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

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表一、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节日既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人们团圆、祭祀、庆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应的节日风俗。
二、春节1. 节日概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历时15天。
这一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到来,也是农历年度的开始。
2. 节日风俗•贴春联: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贴年画:家中贴年画,寓意祈求家庭安康和美满。
•放鞭炮:传统上,点燃鞭炮可以驱邪、辟邪,也是庆祝的一种方式。
•吃团圆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拜访,互相祝福,表示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福运。
三、清明节1. 节日概述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祖和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2. 节日风俗•扫墓:人们前往祖先的坟墓,清理墓地,祭拜祖先,烧纸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踏青: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外出踏青,欣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
•插柳:一些地方有在清明期间插柳的习俗,意在祈求来年丰收和五谷丰登。
四、端午节1. 节日概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节日既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也是人们驱邪和祈求健康的节日。
2. 节日风俗•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
•粽子:人们会包粽子,粽子是节日的传统食物,象征着驱邪和祈求健康。
•悬艾叶:一些地方有悬挂艾叶的习俗,意在驱除疾病和邪恶。
五、中秋节1. 节日概述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节日是人们祭月和团圆的时刻。
2. 节日风俗•赏月: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欣赏明亮的圆月,并举行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活动。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习俗

节日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习俗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不仅包括根植于历史深处的传统节气,还有经过千百年传承发展起来的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代表着辞旧迎新、欢庆新年的意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吉祥活动,如贴对联、挂灯笼、放爆竹等。
此外,有许多特色食物在春节期间享用,如饺子、年糕等。
除夕夜时,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守岁,并观看盛大的烟火晚会。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举行。
人们会前往祭拜先祖、扫墓、烧纸钱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踏青赏花。
人们会选择这个美好的季节去郊外或公园踏青、欣赏春景。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龙舟节。
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并驱除邪恶之鬼。
这个节日最知名的习俗之一就是划龙舟比赛。
此外,人们还会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上五彩缤纷的丝带,以驱逐瘟疫和吉祥平安。
4.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也称为月饼节。
这个传统佳节以观赏皓月和赏月为特色,并与家人共享团圆晚餐。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活动就是吃月饼。
月饼有着各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5.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十五岁佳节,在农历一月十五。
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和放烟火,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另一个家庭活动是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甜品,并带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花生和水果。
结论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春节的喜庆欢腾,还是清明节祭拜先祖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家庭的重视。
通过了解和参与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并将其传承发展下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90979学习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90979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亦有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而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或五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净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如唐朝杜牧的“清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汨(mi)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赛龙舟、驱“五毒”等。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
(彝族) (纳西)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
(阿昌族) (傈僳族)
(景颇族)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承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传承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象征着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和谐。
2.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纪念先人。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祭祖等。
传承方面,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美德。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传承方面,端午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赏月等。
传承方面,七夕节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强调了真挚感情的珍贵。
5.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传承方面,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6.重阳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传承方面,重阳节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
7.腊八节:腊八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习俗包括熬腊八粥、祭祀等。
传承方面,腊八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文明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
8.除夕:除夕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等。
传承方面,除夕强调了家庭和谐、亲情的重要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习俗和传承,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的习俗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中国传统节庆与俗一览表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庆祝。
人们举行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包饺子等。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传统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很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简介: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被称为“月圆节”。
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赏中秋卷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会登高远眺,欣赏秋景,并且佩戴茱萸叶。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简介: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4日前后-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被称为扫墓节。
人们会扫墓、祭拜先人、踏青等。
端阳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简介: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人们会以浪漫的方式庆祝,如放天灯、写信传情、赏星等。
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简介: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进行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
农历正月初一-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简介: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人们会进行拜年、赏红包、贴春联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赏秋景,佩戴茱萸叶。
元旦节- 时间:公历1月1日- 简介:元旦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也是西方的新年。
人们会进行庆祝活动,如燃放烟花、跨年晚会等。
教师节- 时间:公历9月10日- 简介:教师节是用来纪念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尉迟恭
春联的由来——“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 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 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运, 倒贴“福”字,表示 “福运已到”。
挂贴年画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 于“门神”,是中国的
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寄托着人们对未来 的希望与祝福。 。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苏州 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 东潍坊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 是当天夜晚进行的各种 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 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 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 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 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 趣味。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 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 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 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八月节”,也称“团圆节”。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禁火 扫墓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 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 光。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 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 为架,再栓上彩带做 成。后来逐步发展为 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的秋千。
曹娥庙(浙江绍兴)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 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 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 拯救。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 传入邻国朝鲜、日本、越 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用 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 状)、 “筒粽”(用竹 筒装米密封烤熟)。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 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观灯
走百病
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 玫瑰、芝麻、豆沙、黄 桂、核桃仁、果仁、枣 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 成圆形,可荤可素,风 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 团圆美满之意。
中华文化 雅娜
春节
春节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 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天官赐福
年年有余
老鼠娶亲
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 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 互投贺,发展为后来 的贺年片。
压岁钱
春节拜年 时,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
年糕谐音“年高”,再 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 口味,几乎成了家家 必备的应景食品。
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 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 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纪念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祠(湖北秭归)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观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 提倡佛教的汉明帝 时期(公元58 — 75年)。
猜灯谜”又叫“打 灯谜”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 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 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 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 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 时节的一个习俗
春节习俗
祭灶 扫尘 贴春联 年画 守岁 爆竹 年夜饭 拜年
春节
放爆竹迎新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 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 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 就是燃放爆竹,以爆 竹声除旧迎新。放爆 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 闹的气氛,是节日的 一种娱乐活动,可以 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 利。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 明植树的习惯。有人 还把清明节叫作“植 树节”。植树风俗一 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 定,每年三月十二日 为我国植树节。
放风筝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 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 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 笼,象闪烁的星星,被 称为“神灯”。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蓝 天后,便剪断牵线,据 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 自己带来好运。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 黄、白年糕,象征着 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元宵节
元宵节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 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 朝,唐宋更加兴盛。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不久,就宣布要连续赏灯十天, 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讲求以工整、对偶、简 洁、精巧的文字描绘 时代背景,抒发美好 愿望,是中国特有的 文学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 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 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一年四季春常在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
康宁,一些地方的 人们还保留着贴门 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 位门神,一切妖魔 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 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 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 南亚诸国。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 邪驱瘟之意。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有杀虫灭菌、净化空气的 功效。
七夕节
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