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材依据:《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渗透信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统以诗词贯通各环节: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成效篇:二十年余来往,密切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
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我们血脉相连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1949年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治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两岸人民亲情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具体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演变,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和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地理位置的相近,提问学生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课件

请用事实说明两岸 日益密切的交往
☆政治会谈 ☆民间交往 ☆经济合作 ☆文化交流
2022/3/23
2022/3/23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过程。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不同历史时期大陆对台 方针政策的变化表格,进而师生探讨得出该结论,中共对台政策是 与时俱进的、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
2022/3/23
二、教法分析
问题导读与探究式教学法:阅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学习与探究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无法探究,带着问题的阅读 是高效率有方向的阅读。通过教师层层精心设置疑问,学生在 通过阅读、讨论、交流以及听老师的讲解分析等课堂活动解决 疑问的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们不能过多
设计意图:认识台湾问题是蒋介石发动内战与大陆政治上长期对立 遗留202下2/3/2来3 的历史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
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 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党和政府对台湾的 方针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呢?(自然过渡到下 一个环节的学习)
2022/3/23
本课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 产党、拥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反对台独的很好的 教学载体。
2022/3/2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 本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 概况。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 沿革,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学生结合课本 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人教版8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河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李言。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峡两岸的交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课是第13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本次说课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具体阐述。
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教材内容与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本课在教材中是第12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二)本课教材内容上的处理与补充两岸关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热点话题,它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现行的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时俱进地及时补充两岸关系日新月异的进展。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带领学生学习历史,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久远的历史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影响,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现实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就是生活,他连接着过去,更连接着未来,历史使人类的生活情感更佳丰富、更加真诚、更加理性,要带给学生一节生活化的历史课、富有人文情感的一节课,这也必将是一节带给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节课。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这首诗,让真实的教学内容插上情感的翅膀;还补充了两岸关系最近几年来发生的新变化的事件,如: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关于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连战大陆行、20XX年12月15日两岸真正实现“三通”、20XX年开通“台湾游”、2011博鳌论坛胡锦涛接见台湾代表等。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贯穿情感价值教育和能力培养。
我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以及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发展史,是继香港、澳门回归之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
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关系着国际的交往、国家的发展、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
所以,此课题在本单元是重点课题,也是全册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本课学习,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王辜会谈;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的交往概况。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与讨论,调查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熟知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日益密切的交往历程。
教学难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和平统一的历史必然。
同时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娱乐新闻敏感、兴趣浓厚。
他们对台湾知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普遍关注,且饶有兴趣,对他们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所以本课由这个话题引入。
然后由三个问题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开启思维,引发思考,顺利完成本课重难点教学,深刻体会并认识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采用问题引入—文本对话—史料分析—以古鉴今的方法,首先(一)用学生熟知的台湾明星引入,例如周杰伦,其次是(二)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1、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
再次提供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最后要求学生做好课下复习,本节课结束。
(六)板书: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史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大政方针2、推进史实二、(史实)日益密切的交往: 1、解冻2、发展3、密切三、史论: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为主线,介绍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以及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紧密结合,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台湾风情,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二、思路设计以及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吸引点导出台湾,并从时间上对台湾歌手在大陆被人们所熟知的程度差异导出台湾问题,由此展开新课。
2、知识掌握。
(1)多媒体出示诗歌《同根源》,高度概括回眸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实质,由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增加学生的爱国感情,论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图表展示不同时期大陆对台政策。
此点作为教学重点,首先是让学生总结两岸在不同时期关系的变化情况以及原因和对台政策的变化,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和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最后教师以图表的形式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尤其是针对“台独”问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使学生们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自己要加倍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3、情境设计。
欣赏同学们自编自演的短剧《团聚》并以图片形式列举现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认识到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是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枢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激情创作。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5、欣赏幻灯片展示台湾秀美的风光图片,同时欣赏《大中国》歌曲,共同祝愿祖国早日统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海峡两岸的交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海峡两岸的交往》。
我将从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
我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大胆质疑、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基于新课标的这种教育理念,我在设计《鸦片战争》一课时,着力于使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轻轻松松的获知.一、说新课标本课新课标要求是: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一环,也是12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
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理解《同根源》这首诗和图说台湾近代历史,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通过最后的激情创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1.党和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制定实施的方针政策。
2.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难点:1. 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
2.对台方针政策演变的原因。
三、说教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再结合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等学法。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历史。
教材通过讲述台湾历史的发展,以及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基本政策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可能了解不多,对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6.情感升华:通过观看两岸交流的视频,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说课稿
《海峡两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评委,亲爱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海峡两岸》一课。
我将从“说教材”、“说设计”、“说教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海峡两岸》呈现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围绕“福建音乐”安排的演唱《采茶灯》、并聆听乐曲《八骏马》,第二部分内容围绕“台湾音乐”安排的听赏跟唱《丢丢铜》、《天乌乌》,并听赏《宜兰童谣》、《高山青》,第三部分内容歌曲演唱《愿祖国花好月圆》这三个教学是有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音乐中能较全面地了解海峡两岸在音乐文化乃至多方面都同根同源,紧密相联,台湾与大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我选取了的是第二部分围绕“台湾音乐”组织的教材做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打破学科中心,不是不要学科,而是不仅仅需要学科,还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文化的融合。
因此,我以台湾童谣及相关欣赏为主体内容以感受“台湾音乐”这个主题来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
2、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听赏《天乌乌》、《丢丢铜》、《宜兰童谣》、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感受乐曲轻快、欢乐的情绪;听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