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荆
州市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水,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长江是荆州市的母亲河,
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
介绍荆州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荆州市地势起伏较大,南部多山地,北部平原较多,整体呈现出丘陵起伏、山地
密布的特点。
最高点为神农山,海拔约1700米,而长江流经荆州市,形成了长江平原,水土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气候特点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水充沛,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春夏之交,荆州市阳光明媚,是旅游的好时节。
水系河流
荆州市水系发达,长江、汉江、沙嘴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荆州市的母亲河,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
荆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水稻、茶叶、柑橘等农作物。
此外,荆州市还
有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英石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荆州地区天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模板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当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

荆州市水资源水环境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富饶辽阔的江汉平原腹地。
北依荆门市,东与潜江市、仙桃市接壤,西与宜昌市以沮漳河隔河相望,南与湖南省交界。
处于东径111°15ˊ00″~114°05ˊ12″、北纬29°26ˊ15″~30°39ˊ44″之间。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二区和江陵、公安、监利三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国土总面积14059km2。
1. 2地形地貌荆州市境内地形总体上为西高东低,西接鄂西山地,东跨江汉平原,中间是低丘相连的过渡带。
西部高山,一般海拔(黄海基面,下同)在600~800m之间,往东地势逐渐降低,一直过渡到海拔50m以下的冲积平原。
海拔最高点815m,位于松滋市西部卸甲坪乡的大岭,另外还有局部孤峰如石首桃花山高340m,公安黄山高264m,以及荆州区北部八岭山,高程为103m 。
除松滋西部和荆州区北部范围内有部分山丘区外,其余均为广阔平坦的低平原,海拔均在50m 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m。
全市一般平原区面积12219km2 , 占版土面积的86.9%,岩溶山区面积为1840km2, 占版土面积的13.1%.1.3水文气象、河流水系荆州市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其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此种降水多为涡切变类型。
偏东水汽来自东海,降水多为东风带系统(台风)类型,上述类型天气系统规律是每年四月进入我市,运行方向是由东南逐渐向西北推进,6月中旬~7月上旬形成我市的“梅雨期”。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为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9~16.6℃,≥10℃年积温500~5350℃,年无霜期为242~263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68.2mm,呈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洪湖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1248.2mm,其次是监利县,为1207.5mm,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小的是沙市区,仅1031.8mm,其它县市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4.18(水环境质量现状)

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4.18(水环境质量现状)荆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及水环境调查报告1.前言2.区域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km。
东与武汉市相连、西与宜昌市交界、南与湖南省接壤、北与荆门市毗邻。
总面积1.41万km2,其中平原湖区占78.8%,丘陵低山区占21.2%。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1994年10月31日,撤消荆州地区和沙市市,设立荆沙市,后更名为荆州市。
全市现辖荆州、沙市2区和江陵、公安、监利3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市域总面积为14067km2,市区面积1576 km2,城市建成区面积58.3 km2。
2.1.2气候气象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
降水量:荆州地区降水充沛,多数年份降水量在1100~1300mm 之间。
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性较强,年变化显著。
冬季季雨量68~140mm,占全年降水7%~10%,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为元月。
春季季雨量为268~483mm,占全年降水量的30%~37%。
夏季季雨量为390~495mm,秋季季雨量为213~26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7%~22%。
4—10月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的80%。
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847.7mm,平均年中5—7月蒸发量最大,尤以高温强光最大的7月,为216mm;其次为5月,211mm;最小以低温阴雨的2月,为96mm。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干燥度为1.08,属半温润型气候区。
风向、风速:境内地势平坦开阔,为冷空气南下通道,处于省内风速高值区。
年平均风速2.0~3.4m/s,春季风速较大,多为3 m/s。
全年5级以上大风的日数为23~68天,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14天。
调研荆州报告

调研荆州报告调研荆州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对荆州市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荆州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旨在帮助荆州市进一步发展。
一、引言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它的经济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业和服务业方面。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荆州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进行了解,评估目前的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经济状况荆州市的经济主要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三峡旅游、温泉度假和文化旅游为核心。
这些旅游资源是荆州市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荆州市的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荆州市的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旅游业。
这一点在旅游淡季时尤为突出,经济增长受限。
其次,荆州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再次,荆州市的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是小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社会状况荆州市的社会状况相对良好。
教育和医疗水平较高,社会治安也相对稳定。
然而,调研发现,荆州市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城市发展。
这对荆州市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环境状况调研发现,荆州市的环境质量一般。
空气、水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荆州市的旅游业发达,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需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保护好独特的生态环境。
五、建议为了进一步发展荆州市的经济、改善社会、保护环境,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制定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鼓励荆州市的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2.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提升荆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加强人才引进和留住工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业者,推动荆州市的人才发展。
4.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监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5. 制定旅游业淡季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来荆州市旅游,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六、结论通过对荆州市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荆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一些问题。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范文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当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荆州调研报告
荆州调研报告荆州调研报告一、引言荆州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历史悠久,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城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荆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的潜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为荆州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经济发展状况1.产业结构荆州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
制造业是荆州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农业方面,荆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品质优良。
旅游业也是荆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而备受游客青睐。
2.经济增长近年来,荆州市的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根据数据显示,荆州市的GDP在过去五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5%。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持续繁荣。
三、旅游业的潜力1.文化旅游资源荆州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荆州古城、荆州市博物馆、荆州文化广场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荆州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此外,荆州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古代壁画、古城墙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2.自然景观荆州还拥有自然景观资源,如长江、南山、江洲岛等。
这些自然景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光临。
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增强荆州的吸引力。
四、面临的挑战1.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荆州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限制了荆州的进一步发展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2.环境保护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荆州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五、发展建议1.加强宣传推广政府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荆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参加旅游博览会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并留住他们,荆州需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荆州现实地理位置图片高清
荆州现实地理位置图片高清
荆州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长江,拥有美丽壮
观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通过文字来描述荆州的
现实地理位置,并配以高清图片,让读者对荆州有更直观的了解。
荆州位于湖北省南部,地处长江中游。
图片1:(此处插入荆州地理位置图片1)
荆州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9°24′~30°56′,东经111°23′~114°52′,总面
积为1.35万平方公里。
图片2:(此处插入荆州地理位置图片2)
荆州地势起伏,山川纵横,是典型的地貌组合区域。
境内山峦起伏,如西北的曾山、东北的神山、南部的清江白鹤山等。
图片3:(此处插入荆州地理位置图片3)
荆州的水资源丰富,长江沿岸分布有诸多港口和码头,交通便利,
是湖北省内最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一。
此外,荆州还拥有白马湖、
竹溪湖、青山湖等大小湖泊,给荆州增添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图片4:(此处插入荆州地理位置图片4)
荆州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暖宜人,夏季多雨
多湿,冬季寒冷干燥。
总结一下,荆州位于湖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地貌多样,气候宜人。
这里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值得一游。
图片5:(此处插入荆州地理位置图片5)。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
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评价荆州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荆州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此,本文将通过对荆州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经济发展评价1.经济总量荆州市的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1.3万亿元,位列湖北省第三。
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较大。
工业占比较高,主要为制造业和化工业,但存在重复建设和单一产业依赖的问题。
2.经济增长荆州市连续多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2019年GDP增长率为8.3%。
但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够协调,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多比重。
3.财政收入荆州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157亿元。
但空间结构单一,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城区,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较低。
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1.空气质量荆州市空气质量比较优良,AQI值通常在100以下。
但化工企业数量较多,存在废气排放问题。
2.水环境荆州市不乏美丽的江河湖泊,但其水环境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污染物排放严重和餐厨垃圾乱倒问题。
3.土壤环境荆州市土壤污染问题不大。
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问题。
三、评价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保力度,严格监管重点行业企业,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严禁违法排污行为,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2.推进经济转型以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荆州市的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绿色低碳新经济。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政府收入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财政监管和资源配置,促进全市发展更加平衡有序。
4.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荆州市要统筹发展,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
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
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
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
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
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积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
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
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
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二、社会经济状况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发、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三、气候特征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 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地形地貌特征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 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河流交错、湖泊密布。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
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五、水资源情况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
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万多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荆州水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并且水质较好。
全市可养水面达到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
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枯水年4 8.5亿。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丘陵区平均为12.84%,平原区平均为13. 22%;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的占80%以上,符合地面水质二级标准的达90%以上,符合农业灌溉三级标准的占98%以上。
六、生物资源荆州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
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
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据统计,全市生物资源3300多种,其中农作物品种1169个,畜禽品种33个,水生生物385种(鱼类82种),森林植物620余种,药用生物956种,害虫天敌233种。
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市有林地面积206.67千公顷;各类草场面积277.5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达14.7%,活立木蓄积630万立方米。
七、土壤分布情况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
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
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量算面积,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2.27千公顷;草甸土10.72千公顷;沼泽土433.33公顷。
耕地评级结果为一级173.49千公顷(其中水田89.6千公顷),占36.38%;二级245.83公顷(其中水田148. 95千公顷),占51.54%;三级57.62千公顷(其中水田42.81千公顷),占12.0 8%。
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0%的耕地面积140.34千公顷、占29.99%;1.0%~3.0%的耕地面积315.68千公顷,占67.45%;小于1.0%的耕地面积11.94千公顷,占2.55%。
耕地土壤具有种植作物的多宜性。
八、矿物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
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囱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有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矿种有膨润土。
此外还有砂金、脉金等。
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
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九、自然灾害及防治荆州市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危害重等特点,主要灾种有暴雨洪涝、干旱,还有高温、大雾、雷电、冰雹、龙卷风、大风、寒潮、低温冻害和连阴雨等。
近10年来暴雨洪涝是荆州市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其影响严重程度居气象灾害之首,其次是局地强对流天气。
荆州市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季节性,如暴雨一般发生在夏季,强对流(如冰雹)多出现在春末夏初;二是局部性,如冰雹、雷雨大风,一般具有发生范围小、突发性强,影响部分县市的特点;三是多灾并发性,往往灾害发生形成连锁反应,如暴雨—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近10年来,荆州气象灾害发生呈现出新态势和新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其它反自然现象所形成的污染,破坏了自然气候的分布和平衡,加之人为破坏,造成环境质量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湖泊缩小,土地污染,导致农业生态日益失衡;地球变暖,雨、雪、雹的不正常降落,致使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
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灾害次数增加,灾害发生的间隔期越来越短;二是成灾面积扩大,成灾率上升;三是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四是灾种较多,灾情复杂,如洪涝和干旱同时发生,一边防洪排涝,一边引水抗旱。
现将两类重点自然灾害介绍如下:1、洪涝灾害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
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
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 次,平均每4.2年1次。
我们注意到,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
1848-1850年,也就是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八省连续三年大水灾。
1 848年黄河、长江都发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形成大范围水灾。
湖南全省被淹人、畜、房屋不计其数。
滨湖地区尤为严重,围垸多溃,湘阴一带 "水深齐屋脊,次年犹未退"。
湖北也有30余州县被淹,武昌城外"江潮几与城平"。
此外、江西20余州县被淹、江苏65厅州县、9个卫大水成灾。
浙江因台风暴潮成灾,31州县缓征田粮。
河南则因黄河水泛滥,50多个州县变成泽国。
1849年长江中下游再次发生大水灾,灾情比上年还要严重。
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
苏南34个厅州县无处不灾。
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
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
185 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
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
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
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
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
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省份还瘟疫流行。
一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社会急剧动荡。
此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1870年(清同治九年), 长江上中游又发生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
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 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