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惯,象征生活XXX。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XXX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XXX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XXX和XXX才干相见。
每到七夕将至,XXX和XXX 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而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举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异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以是,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其中一些最为知名和重要的包括:
1.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有辞旧迎新、拜年、舞龙舞狮、放鞭炮和赏灯等传统活动。
2.清明节:在农历清明节,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
和献花,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举办
的节日,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庆祝丰收和团圆,家人聚首
共享传统美食月饼,观赏明月和猜灯谜。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敬老和祈福的节日,人们登高、
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以及佩戴艾草和九层纸。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元宵节,有赏花灯、
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活动。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庆祝牛郎和织
女的鹊桥相会,人们观赏星星、写情书和祈愿。
8.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在此节日食用腊八粥,同
时还有祭祀和祈福的传统。
9.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人们会进行团圆的家庭聚餐,并且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也会放鞭炮来驱逐恶鬼。
10.元旦:公历的1月1日,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庆
祝新年的到来,人们常常通过聚餐、赏花和欢庆活动来迎
接新年。
11.赏花节:不同地区有不同时间举办的赏花节,比如杭州
的樱花节、云南的杜鹃花节等。
人们在赏花季节到来时前
往花海,欣赏盛开的花朵,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16个传统节日和民俗介绍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以下是其中16个的介绍: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
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放烟花,贴春联等是春节的传统活动。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3.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纪念屈原的节日。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4.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
5.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敬老、登高、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6.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日前后,祭祖、扫墓、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7.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日,祭祖、踏青、赛龙舟是端阳节的传统活动。
8.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挂蒜、喝腊八茶是腊八节的传统活动。
9. 元旦节:1月1日,西方的新年传统节日,中国也逐渐庆祝。
10. 情人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国也逐渐庆祝。
11. 妇女节:3月8日,庆祝女性权利和成就的节日。
12. 劳动节:5月1日,庆祝劳动者权利的节日。
13. 父亲节:6月第三个周日,庆祝父亲的节日。
14.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庆祝母亲的节日。
15. 教师节:9月10日,庆祝教师的节日。
16. 国庆节: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节日。
阅兵、焰火、升旗等是国庆节的传统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的象征。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家庭和社会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春节通常在阳历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举行,持续15天。
庆祝春节的习俗包括贴年画、挂灯笼、舞狮子和舞龙、放鞭炮、拜年和赏花灯。
此外,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戚和朋友也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是纪念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并献上食物和花束。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和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在郊外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以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屈原为主题,人们会打龙舟比赛、吃粽子和挂艾草等习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景仰。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
这个节日以庆祝丰收和团圆为主题,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品尝新鲜水果。
中秋节的最大特色是玩花灯,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花灯放置在公园和市区,营造出一个欢乐祥和的氛围。
5.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这个节日以吃汤圆和观赏灯笼为主要活动,人们会在园子里放飞天灯,写下自己的愿望。
元宵节也被称为“小春节”,在中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如重阳节、腊八节、立秋、寒食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
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
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
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桃符:亦名“桃板”。
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
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
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
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
”版,同板。
小挂千: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
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
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
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
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
”原注:“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
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年糕:磨年糕”。
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
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
有黄、白之别。
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
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
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
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
稍阔者,曰条半糕。
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
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按: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亦称“辛盘”。
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
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
意在尝新。
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
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
下五辛盘。
”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
”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
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
《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
《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
”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糯花米: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
起于宋以前。
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
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
范志云:亦曰米花。
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
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
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
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
《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拜年: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
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
’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
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
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
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
”《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
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
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
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
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元宵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
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
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
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
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
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
《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
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
”《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
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
”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灯市: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
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
后世相同,直至近代。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
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
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
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殊,难以枚举。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
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
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参阅《清嘉录.正月.灯市》。
闹蛾:亦称“夜蛾”、“蛾儿”。
用纸做成的灯蛾儿。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
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
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
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
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
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
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
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