式:
G物 • h
F动力 • S动力
W有用
W总
W有用
W有用 W额外
W总 W额外
W总
F
5、重为100牛的物体,在拉力F=20N的作用下1秒
钟移动了0.2米,若滑轮摩擦不计,则拉力做了_2_ 焦耳的功,拉力移动的速度为 0.1 米/秒,拉力做 功的功率是 2 瓦特。
撬棍
2、如图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或斜向上拉杠杆都能使 它水平平衡吗?若能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同吗?
0
问题探究
条件:杠杆已平衡(如图)
1、两端去掉相同质量的钩码,杠杆平衡吗? 2、将两端钩码向支点移同样的距离,杠杆平衡吗?
F2 F3
F1
F4
3、判断:动力和阻力可以人为规定。( √ )
4、把重为4N和12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 杠杆平衡时,两端的长度之比是_3_:_1 _。
2、在图中,O为支点,动力臂最长的力是
(B )
A、F1
B、F2 C、F3
D、F4
F2
F1
F3
O
F4
2、用开瓶器打开汽水瓶瓶盖的杠杆示 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B )
想 一
想?
O
F1
F2 F2
F1 O (A)
F
1
O
F 2 (B)
F
1
FO
2
(C)
F
2
O
F1
(D)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常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 (或匀速转动),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如果用弹簧测力计替换钩码完成实验,弹簧 测力计应向什么方向拉?为什么?应注意什么 问题?

初中科学“空中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与思考——以九年级科学复习课为例

初中科学“空中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与思考——以九年级科学复习课为例

课改探微初中科学“空中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与思考——以九年级科学复习课为例■胡建英摘要:笔者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针对科学“空中课堂”的上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引发一些思考和采取了一些改进策略。

本文从课前引课、课堂探究、课后布置动手作业等方面阐述了科学复习课提质增效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引领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空中课堂;探究意识;基于设计的研究;科学复习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上级教育部门倡导“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方式。

在疫情期间,全体学生不能到学校上课,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实现网上授课形式(“空中课堂”)。

它对于学生、老师、家长,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场重大的考验。

对于从未从事网络授课经验的我们来说,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规律和采取有效对策,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精准找到“空中课堂”教学短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馈,笔者发现“空中课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空中课堂”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2.统一模板的课堂缺乏差异性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3.线上教学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学生的参与度和老师的监管力度比较弱;4.“空中课堂”作业不能进行面批,部分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答案,甚至直接抄袭他人作业(利用网络传递答案),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等等。

二、精心设计“空中课堂”教学环节(一)课前用微课、学生作品导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对于初中生来说,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在学生自己相应的积极自觉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

然而,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用于网络学习的电子设备时,不容易专心听课,有的甚至在上课的时候打开了QQ 、微信、游戏或其他网页等。

针对这个现状,如何让孩子们的心都真正回归课堂?我想到了微课,“空中课堂”这种教学形式非常有利于微课的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专家讲座-谈中考《科学》复习课 - 副本

初中科学-浙教版-专家讲座-谈中考《科学》复习课 - 副本

一节课的复习,不在于老师讲 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理解了多少, 学生掌握了多少。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就成为有效 复习的最佳方式。
特级教师 胡玫
三、关注基础,提高效果
1、通过教材、归纳整理,起到“查漏
补缺、以一当十”的作用,使每一个学 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哪些教材?
①《复习导引》——辅助教材
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激发 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留下 不确定的空间。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在探索和研 究中…… 请你对夸克的结构和性质做些猜想?
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1803年) 尊重科学事实,认识到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1904年)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为教学的动态生 成创造条件,留 玻尔分层模型(1913年) 真理的发现总有 下不确定性和可 个不断完善,不断 电子云模型 变性 修正的过程。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微粒a 2. 物质由元素组成a 3. 元素的化合价b ①查阅元素的化合价b ②运用化合价表述出简单的化学式b ③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b
突出重点
重点往往是主体部分。 复习时要突出重点。
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 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 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 到心中有重点,口中出内容,手中有试 题,才能使整堂课有个灵魂。
水的微观结构层次复习
情景简单、便于展开
水的宏观结构层次复习
+1-2 H 2O
+1+4 -2 H2SiO3
1、标签中的钙、镁、钾、钠等的含量是指什么的含量?
2、这种矿泉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建构知识核心式概念图
分子 质子 夸 原子核 克 中子 原子 电子 离子

中考科学基础复习第26课杠杆和滑轮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

中考科学基础复习第26课杠杆和滑轮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

平衡,此时肱二头肌收缩所承受的力一定
()
A. 大于 98 牛 C. 等于 98 牛
12/9/2021
B. 小于 98 牛 D. 等于 10 千克
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解析】 从实物、工具或人体上抽象出杠杆需围绕杠杆 的定义来分析,即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由图可 判断,支点在肘部,阻力为作用在手掌处因物重而施加的 98 牛的拉力,其力臂约为掌心到肘部的距离。动力为肱二 头肌收缩所产生的力,其力臂从图上观察,小于前者。根 据杠杆平衡条件,肱二头肌收缩所承受的力大于因物重而 施加的 98 牛的拉力。 【答案】 A
为 80 毫升的容器。右侧用细线悬挂一质量为 50 克的钩码(细线
的质量忽略不计)。测量时往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移动钩码使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钩码悬挂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
(1)该“密度天平”的“零刻度”应标在右端离支点 O 厘米
处。
(2)该“密度天平”的量程为多大?

(3)若将钩码的质量适当增大,该“密度天平”的量程将 (填
12/9/2021
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解析】 (1)因重物对起重臂的作用力是由重物的重力引起的,因 此其方向竖直向下;而在液压杆的作用下,整个起重臂开始转动, 根据杠杆的特征,阻力作用点应作用在起重臂上。由此可作出 F2 的示意图,由支点作 F2 作用线的垂线,此垂线段即 F2 的力臂 l2。 (2)液压杆对起重臂的作用力最小,即力臂应最大,连接液压杆上作 用力 F1 的作用点和支点即找到最大力臂,再根据 F1 是促使起重臂 顶起的,作此力臂的垂线即作出 F1 的方向,见解图 1。
12/9/2021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类题演练 2】 (2014·黄冈)如 图 26-11 所示是液压起重车 的示意图。使用时液压杆将 起重臂顶起,可将重物吊起 并安放到需要的地方。请在 图中分别画出: (1)重物对起重臂的作用力的示意图及该力的力臂。 (2)液压杆对起重臂最小作用力的示意图。

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性教学论文

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性教学论文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教学思考【摘要】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科学复习课中,我们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根据科学复习课的学科特点,对新教学和练习模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进而实现科学复习课的高效性。

【关键词】科学复习课教学初中复习课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复习,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进而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然而,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复习课达到高效性,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分析在科学复习课中,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力求全面、透彻。

同时还非常注重“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想要学生达到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度上始终不令人满意,就不能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无论是知识点复习还是实验复习,难免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再则,过去我们都是按照由前向后“渐进”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由于时间计划的不周密或中途发生什么意外,很容易造成前松后紧,疲于赶进度、边复习边遗忘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死记硬背、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复习效率大打折扣;另外,部分老师在复习时喜欢创新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系统的复习。

比如,“自行车上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涉及力学知识)“小灯泡大电学”等。

运用实验活动的形式,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在复习课上,容易放松,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但是,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适合新内容的教学,在复习课中如果开展得较多,复习内容就不可能全面,难免会出现遗漏。

而且,我们也很难长期坚持。

二、提高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2.1 将实验教学引入科学课堂复习在初中科学复习课中,倘若将一些简易、操作时间较短的实验导入复习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的复习兴趣。

第一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第一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反应,化学方程
式 。 一、核心(易错)概念辨析
OH-、K+、H+、Cl-
2NaOH+CO2 ===
Na2CO3+H2O
HCl和AgNO3的反应,本质是Ag++Cl-=AgCl。
成分分析:(1)不变质:NaOH (3)全部变质:Na2CO3
CaCO3、BaCO3 九上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课 CaCl2、BaCl2 FeCl3、FeSO4、KOH
物质的共存的涵义: 若某些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则它们能够共存。
二、典题分析与变式
不能共存的离子:
①生成水: H+与OH②生成气体: H+与CO32-、HCO3- ;OH-与NH4+ ③生成沉淀: OH-与Fe3+、Cu2+、Mg2+、Al3+
CO32-与Ca2+、Ba2+、Ag+ Cl-与Ag+ ;SO42-与Ba2+
二、典题分析与变式
Oa:碳酸例钠与4盐(酸反混应 合溶液反应问题).现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
cd:碳酸钠过量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2为N什aO么HN说+HCa是O22酸C=不=O可= N或3a溶缺2C的O液元3+素H,?2O 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
九上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课
一、核心(易错)概念辨析
1. 为什么说H是酸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为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因此酸必定 有氢元素
2.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是否属于酸的共同性质?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反应吗?
酸的性质实质上是氢离子的性质。HCl和AgNO3的反应, 本质是Ag++Cl-=AgCl。再比如H2SO4与BaCl2

初中科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科学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化学: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化学反应、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3. 生物学:细胞结构、生态系统、人体生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讲解:针对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重点讲解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地方。

3. 实例分析:选取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解答疑问。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明确的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策略,相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辅导讲义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复习辅导讲义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课题九年级第一章期中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现象了解物质变化过程及化学反应发生的本质。

2了解并掌握酸的重要性质及相应的化学反应,熟知化学反应发生的原理。

3掌握碱的化学通性,及掌握相应的化学反应,能正确地写出相对应的化学反应。

4掌握常见盐的重要性质,以及盐的检验与混合物的分离除杂。

5掌握金属的性质递变规律。

能通过设计试验比较金属的性质强弱。

6了解简单的有机物,以及有机物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重点、难点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金属的化学通性及金属的性质递变规律。

常见盐的化学性质以及转化。

考点及考试要求考点1化学方应发生的本质(通常为选择题). 考点2酸的化学通性(通常为选择与填空及与大题结合)考点3碱的化学性质(与酸类似)考点4常见盐的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转化(与第二章结合考,常见为选择题以及推断题)考点5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与大题)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要点:1物质的状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就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典型例题:1 下列现象不是右化学变化引起的事()A 古建筑中石像变得模糊B 地下煤层自燃C 溶洞的形成D 冬捞碱,夏捞盐2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3.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B.食物消化C.瓷碗破碎D.木材燃烧4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5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水的蒸发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熔化 B.钢铁生锈 C.干冰升华 D.矿石粉碎7今年我市恢复了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综合考查型
例4 如图所示,A表示洋葱根尖纵切面的显微结构,图B表示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
尖细胞。请回答: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先 在低倍镜视野中寻找 ▲(填写
选项序号)。
A.根毛区 C.伸长区 B.分生区 D.根冠
(2)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视野 的亮度和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变 化是 ▲ (填写选项序)。 B.变亮,减少 C.变暗,减少 D.变暗,增多 A.变亮,增多
《科学》试卷运用了较多的图形、图示与表格,给人的初步感觉是图文 并茂,减少了试题表述文字,增加了试题直观程度,有利于学生阅读试卷;无 论是文字阅读量还是试题量都有一定量的减少,从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 思维空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答完题,答好题。同时,考查的是学生所掌 握的最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和原理,且较难题不集中,而是层次性地分散在 不同题型中,避免刻意地给学生制造答题障碍,尽量为学生的答题铺就顺畅的 思维通道。
6、分析与论证型 例7 王明同学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中设计了如 图所示的实验电路。 (1)通过分析电路,你认 为王明同学设计的电 路是用来探究___________
一定时,_________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或 _____ 不变时, _______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2)该实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判定磁性强弱的?
近年来,实验试题特别注重科学探究,出现 了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探究题,多数是以课本 上的实验为命题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 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 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 合作等,从而解决问题。
以上几种探究要素,有时是以单一要素为命 制形式,有时是以几个要素,即根据具体的探究 问题,任意对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如改变顺序、 合理增减某些要素等)来命制试题,有时是以一 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命制试题。
器材 示例:两个 气球 1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发生现象
两球发生 形变
物体间的作用力是 双手挤压挨在一起 相互的 的气球
2
[例3](2004年北京卷)设计实验
实验内容:验证 NH4HCO3受热易分解,确定分解产物 仪器:没有火源(如酒精灯、蜡烛、火柴等),其他供选择的药 品: NH4HCO3粉末、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 澄清石灰水、 水、浓硫酸、生石灰。
2、基础知识涉及面广泛,体现综合特征
从整体来看,《科学》试卷知识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 而试题往往会以某一主线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考查学生对 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理科试卷的 综合特征。
(二)以能力立意为“基本点”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方法与途 径 1、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部分试题背景分别改编来源于课本演示实验、实验册、课外 作业、学生分组实验等等,这些试题分别将考点落在学生对实验 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或数据 的关注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等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 考查。比较明显地体现回归教材意图,表达课内外结合思想,关 注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途径——《科学》课堂教学。 2、考查学生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 考试注重考查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实验方案设 计”、“变量的确认与分类”、“分析、记录、测量结果的能力” 等科学探究能力。将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融合 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进行考查,让学生体验和认识科学知识价值的 同时,逐步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3、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一定的试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 已有的基础知识或一定的科学抽象思维,分析问题,进行答题,
3、从健康生活方式角度体现教育性
考试会给出学生熟悉或亲历的生活实例,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 背景,通过科学地呈现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在答 题同时,得到启示,从而正确认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 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又蕴涵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关怀。
一、科学探究(实验)试题归类解析:
电表 电压表 电流襄
操作方法(接在何处、开关 开闭情况)
现象和结沦
图2

培养学生判断故障的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要 目的之一,也是我们现阶段教学中的弱点。此 例既是故障判断型实验题,又是开放性试题。 电压表、电流表可以接在两个不同的接线柱之 间,开关可以开也可以闭合,有许多方案。但 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检验出学生对两电表的 使用技能和对电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类的 实验试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重视 对学生分析错误和判断故障能力的培养。
光明中学
楼忠朝
科学考试概述
科学课程的宗旨:
引领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科 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考试的内容: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科学课程考试的变化
《科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围 绕这一目标,新课程《科学》的学业考试,着眼于基础知识,突 出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以此来体现新课程《科 学》学业考试的新理念。 (一)试卷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 1、图文并茂,减少阅读量
1实验探索型
探索型实验题目是指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运用 所学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目的的一种题型。 例题1:(2002年江苏中考题)假如由你来设计一座用大理石
建造的纪念碑,在设计时,你需要考虑这座纪念碑对地面的压 强大约有多大,那么,你应该用什么原理、收集哪些数据来进 行估测?
这是一道应用型探索实验题。它不是简单地将课本上的某个实 验改变几个数据,而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 中并进行综合运用,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自己选择方法,设 计实验, 进行实验,去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和论证相 关的科学规律,给学生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探索型实验题 目有效地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避免对科学 实验死记硬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5、数据收集处理型
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和处理数据,在已有大量数据时,要想更容易地了解概况并找出 规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显得十分的重要。下表给出的是大气压跟对应高度的一些 测量数据: 高度(米)0 101 大气压 (千帕)
2 4 80 62
6 47
8 10 36 26
12 19
请你采用所学过的方法,或自己创造的方法(只写出一种),形象、准确地表示出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根据你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你认为大气压随温度变化什 么规律?若某地的大气压强为7.0×104Pa,请你推测一下当地的高度为多少? 导引:本题是一到有关大气压与高度之间关系的探索题。试题强调学生会分析和利 用现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推理出数据蕴涵的物理规律。由图表中数据分析 可知,随着高度成比例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由101kPa开始,逐步降低,变小。但 要推知大气压强为7.0×104Pa时对应的高度,从图表中找不到一个大气压的数值恰 好等于7.0×104Pa,因此,可以采用图像法,将各高度对应的大气压数据描成图像, 借助图像可以初步估计探索出结果。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的。
这道题并没有单纯考实验步骤,如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前后形成联系,就很难回答,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的网络联 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组成
4
故障判断型
例题5:(2001年河北中考题)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a、b、c、d为四个接线柱, 闭合开关后灯不亮,已经确定是由于灯泡开路或短路引起的。在不允拆开电路的 情况下,请你用一个电压表或一个电流表分别对故障进行判断,把方法和判断结 果填人下表中(每种电表各填写一种方法)。
请回答: 不用酒精灯,你采用何热源(从提供的药品中选择) 或 理由 是 。 设计并画出能够同时看到三种现象的实验装置图(注明药品盛 放位 置)。描述实验现象及验证结果:实验现象: (1) 明 (2) 明 (3) ,证 ; ,证

,证

开放性的设计型实验题,题目突破了以往的 给出实验目的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的 考查方式,而是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 验操作步骤,记录实验现象,且实验方案不 限定,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从学生的设 计中能充分反映其知识水平和能力大小。这 类试题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创新精神、创造 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以人文性和教育性为“提升点”,关注社会视角与个
人生活中的《科学》 1、从“STS”角度体现教育性
考试在表达“STS”思想方面,所涉及情境大都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科 技最新发展,社会热点,生活的焦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正确 资源观、环保意识等教育。
2、从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角度体现教育性
考试将科学知识与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有机相结合,从个体 视角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从公共安全、实验操作安全、用电安全、输血 安全及自然灾害降临时的自身保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直接的安全教 育,渗透了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3)请你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劣。
例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标准营养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一)取两只大小相同的培养皿,分别贴上甲、乙标签,把60颗形状、大小、饱 满程度近似的正常的豌豆种子均分为甲、乙两组,将两组种子分别放入甲、 乙培养皿中。 (二)在甲培养皿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乙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标准营养液(含 有氮、磷、钾等元素),使每颗种子的一半露出液面。 (三)再将两个培养皿一起放入温度控制在25~30℃的恒温箱中培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让种子的一半露出液面是为了满足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哪两个条件? ▲ 。 (2)实验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甲、乙两组种子萌发率没有差异,说明该营养液对种子萌发 ▲ 。 ②乙组种子萌发率高,说明该营养液对种子萌发有 ▲ 作用。 ③乙组种子萌发率低,说明该营养液对种子萌发有 ▲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