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 论,奠定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和俄林
在20世纪初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 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效率 ,进而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大卫·李嘉图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成本相对较 低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
02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CHAPTER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需要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来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其稀缺要素来生产的商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它可能会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和玩具,并从其他国家进口资 本密集型商品,如机器设备和高端技术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将 数字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谢谢
THANKS
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动因是生产要素价格 的国际差异,即所谓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进口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福利最大 化。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 国际贸易
目录
CONTENTS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概述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02《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15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2)
见教材P24页例子 页例子 见教材
国际贸易的发生是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 件的,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上的。 由于A国在封闭条件下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 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称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在Y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同样的道理,B国则在Y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国之间的贸易方向取决于比较优 势,即每个国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 于比较劣势的商品。 End16
End 5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采用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 ) 和规范分析( 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 )两种。 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 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 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 响等问题; 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即说明其好坏,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 用自由贸易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依据。
End21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的世界
这里仍然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两个国家在封闭条件 下,相对价格完全一致,那么,即使允许商品在两国之间自由流动, 贸易也不会发生。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引入以下5个条件: 1、 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 两国的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4、 规模收益不变 5、 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 外部经济性 上述5个条件保证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因 此,在这些条件下国际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五、出口国的贸易得失
1、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效应
贸易后,消费者福利有何变化? 贸易后,生产者福利有何变化?
P S* Pw
PA*
D* 0 foreign Q
P S* Pw
e f g
D*
h
PA*
0 foreign
Q
消费者剩余: 贸易前:e + f 贸易后:e 消费者损失: - f 生产者剩余: 贸易前:g 贸易后:f + g +h 生产者所得: f +h
练习题
5.有一种观点认为:“贸易具有自我消除性。 开放贸易会使不同国家的价格趋同。但一旦价 格均等化了,便不再有任何理由将产品从一国 交换到另一国,这样贸易也就停止了。” 这种 观点对吗?请评论。
四、进口国的贸易得失
1、基本概念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在一次购买中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她实际 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市场消费者剩余的总 和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部分的面积。
7.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中西部反对北 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小麦农民和支持该协定的玉米农民 一样多。”假设美国在玉米和小麦市场上都是一个小 国,而且,没有该协定,美国无法在国际上进行这些 商品的贸易。 a. 根据这篇报道,你认为世界小麦价格低于还是高于美 国没有贸易时的小麦价格?现在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在这两种市场上的福利影响。 b. 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美国农民作 为一个整体状况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它使美国消费者 作为一个整体状况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它使美国作为 一个整体状况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P PA
S
P
S*
PA*
D
0 home Q 0 foreign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Y A 国* 150 Z A国 60 E 0 PM=PB=1
60
0
X
图 2-4(b)小囯的要素增长和贸易
三、 小囯的技术进步和贸易与财富
• 中性技术进步使得两种商品生产在相对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以相同比率增长。
• 只有在可出口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是顺贸 易的。
•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或降低贸易量,但 总是会增加小国的社会财富。
一、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 图2-1表明了假设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对B国的说 明完全相似,由A可以推及B。图2-1中的左图说明假设A 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情况。右图 重复了A国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 分别为仅劳动或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Q 2Y Q1Y
三、技术进步
•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 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均增长时的效应相同。这种技 术进步的类型即图2-1左图所示。
Y QY2
QY1
A
A
A ’ B QX1
B
B’ QX2 X
0
图 2-3 中性技术进步
第二节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三、技术进步
• 过去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 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作用 则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 而且不同的技术进步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 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比率,和要素增长分析相 比,技术进步的分析比较复杂。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类型: (1)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 本的生产效率(productivity)同比例增加。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资本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劳动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贡献: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规律; 2、指出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而是一种 “双赢”的游戏。 局限:解释不了在各个生产领域均处于劣势的 发展中国家或落后贫穷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从 中获利的现象。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国际经济学第2章(Helen)

国际经济学第2章(Helen)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国内部 不同职业、不同工种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 国之间。
3
斯密有关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例子: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 萄酒 分工前: 酒产量 英 1单位 葡 1单位
所需劳动
120人/年 80人/年
毛呢产量
1单位 1单位
所需劳动
70人/年 110人/年
分工后: 酒产量 所需劳动 英 葡 2.375单位 190人/年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26
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
3、生产要素禀赋论的特点
(1)优点: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利 益理论: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为分析前提,更加接近现实;其次,生产要素禀赋论 假定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各国间商品的 价格差是由各自不同的要素丰裕度从而是由生产成本的 差别造成的。 (2)局限性: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机会成本不 变,与现实不符;其次,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第 三,没有分析一国从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的过程;第 四,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和货币因素,增加了问题 的复杂性。
David Ricardo,1772-1823
13
(一)概述
涵义: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 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 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 国际贸易中获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由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深入 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 学和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9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

国际经济学——第2章

国际经济学——第2章

第二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5
封闭经济的均衡
两种要素与两种商品的生产均衡
我们先以新古典等产量线为工具来研究这种均衡,其方 法是将两个表示两种商品的等产量线一起置于一个埃奇 埃奇 沃思方框图中,这样我们得到下图:二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F X3 X2 M2
第二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26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概述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 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 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 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 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 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 接均等化。 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 趋于相等。 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一种趋势。
第二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12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 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 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即2*2*2模型; – 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即“禀赋”)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的自由贸易模型
• 假设有2个国家,U国和W国, U国在劳动密集型
生产X商品上具有比较利益,这意味着在没有贸易 时W国生产X商品的相对价格要比U国的高。 • 再假设U国是能以W国所确定的价格随意进行贸易 的小国经济,这样一条直线就可以表示外生的贸易 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第二章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3
封闭经济的均衡
先简单介绍所需要的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 比较有代表性的等产量线有以下三种:
K K K
X2 X1 L
(a)新古典 新古典 (b)里昂惕夫 里昂惕夫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美国与瑞士比较 :美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 同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表: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士 德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法国 美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英国 韩国 墨西哥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34,705 31,640 25,722 21,453 17,995 12,900
10 童装、非橡胶鞋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 百分比
4.8 2.6 3.9 11.5 18.9 8.2 4.1 5.2 17.2 23.5
0.25 40日元 200日元
80日元
机器 0.25 0.75 40日元 200日元
160日元
美国 纺织品 0.75 机器 0.25
0.25 1美元 1美元 0.75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而美国 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日本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2,美 国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
商品X
商品Y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进口X
出口Y
减少X生产
扩大Y生产
释放要素
要素投入增加
供给较多的K 供给较少的L 需求较少的K 需求较多的L
Y * MPKY
W= PX * MPLX = PY * MPLY
MPKX =r/PX
MPKY=r/PY MPLX =W/PX MPLY=W/PY
30
资本
48
60
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K.
1 2
- The U.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the U.K. 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commodities. - The U.K. is less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disadvantage over) the U.S. 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commodities.
slide 2
2.2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The more gold and silver and a nation had, 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 was. Thus the way for a nation to become rich is to export more than it imported. The resulting export surplus would then be settled by an inflow of bullion or precious metals such as gold and silver. Thus the mercantilists advocated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and incentives for exports.
slide 4
2.3 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Adam Smith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2.3A. Absolute Advantage When one n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another in the production of one commodity but is less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dis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nation in producing a second commodity,
slide 11
2.4 Trade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David Ricardo
2.4B. The Gains from Trade
- The relative prices of Wheat before trade: U.S.: (Pw/Pc)us = 4/6 = 2/3 U.K.: (Pw/Pc)uk = 2/1 = 2 - If the U.S. exchanges 6W for 6C, the U.S. gains 2C or saves 1/2 hour of labor time. Similarly the U.K. also gains. - The U.S. would be indifferent to trade if it received 4C from the U.K. in exchange for 6W. The U.S. wouldn’t trade if it received less than 4C for 6W.s Nhomakorabeaide 10
2.4 Trade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David Ricardo
- But the U.K.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loth, and the U.S.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heat. Explain! (6:1, 4:2) - With trade, the U.S. would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and exchange part of it for British cloth. -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the U.K. - If the U.S. exchanges 6W for 6C, the U.S. gains 2C or saves 1/2 hour of labor time. Similarly the U.K. also gains. Explain! (domestic 6W↔6C)
If one nation has an absolute dis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n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commodities, the first nation should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and export the commodity in which its absolute disadvantage is small (this is the commodity of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mport the commodity in which its absolute disadvantage is greater (this is the commodity of its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slide 1
2.1 Introduction
Two Basic ques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1) What is the basis for trade and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 How – generate, large, divided (2) What is the pattern of trade? – commodity
slide 7
2.3 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Adam Smith
The U.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the U.K. in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but is less efficient than (or has an absolute dis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U.K. in producing Cloth. With trade, the U.S. would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and exchange part of it for British cloth. The opposite is true for the U.K. If the U.S. exchanges 6W for 6C, the U.S. gains 2C or saves 1/2 hour of labor time. Similarly the U.K. also gains. Note: Absolute advantage can explain only a very small part of world trade.
slide 3
2.2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A nation can ga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nly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nations. i.e., “Trade is a zero-sum game.” WHY? Criticism: (1) The measure of the wealth of a nation? (2) Rulers vs. common people Case Study 2-2 Mercantilism is Alive and Wel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lide 6
2.3 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Adam Smith
2.3B. Illustration
Table 2.1. The number of units produced by each hour of labor time
U.S.
Wheat(bushels/hour) Cloth(yards/hour) 6 (36) 4 (24)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Chapter 2: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UTLINE
2.1 Introduction 2.2 The Mercantilists’ Views on Trade 2.3 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Adam Smith 2.4 Trade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David Ricardo 2.5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Costs 2.6 The Basis for the Gains from Trade Under Constant Costs 2.7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icardian Model
slide 5
2.3 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Adam Smith
then both nations can gain by each specializ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of its absolute advantage and exchanging part of its output with the other nation for the commodity of its absolute disadvant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