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合集下载

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

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

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庆典活动。

它们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彰显国家和地区独特性的窗口。

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国春节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此节日一般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日期不固定。

春节的主要庆祝活动包括贴福字、贴年画,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每年的春节,人们都会热情地庆祝,欢度辞旧迎新。

二、美国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表达对上天恩赐和他人帮助的节日。

感恩节一般在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人们会在这一天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和丰饶年华,感谢家人和朋友们一年以来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

传统的庆祝活动包括家人共进丰盛的感恩大餐,互赠礼物,观看橄榄球比赛等。

三、印度洒红节洒红节,又称“哈里·佩尔尼玛节”,是印度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

洒红节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旬庆祝,其目的是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各种颜色的粉末和水互相泼洒,彼此欢笑、尽情嬉戏。

这个节日唤起人们内心的快乐,象征着欢乐与友谊。

四、巴西嘉年华节嘉年华节是巴西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嘉年华节。

每年巴西都会在大约二月到三月庆祝这个节日。

巴西嘉年华节的标志性活动是著名的巴西桑巴舞嘉年华,来自各个社区的人们会在节日期间到街上舞蹈,穿上华丽的服装,并参加各种竞赛和游行。

五、日本樱花节樱花节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庆祝樱花绽放的盛大庆典。

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4月期间举办。

日本的樱花盛开时节,人们会举行赏樱活动,樱花树下合家团聚,品尝传统的樱花美食,同时赏花、拍照留念。

樱花盛开的美景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带来宁静和喜悦。

六、墨西哥亡灵节墨西哥亡灵节是墨西哥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特色和浓厚神秘气息的传统节日。

亡灵节始于每年的11月1日和11月2日,用来纪念已故亲人的灵魂。

《端午节》风俗ppt课件(完整版)

《端午节》风俗ppt课件(完整版)
端午节主题班会
端午节主题班会传统文化介绍
01
端午节起源
02
端午节风俗
03
端午节食俗
04
粽子的包法
目录/CONTENTS
端午节起源
-0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食俗
吃五黄
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杭州等地。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端午节食俗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习俗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来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英文介绍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英文介绍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is the la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This day is for the last moment for setting off fireworks, the last excuse for eating a big feast and the last chance for family getting together before the “年”celebrations are over. (Latern Festival is also a traditional time of celebration for foreigners who live in China).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15th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is the first full moon of the year. Celebrations and traditions on this day date back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raditions for this festival: as the name indicates, hanging and looking at lanterns is the main tradition. 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re displayed on trees, or along river banks.Parents often take their children to Lantern Fairs and sometimes lucky kids even get a mini toy lantern.Another tradition is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 These are riddles that are hung on lanterns for people to shoot down and solve. The riddles are usually short, wise, and sometimes humorous. The answer to a riddle can be a Chinese character, a famous person's name, a place name or a proverb. This tradition has become apopular game with serious staying power even as social development changes other traditions.Other than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today is to eat sweet dumplings. In northern China, 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are called “元宵”while in southern part they are called “汤圆”. Typical sweet dumplings are filled with black sesame sauce, sweetened bean paste, or hawthorn. Making “元宵”today is like a game or an activity, so it's seldom done without a reason and a group of friends or family present to help out.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Duanw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alend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stival has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 zi (glutinous rice(糯米)wrapped to form a pyramid using bamboo or reed leaves) and racing dragon boats.The festival is best known for its dragon-boat race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here there are many rivers and lakes. Thisregatta(赛舟会)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Qu Yuan , an honest minister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 Qu was a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Chu situated in present-day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during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475-221BC)(战国时期). He was upright, loyal and highly esteemed for his wise counsel that brough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state. However, when a dishonest and corrupt prince vilified Qu, he was disgraced and dismissed from office. Realizing that the country was now in the hands of evil and corrupt officials, Qu grabbed a large stone and leapt into the Milu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Nearby fishermen rushed over to try and save him but were unable to even recover his body. Thereafter, the state declined and was eventually conquered by the State of Qin.The people of Chu who mourned the death of Qu threw rice into the river to feed his ghost every yea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But one year, the spirit of Qu appeared and told the mourners that a hugereptile(爬行动物)in the river had stolen the rice. The spirit then advised them to wrap the rice in silk and bind it with five different-colored threads before tossing it into the river.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 a glutinous rice pudding called zong zi is eaten to symbolize the rice offerings to Qu. Ingredients such as beans,lotus seeds(莲子),chestnuts(栗子), pork fat and the golden yolk of a salted duck egg are often added to the glutinous rice. The pudding is then wrapped with bamboo leaves, bound with a kind of raffia and boiled in salt water for hours.The dragon-boat races symbolize the many attempts to rescue and recover Qu's body. A typical dragon boat ranges from 50-100 feet in length, with a beam of about 5.5 feet, accommodating two paddlers seated side by side.A wooden dragon head is attached at the bow, and a dragon tail at thestern(船尾). A banner hoisted on a pole is also fastened at the stern and the hull is decorated with red, green and blue scales edged in gol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at is a canopied shrine behind which the drummers,gong(铜锣)beaters andcymbal(铙钹)players are seated to set the pace for the paddlers. There are also men positioned at the bow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toss rice into the water and pretend to be looking for Qu. All of the noise and pageantry creates an atmosphere of gaiety and excitement for the participants and spectators alike. The races are held among different clans, village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he winners are awarded medals, banners, jugs of wine and festive meals.清明节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d to honour and to pay respect to one's deceased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reinforces the ethic of filial piety, Qing Ming is a major Chinese festival. Literally meaning "clear" (Qing) and "bright" (Ming), this Chinese festival falls in early spring, on the 106th day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It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it is an occasion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leave the home and to sweep the graves of their forebears. Chinese being practical people this sweeping of the graves is given an extended period, that is,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Qing Ming day. Among some dialect groups a whole month is allocated.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说明文

中国传统节日说明文

中国传统节日说明文介绍节日的说明文1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介绍节日的说明文2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介绍节日的说明文3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介绍节日的说明文4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而浪漫,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九”与汉字“久”同音,又是个位数字之最,因此寓意长寿长久。

自古以来,有不少贺重阳用菊花的诗词佳作。

人们还以为,登高可以驱除霉运,意指“晋升高位”和“长寿”。

中国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尊老、敬老、助老的节日。

传统节日春节的简介(精选)

传统节日春节的简介(精选)

传统节日春节的简介(精选)春节,又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或者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逢春节,整个中国都充满了喜庆和快乐的气氛。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辽代。

每逢岁末年初,辽民族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祈祷来年丰收、平安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传播到其他的民族和地区,并最终变成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二、春节的日期和民俗春节的日期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但是每年的具体日期都会有所不同。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全面的大扫除,以象征着辞旧迎新和新年的美好开始。

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习俗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贴春联和挂年画。

春联是一对红色的对联,上联和下联都写着祝福的话语,常常用于贴在门上。

年画则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传统元素的彩绘图片,以吉祥图案和鲜艳的色彩为特点,人们会把年画挂在家里以求吉祥。

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守岁。

在除夕之夜,家人会一起守夜,直到午夜敲响12下钟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并放鞭炮和烟花,以驱赶邪灵和迎接吉祥之神。

三、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人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拜年时,长辈会给小辈们红包,里面装有金钱,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舞龙灯和舞狮子,这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舞龙灯和舞狮子的目的是驱邪和招来好运。

除夕之夜,人们会观看春节晚会,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可以欣赏到歌舞表演、魔术和相声等节目。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庙会活动和民间游戏,如花灯展览、舞狮比赛和传统美食的品尝。

四、春节的意义春节不仅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

春节代表着和谐、团结和希望,也是家庭团聚和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时刻。

传统节日春节凝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它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部分。

春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们的返乡和参与,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文化盛宴。

第七章第三节中国节日娱乐民俗

第七章第三节中国节日娱乐民俗

(五)节日的社会功能
1、加强亲族联系,调节人际关系 加强亲族联系, 2、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3、保存民族文化传统 4、调节社会群体生活 5、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的主要民间节日
(一)全民性节日 春节(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春节(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旧称“新年”, 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 布依、 旧称“新年” 除汉族外,蒙古、 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日本、朝鲜、越南 朝鲜、 瑶等族都过此节。日本、朝鲜、 等国也过此节。 等国也过此节。 2、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3、节期:腊月三十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节期:腊月三十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 4、主要活动内容: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 主要活动内容:办年货、做新衣、掸尘、 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 灶、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互相拜 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 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开展舞 扭秧歌、玩花灯等。 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3)端午节
1、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 节等。除汉族外,蒙古、 节等。除汉族外,蒙古、回、藏、苗、彝、壮、 布依等族都过此节。 布依等族都过此节。 2、大部分地区认为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大部分地区认为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节期:每年阴历五月初五。 节期:每年阴历五月初五。 4、主要活动内容: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 主要活动内容: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 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 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
(3)民间活动游戏类:
1、室内生活游戏 2、庭院生活游戏 3、智能游戏 4、助兴游戏:行酒令、击鼓传 助兴游戏:行酒令、 花等。 花等。 5、博戏:骨牌、掷骰子等。 博戏:骨牌、掷骰子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节日源流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历》、《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端午节端午节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2]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哪些重要的农事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哪些重要的农事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哪些重要的农事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许多重要的农事节日,其中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些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方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早出现的一个农事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古代汉族的宴会风俗,在庙宇前点灯、猜灯谜,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在农耕文化中,元宵节也被视为“除夕之夜”,代表着告别寒冬,迎接新春的到来。

此时正是一年中昼长夜短,阳气初生的时候,人们也会举行祈福、放焰火等仪式,以期望来年农作物旺盛生长。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阳历4月4日前后。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祀祖先,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尊敬。

另外,清明节也是春季耕作开始的时间,很多地方会举办民俗活动,如踏青、放风筝、插柳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并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缠绕五彩丝线,以驱除瘟疫和恶灵。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习俗,而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日。

在农历五月初五左右,正值麦收前后,人们会祭祀土地神、祖先,并祈求农作物丰收。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最重要的农事节日之一。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唱歌,以表达对团圆、祈求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期间,正值秋高气爽,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击鼓传花等。

这些农事节日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农耕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盛事。

它们以其独特的传统和庆祝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都市中,中国人都会依然热爱和尊重这些传统节日,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年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都要尝尝.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

“装的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

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

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

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

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

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

太神奇了!皇帝还没明白过来。

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

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

他伸手一抓······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

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

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

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

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