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珠海会同村
会同村资料

会同村概况会同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西南。
村内是清一色岭南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嵌填在“棋盘式”方格网形成的整齐的宅基地中。
2006年,会同古村被颁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同村民谣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似牌坊,右边瓦瑶真排场;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这是一首称赞会同村的当地民谣。
循透着自豪而朴实的歌谣,我们一起探访会同村。
地理位置沿着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岐关公路,于浓荫庇护中来到当年乡绅捐建供行人休憩的缉卿亭,一条静谧幽然的乡村小路将人们引向凤凰山麓深处的会同村。
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水明山青,一片丰饶。
空间渐次开阔中,一群群雪白的鸭子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樟树下,依稀的一段古村墙;踏过一座横卧的石桥,来到会同村口。
抬眼望去,2座碉楼、3座祠堂整齐地排列在村前大街上:典型岭南风格的祠堂,清一色的硬山顶,青砖墙,门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装饰;而体量高大的碉楼却挟带着浓烈的西洋风格,无言展现着当年的雄心与视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筑轮廓交织起中西两种语言,让每个前来探访她的人强烈地感受着这座著名岭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历史背景据《香山县志》记载:黄与京号会同“爱黎岗山水之胜”于“雍正壬子”(即1732年)出资“购得其地”,然后让原来与他同村的鲍、谭两姓乡人一起都迁居于此,而有些人家不能负担“版筑之费”,他又“罄其资助之。
乡人感其高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开放洋务后,会同村民纷纷赴港澳、海外谋生。
从1870年到1931年,会同村人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相继为英国在香港的最大商业机构太古洋行担当买办,前后长达61年。
他们为太古洋行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积聚了雄厚的财富,同时也将1000多位族人乡亲带出乡门,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经营之道的管理队伍,并由此而在香港、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浅谈珠海古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导,要保护好古建筑 ,应从宏观上统筹全局: 1 、整体规划 ,政策 先行 政府在进行城 市改建或旧村落改造时,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唐绍仪的故居及其2 0 世纪3 O 年代初捐赠给家乡 父老 的共乐园也很有特色 。该 区古村落会 同村
已有2 8 3 年 历 史 。 其 以园 林 式 的 村 落 设 计 、 规 范 整 齐 的 民居 布 局 、 中 西融 汇 的建 筑 群 体 ,展
榫 卯 结构 ,庑 殿 顶 ,石 斗 拱 ,石 阑额 ,石 柱 下 置 角柱 石 、须 弥 座 ,脊 上 立 鸱 吻 、 鳌鱼 和 火 焰 宝 珠 , 雕 刻 花 卉 、瓜 果 、 人 物 、瑞 兽 、 暗 八
仙。西 “ 乐善好施 ”坊高 1 2 米 ,面阔1 2 . 2 米, 深4 . 6 米 ,双庑 ,八柱三 间三牌楼 ;东 “ 急 公 好 义 ”坊 同一 款 式 ; 东 “ 乐 善 好 施 ”坊 高
1 0 . 1 米 ,面 阔9 . 4 米 ,深 4 . 6 米 , 单庑 , 四柱 三 间 三 牌 楼 。 现存 牌 坊 台基 上 原 矗 立 单庑 四柱 三
性 古建 筑 还 具有 较 高 的 艺术 价 值 。
三 、珠海古建筑的保护对策
始 于2 O 世纪9 0 年 代后 期 的珠 海 市香 洲 区城 中村 改 造 已接近 尾 声 , 目前 珠 海 正 建 设 珠江 口
例如南 门村赵 氏祠堂建筑群 ,其总体布局 巧妙,空问开合有序 ,集明、清 、民国三大时
珠海市会同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调查问卷

珠海市会同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调查问卷尊敬的朋友:您好!为了了解珠海市会同古村主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社会调研组开展关于会同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的社会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珠海市会同古村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本调查不记名,请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
对您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时间:2014年月日请在您所选的答案前打勾,或者在“其他”中填写选项中未涉及的答案1、您的年龄:()A、16岁以下B、17-30岁C、31-50岁D、51岁以上2、您是会同村的居民吗:()A、是B、不是C、附近的人D、3、您对会同古村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A、非常了解B、了解C、略微知道D、不知道4、您认为会同古村的文化古迹的保护程度怎样:A、非常好B、一般C、不是很好D、非常不好5.来会同村参观旅游的人多吗?A.很多 B.一般般 C.很少D、不知道6、您对当前景区内的文物保护状况满意吗?()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7、您是否赞成对会同村历史遗迹进行开发利用 A.利大于弊,赞成B.弊大于利,反对C.无所谓D、其它意见8、您认为这些年年会同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程度大吗?A、有B、没有如果有,那你认为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以多选) A.建造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B.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 C.操作人员缺乏文物专业知识 D.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 E.游客过多 F.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系不够9、您认为在开发利用历史遗迹文物时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环境 B.文化背景 C.经济水平 D.国家政策10、您认为对现有文化古迹的保护在那些方面应给予改进:A、文化遗产的修缮B、文化遗产的开放管理C、文化遗产的内涵D、其他11、您认为这些文化古迹的发扬传播的方式还应该怎样改进:A、拍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B、举办各种活动C、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D、其他12、您认为解决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多选)A.增加资金投入 B.限制游客数量 C.培养专业人才 D.加强景区合理规划 E.加大科技保护力度 F.加强文物保护教育13、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A、鼓励民众积极参加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B、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来举办活动,加大宣传C、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D、其他14、、您觉得当前文化古迹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A、人们的意识不够B、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C、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D、缺乏资金E、其他15、您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有什么样的建议?感谢您认真完成本次问卷调查!。
珠海会同村的故事

珠海会同村的故事珠海会同村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村落。
村子面积不大,但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下面,我们将一同探访珠海会同村的故事。
一、珠海会同村简介珠海会同村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村子原有居民以陈、梁、林三姓为主,历经变迁,如今已成为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旅游的美丽乡村。
会同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二、会同村的历史背景会同村在南宋时期已形成聚落,明代逐渐发展为一个小村庄。
清朝时期,会同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渔业基地。
民国时期,村子开始发展现代化农业,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村庄。
新中国成立后,会同村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已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
三、会同村的特色文化会同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包括舞狮、舞龙、飘色、粤剧等传统表演艺术。
此外,村子还有自己的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
会同村的人们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村子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四、会同村的发展现状与规划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对会同村进行了全面规划,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特色村落。
村子里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了村子的整体形象。
未来,会同村将继续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发挥地理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五、游览会同村的建议游览会同村,您可以欣赏到古朴的民居、宗祠、庙宇等建筑,感受会同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海鲜、乡村菜肴等。
在村子周边,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海滩、湿地公园等,可以一并游览。
总之,珠海会同村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美丽乡村,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风景。
古村落古树的调查与景观价值评估

古村落古树的调查与景观价值评估古树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古树所蕴含的珍贵物种基因在整个大自然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存在无法度量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从2021年开始,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古树普查建档工作,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古树分为国家一级、二级、三级3个层次,一级的树龄为500 a 以上,二级的树龄为300~499 a,三级的树龄为100~299 a。
依据这次普查的汇总信息,目前全国共有古树2 847 349株。
按照全国古树等级标准,国家一级古树有51 107株,占全国古树总量的1.8%;国家二级古树有1 042 945株,占全国古树总量的36.6%;国家三级古树有1 753 297株,占全国古树总量的61.6%。
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可根据树木的年轮结构推算出过去每年气候的变化;根据古树不同年龄段的生长状况,可以发现该树种的生长规律。
古树普查结果对当今林业规划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古树多为乡土树种,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病虫害发生规律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城市树种选择要以乡土名贵树种为重点,其次通过对适应本地栽培的树种要积极引种驯化,以期从中选出优良新种。
对于古树的管理和保护的公式化评价,Jim于2021年提到了程式专家法的评价方法,将古树的评估和估价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2021年Jim就提出,一个系统的野外评估方式被发展成对古树进行评价要基于5个标准,即树种、尺度、结构、环境、场所和特殊性的考虑。
每个标准可以分解成3~9个属性,每个属性给出一个在1~5之间的分数,一棵树的总分为判断它的景观与保存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
在程式专家法的基础上,孙超等提出了修正后的程式专家法,此评价标准包括古树内在与外在的因素,避开了过多的细节,尤其是需要深入到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判断到的细节,而且尽量将主观判断降到最低。
古村落保护-珠海会同村

二.会同村落的悠久历史
会同村,位于珠海金鼎镇,隐居在凤凰山麓。19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族人约定从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由此得名“会同”,沿用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走过了170多个春秋,会同如今已是年迈的老者,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间,我们不由满目苍凉,但这一切却丝毫掩饰不了这里曾经的兴盛与光耀。小桥流水、雕楼祠堂、灰瓦青砖——只是基本元素,徜徉在这个古老村落中,不经意间,你会有置身欧陆小镇的错觉,因为这里,岭南碉楼,却悬挂着西式时钟;院墙深深,却能看到斑驳的百叶窗;清代民居,却装饰着西洋壁画。“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真牌坊,右边瓦窑又排长,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话会同村仔好村场。”这是会同村村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它唱的是昔日会同的盛况。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
“没有人管啊,谁来管啊!”居民普遍反应的问题都是这里没能得到要效的管理,没有人来管,更别提重新建设了。在这里在珠海的一个角落里,会同村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一个人静静的躺着,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它一个人面对着残破的一切。
(4)未经审批。据了解,在2000年开始的珠海城中旧村改建工作过程中,在文物部门与改建办等部门共同商定上报的古建筑名单中,山场村的历史名人鲍俊故居是比较重要的一处古建筑,但最终还是于2006年在文物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堆瓦砾。另外,对审批上报的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及时公布,2005年上报的至今没有回音。从观念上,没有真正认识到留存的建筑文物的价值:
谈会同古村

谈会同古村说真的,在去会同村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在北师大、北理工的附近会有着一个文物保护区,有着这么一群有特色的古建筑。
但因为我选的“画我中国梦”是一门外出写生课,老师选择的写生地点又恰好是会同古村。
因缘际会之下,我才开始知道了会同古村,才开始走进了会同,才开始了解了这个古村。
会同村的核心结构俗称“三街八巷”。
其“三街”为:村内沿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横街”与之平行依山势渐高的中横街和“上横街。
“八巷”为八条东西向的石街小巷。
“八巷”自下而上顺山势连接三条主街,“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错,构成方正规矩的“棋盘式”空间组织架构。
会同村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栖霞仙馆、两座碉楼、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多建于晚清和民国初期,均有70--140年的历史,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近代村庄,也是清代村庄建设的典范。
而且会同村的建筑群都展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比如南北碉楼从外观上看,既带有西式钟楼的痕迹,又有岭南碉楼的风格,将国外的建筑艺术嫁接到村庄建设中;栖霞仙馆整个园林禅房呈中西合璧风格,显示出一派洋气华美;屋宇厅堂,从格局到装饰,从风格到建筑装修材料,都是有中有西。
也许我们会纳闷:为什么会同村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形式呢?其实这就得回溯到会同历史的长河了。
1836年的某一天,有姓莫、鲍和欧阳三家人自不同的地方相约于凤凰山北麓建村,“会同”之名由此而来。
建村之初,会同村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自给自足,却很重视对小孩的教育。
19世纪中,清朝政府准许开办洋务,会同村民也掀起了到港澳及海外谋生的热潮。
由于村民知书识礼,谦虚勤勉,慢慢就有一些人发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莫氏家族里的莫仕扬。
19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个孩子的莫仕扬遍跟随家人到广州、香港打工,从一名帮工做到了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
在他任职期间,太古洋行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大的洋行之一。
由莫仕扬开始,莫家三代人在太古洋行任职60余年,先后有近千族人到洋行工作,形成由莫氏把持太古洋行的局面。
珠海会同村的故事

珠海会同村的故事珠海会同村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村落。
它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珠海市内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珠海会同村简介会同村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村内建筑风格古朴、街道宽敞整洁。
村子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
居民们热情好客,保留了传统的民俗风情。
二、会同村的历史沿革会同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迁。
在明清时期,会同村发展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贸重镇,经贸繁荣,文化底蕴深厚。
抗日战争时期,会同村饱受战乱之苦,许多文物和古迹受到了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会同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三、会同村的特色文化会同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其中包括舞龙、舞狮、粤剧等传统表演艺术。
此外,会同村的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品等也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村子里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陈家祠堂、何家祠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四、会同村的旅游资源及推荐路线1.陈家祠堂: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珠海市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
2.何家祠堂: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会同村牌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为纪念会同村一位一品官员而建。
4.会同村古道:感受古村落商贸繁华的历史,可欣赏到古街道、商铺、民居等建筑。
推荐游览路线:陈家祠堂→何家祠堂→会同村牌坊→会同村古道→民间艺术表演。
五、会同村的未来发展展望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加大对会同村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通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方式,推动会同村经济发展。
未来,会同村将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村落,成为珠海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综上所述,珠海会同村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古朴的建筑风貌、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体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好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古村落的调研报告---- 以会同村保护为例指导人:范时杰调查人:高嵩刘鹤陈珊张卉慧幸雯调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08行政管理班调查地点:珠海市会同村调查时间:08年10月-12月一.研究主题确定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古村落生存现状日益艰难,特别是在经济大潮中,古村落地域人口的解体和分流,传统村落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文化遗产的式微,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使得这些遗存的古村落文化遗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珠海的唐家湾,有一处浓缩了近代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村落--会同村。
这里鲜为人知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因年代久远,加之保护措施不利,这些极具价值的古迹民居正在加速损坏,有人说,如此下去不出几年,这个被业界誉为“岭南周庄”的“活历史”将灰飞烟灭,消失殆尽。
会同村的现状及保护力度究竟如何?如何从中挖掘会同村珍稀的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和传承?于是,我们前往会同村进行了调查。
二.会同村落的悠久历史会同村,位于珠海金鼎镇,隐居在凤凰山麓。
19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族人约定从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由此得名“会同”,沿用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走过了170多个春秋,会同如今已是年迈的老者,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间,我们不由满目苍凉,但这一切却丝毫掩饰不了这里曾经的兴盛与光耀。
小桥流水、雕楼祠堂、灰瓦青砖——只是基本元素,徜徉在这个古老村落中,不经意间,你会有置身欧陆小镇的错觉,因为这里,岭南碉楼,却悬挂着西式时钟;院墙深深,却能看到斑驳的百叶窗;清代民居,却装饰着西洋壁画。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堂三塔上,左边文阁真牌坊,右边瓦窑又排长,花儿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相,真话会同村仔好村场。
”这是会同村村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它唱的是昔日会同的盛况。
听到这首歌谣,很多游客都会好奇,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又拥有异国气息的古老村落,为何会“隐居”在凤凰山麓?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和荣辱?建村之初,会同村只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自给自足。
后来,会同村的莫、鲍、欧阳三姓人员,惟有莫氏发展成为最大一族。
莫氏家族的莫仕杨、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在他们的帮助下,当时许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广州等地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个人都积累了一定财富。
1927年会同村村民就使用了电灯照明,是当时中山县(包括珠海)第一个使用电灯的村子。
大约在1992年的下半年,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
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
到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当时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都是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得来,因此,这个村庄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气势恢宏,这也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会同。
三.会同村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以及论证1.会同村的现状会同村落,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村庄,这几年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珠海原创艺术基地和各种电视剧的拍摄现场,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它却连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更谈不上对村内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
当地一位帮人看管祖屋的阿姨打开一间间空屋,指着尘封的雕梁画栋以及透光的屋顶,对热情参观的人说:“你们别写会同村的好了,就写怎么破损吧!”她希望政府快点拿出保护开发的办法来:“这些房子都是港澳同胞的,是他们的祖业,政府不来维护,我们自己又没能力修,难道就这么看着它们破损下去?”会同村的消亡,一方面是以建筑为主体的整体上的瓦解,另一方面则是村镇内部历史文化遗存的大量流失。
“有数百年历史的村要破坏掉只需几天的工夫,一旦破坏了就不可恢复了。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传统的历史记忆和传承就都没有了。
很难想象,没有了历史痕迹的珠海如何向世人展示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尘封往事?”当我们来到会同村是都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就发现在杨氏大宗祠附近,突兀地立着几栋正在修建的“小炮楼”,与古村的整体风格格格不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拥有完美古建筑的古镇,不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古镇,而是一个残破不已的衰败的村庄。
步入会同村仿佛步入了上个世纪,参天古木的掩映下,会同祠、调梅祠、莫氏大宗祠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等会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一字排开,这里也自然成了。
可现在这里的景象不禁让人心中泛起一丝悲凉。
当我们走进会同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破损的柱子,掉瓦的城墙和长满杂草的庭院。
似乎会同的生命已经停止,停留在它那个年代,它悉日的辉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封存,已被人遗忘。
随便钻进一处老宅,里边的情况却让人颇为失望。
不仅杂草丛生,散发出呛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当当,有些甚至堆砌着无用的杂物,显得零乱不堪。
可以想象,昔日住宅里精致的布局以及饰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
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大可不必为此忧伤。
据悉,这个村里当时住有60多户人家,作为青壮年的男丁们早已到港澳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赚钱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在这里独守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残,虽然建筑依然是这些建筑,但早已物是人非。
而那些漂洋过海的爷们也随着村子的人气衰减就很少再返回这个村落……据会同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这些老宅里边依然住着20来户人家,而住宅均是经过改良的。
虽然有些老宅常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一些甚至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加工厂。
令人惋惜的是,在保护它方面我们似乎还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在一排青砖古屋中,看到了一处拆了原有旧屋正在兴建的新屋,这兴建的新屋像“伤口”一样突兀在我们眼前,我们为之痛心!要知道这些古屋存在了近半个世纪,战争没有改变它、自然灾害也没有改变它,然而新建的房屋却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它……能不能由市有关部门对会同村的房屋建筑颁布一些规定,在建与拆方面严加控制和管理,以政府的力量来保存珠海这一处古朴雅致的清代民居呢?2.造成的原因:(1)人们对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过强在这个人们的精神文化变的支离破碎,对事物价值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人们对于以往的历史文化变的不再关心,随心所欲的破坏,缺乏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走访的会同村,给那里的居民和周遍的人进行了访问,对于会同村的历史究竟了解多少,使人吃惊的是居然很多的村民根本就不知道会同村的历史,不知道会同村究竟有啥价值。
对于会同村周边的地方像北师大珠海分校大约10%同学连会同村听都没有听说过,有大约30%的人根本就不了解那里历史的了解了。
(1)会同村的不断变迁导致相关的管理出现问题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会同村也几经变化,地域人口的解体和分流,传统会同村的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文化遗产的式微,居民的流失与变化。
在采访当地居民时发现这里的居民很多都不是真正的会同人,有的甚至不是珠海人都是外地的人,搬迁到这里来居住的,当地的人很多都已经外出打工去了,很少有留下来的青年人,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
正是由于当地的人口解体和分流使得会同的文化也一点一点的流失。
相关的局委会也几次变化使的管理更加的混乱(3)相关政府的不够重视保护认识和资金不足是主因为什么珠海的古建筑、古村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政协委员们认为,保护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责任不明确,政府的保护措施和资金不足等是主要原因。
对于会同的现状相公的居委会,相公的政府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会同的开发用地,也没有明确的措施征用土地的随意性,导致了会同的面积大量缩小,很大块都被周边的地方征用像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就征用了很多的土地。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没有人管啊,谁来管啊!”居民普遍反应的问题都是这里没能得到要效的管理,没有人来管,更别提重新建设了。
在这里在珠海的一个角落里,会同村就像是被抛弃了一样一个人静静的躺着,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它一个人面对着残破的一切。
(4)未经审批。
据了解,在2000年开始的珠海城中旧村改建工作过程中,在文物部门与改建办等部门共同商定上报的古建筑名单中,山场村的历史名人鲍俊故居是比较重要的一处古建筑,但最终还是于2006年在文物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堆瓦砾。
另外,对审批上报的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及时公布,2005年上报的至今没有回音。
从观念上,没有真正认识到留存的建筑文物的价值:政府想尽快改善城市面貌;产权拥有者认为“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不利于“使用”,也不利于“美观”,想尽早以“旧”换“新”开发商更是急于得到土地,以尽快获取利润。
在这三者合力的推动下,自然加快了建筑文物。
(5)文物保护经费捉襟见肘委员们认为,保护经费的欠缺,是珠海文物发掘与保护的一大绊脚石。
据了解,目前市文物保护经费虽已有所增加,但仍只有150万元,面对全市众多需要保护的文物,实属杯水车薪。
而各行政区、功能区,除香洲区外,也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
“只有150万元,只能修修补补。
”徐惠萍说,“北山村杨氏大宗祠要换梁,都无法换,因为文物修缮必须请专业人员,钱太少,没有人愿意做。
”“单单苏曼殊故居的修缮,就要积攒2-3年的资金。
”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潘恒苦笑地说。
据了解,位于翠微村的韦鲁桐大宅,是清代晚期整个珠海乃至中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民宅,位于前山村的建于清代的刘思远堂,房屋构造,构件以及家用陈设保存完好,这两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保留价值,但文物部门多次上门作保护工作,都因政策和资金等原因而未果。
四.研究国内古村落现状及经验包括措施突破与不足例一西塘古镇保护成功案例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而著称,民风淳厚,橹声悠扬,到处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积淀。
早在春秋战国时西塘就是吴越相争的交战处,故又有“吴根越角”之称。
唐开元年间西塘有了村落,宋代形成集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明清时期西塘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集散地,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
她作为“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和谐、完美的保存了极具江南乡土特色的大片明清建筑,更是保护和发扬传统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
在江南水乡市镇网络中,13世纪到19世纪江南古镇随处可见,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大多小镇的水乡古镇风貌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