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概述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

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

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

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

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

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

同学的赞许。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

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

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

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1、诵读感知法

2、阅读学习法

3、设疑研讨法

4、拓展延伸法

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

法。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让学生提前寻找古

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2)

1、导语: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

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

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

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

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幻灯3)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

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

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

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

《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幻灯4)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听朗诵《故都的秋》,感知内容。 (幻灯5)

配乐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展示思考题并讨论:

(1)诵读指导: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幻灯6)

(2)共同探究: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奠定了课文怎样的感情基调? (幻灯7)

感情基调清静客观实景

悲凉主观情感

(三)共同探究: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的段落是那些?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幻灯8)

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

总写(1、2)感受

故秋晨院景(3)

都秋槐落蕊(4)

的秋蝉残声(5)

秋秋雨话凉(6-10)

秋果胜景(11)

总结(12-14)

(四)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A秋晨院景

(1)齐读第3节 (幻灯9)

(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多么清静幽闲。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

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

B秋槐落蕊(女生读) (幻灯10)

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