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故都的秋

天净沙·故都的秋张意涵柳影虫唱夜月,碧天飞鸽静花,衰蝉奇雨盛果。
秋风拂过,留下悲凉颂秋。
天净沙·故都的秋郑欣怡凉风落叶白沙,秦岭曲径农家,秋酿野菜山花。
日落山斜,老艺人在作画。
天净沙·故都的秋崔迦翔落蕊鸣蝉桥头,秋雨凉风黄枣,牵牛白紫黑红。
南北秋异,异乡人正思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解泽廷破壁远空落槐,斜桥急雨小院,残蝉秋果闲人。
北国秋末,赤心人在惋惜。
天净沙·故都的秋程田明兰碧空柳影芦花,秋槐微雨月下,鸣蝉硕果云霞。
尘沙弥漫,难掩故都繁华。
天净沙·故都的秋欧瀚阳落叶秋蝉芦花,秋草蓝朵槐花,破屋冬枣浓茶。
故都秋味,异乡怎能忘家?天净沙·故都的秋贺芝怡碧天小院驯鸽,蝉鸣钟声虫唱,芦花柳影夜月。
秋雨缓落,悲秋人望北国。
天净沙·故都的秋魏楚霖碧空蓝朵鸣鸽,斜桥孤槐残蝉,小院寒雨秋实。
青天浓茶,失意客难梦归。
天净沙·故都的秋李坤青空驯鸽蓝花,古槐鸣蝉人家,老巷凉雨闲人。
故都秋外,游子心念国家。
天净沙·故都的秋陈佳仪碧天小院浓茶,牵牛落蕊鸣蝉,细草冷雨朱果。
微风吹过,流浪人在哀歌。
天净沙·故都的秋尚赵一碧天落槐秋花,鸣蝉细雨人家,葡果红柿圆枣。
秋风吹拂,念乡人在天涯。
天净沙·故都的秋和思语碧天破屋浓茶,梧桐金露鸣蝉,落槐圆枣朝颜。
北秋临下,孤独人在异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冯欣蔚碧天小院蓝花,飞鸽落蕊衰蝉,梁雨石桥闲人。
秋风肃肃,寂寞人在古都。
天净沙·故都的秋胡天扬柳影夜月浅草,槐树落蕊虫唱,细雨梧桐秋蝉。
秋风乍起,孤独人在赏花。
天净沙·故都的秋计甜甜碧天衰蝉冷雨,驯鸽朝荣落槐,小院秋草圆枣。
梧桐雨至,寂寞人在他乡。
天净沙·故都的秋钟声柳影芦花,槐树夜月浓茶,屋檐墙头虫唱。
层雨遍踏,孤独人在幽情。
天净沙·故都的秋马子雯碧天破院蝉鸣,秋风落蕊浓茶,驯鸽日光疏柳,秋雨飘零,寂寞人在北平。
故都的秋景物及景物特点

故都的秋景物及景物特点一、故都的秋天景物秋天是一个金色的季节,在故都,我们可以看到一片金黄色的大地。
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秋天展现出许多美丽的景色。
以下是一些秋景物:1.紫禁城故都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在秋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金黄色的叶子被染成了深红色,在蓝天下显得尤为耀眼。
秋天的紫禁城被红叶装点得如诗如画,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2.天坛天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建筑之一,也是故都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秋天,天坛的一片广阔而平坦的广场上,种满了金黄色的树木。
金色的树叶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美丽,人们在此欣赏秋天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气息。
3.颐和园颐和园是故都的另一个著名景点,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湖泊和山岳,还有许多树林。
在秋天,颐和园的树木变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湖水和秋叶的颜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4.阜成门阜成门是古代故都的一座城门,也是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
在秋天,这里的街道两旁种满了美丽的枫树,红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形成一条红色的“地毯”,给人一种温暖而浪漫的感觉。
5.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是故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这里因为共振塔的位置,使得公园周围的树木呈现出一片金黄色。
在秋天,公园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湖水与红叶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二、景物特点故都的秋天景物有以下几个特点:1.丰富多样:故都拥有庞大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这里的秋天景物非常丰富多样。
无论是在古建筑中还是在公园里,都可以看到各种树木的红叶景色。
2.鲜明明亮:故都的秋天景物鲜明明亮,红叶的颜色非常鲜艳,特别是在阳光下,更是耀眼。
这些明亮的色彩给人一种温暖和活力的感觉。
3.富有韵律:故都的秋天景物不仅美丽,而且富有韵律感。
树叶飘落的声音,树木摆动的节奏,都给人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觉。
4.和谐温暖:故都的秋天景物给人一种和谐温暖的感觉。
红叶和金黄色的景色给人一种温馨和安静的感觉,让人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安慰。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好的季节,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清澈、安静、忧伤。
我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北京,只是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天。
江南的秋天也很美,但是草木生长缓慢,空气湿润,天空颜色淡,经常多雨少风。
在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等城市中,一个人很难完全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意境。
秋天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在领略秋天的过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是不合适的。
我已经十多年没有感受到北方的秋天了。
每年到了秋天,我总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XXX、西山的虫鸣、玉泉的XXX、潭柘寺的钟声。
即使在北京皇城人海中,只要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到高高的碧绿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望着漏下来的日光,或者在破壁腰中静静地欣赏牵牛花的蓝色,都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我认为牵牛花最好是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不好。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下长一些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北国的秋季景色有许多美丽的点缀,其中槐树是一种让人联想到秋天的植物。
在早晨,槐树的落叶会铺满地面,踩上去没有声音和气味,只有微触感。
在树影下扫街的人会留下细腻、清闲、落寞的印象,这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北国的秋蝉的衰弱残声是一种特产,因为北平到处都有树,房子也很低,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只有去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到。
北平的XXX的嘶叫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非常常见。
此外,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更加有味,更加下得奇和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空下,忽然刮来一阵凉风,然后就开始下雨了。
雨过后云渐渐卷向西去,天空变得青蓝色,太阳露出了脸。
穿着厚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城市居民会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聊天,互相感叹秋天的凉意。
中国文人对秋天有着深深的情感。
话剧《立秋》展现了他们的悲秋情结。
各地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
在北方,果树也是秋季的奇景之一。
枣子树会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等地方,成熟时呈淡绿微黄的颜色,是秋天的全盛时期。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故都的秋赏析15篇

故都的秋赏析15篇故都的秋赏析(一):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并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
在景物的着色上个性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一样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个性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
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我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之后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仅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
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

【作品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概述《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第三、情感目标: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1、诵读感知法2、阅读学习法3、设疑研讨法4、拓展延伸法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
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让学生提前寻找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幻灯1 ,2)1、导语: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
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幻灯3)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列士。
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幻灯4)(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听朗诵《故都的秋》,感知内容。
(幻灯5)配乐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展示思考题并讨论:(1)诵读指导: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幻灯6)(2)共同探究: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奠定了课文怎样的感情基调? (幻灯7)感情基调清静客观实景悲凉主观情感(三)共同探究: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的段落是那些?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幻灯8)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总写(1、2)感受故秋晨院景(3)都秋槐落蕊(4)的秋蝉残声(5)秋秋雨话凉(6-10)秋果胜景(11)总结(12-14)(四)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A秋晨院景(1)齐读第3节 (幻灯9)(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多么清静幽闲。
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B秋槐落蕊(女生读) (幻灯10)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
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C秋蝉残鸣(男生读) (幻灯11)描写: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D秋雨话凉(听读) (幻灯12)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两个穿着夹衣的人站在桥上用悠闲的语调谈着“天可真凉啊”“是呀,一层秋雨一层凉呀”。
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
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无。
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4.点拨: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E秋果胜景(齐读) (幻灯13)1.描述: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
胜景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如何写树?如果说硕果表达了热爱但像鸽蛋似得,体现其形,淡绿微黄冷色调显其悲凉且叶子、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3.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
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五)讨论、探究(三个问题) (幻灯14)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六)拓展练习: (幻灯15)1、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