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一、柏拉图生平•出生贵族,大约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前387,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前367,再度出游,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赋予实施,未能成功,被叛卖为奴隶,后由学生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雅典学园波普尔的评价•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
怀特海的评价•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通特征,可以稳妥地概括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1、理念说•2、回忆说•3、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1、理念论•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a. 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它分有了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二是二是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很多哲学思想到现在依然适用。
柏拉图提出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的主要思想,希望对你有用!柏拉图的主要思想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总结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总结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柏拉图的思想主张进行总结。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为中心。
他将现实世界分为两个层面: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是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也是变幻不定和有限的;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感觉世界的存在,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觉世界是不完美的,它是一种幻象的产物。
只有通过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理念世界的真理和审美价值。
对柏拉图来说,真理和美是一体的,它们都存在于理念世界中,是智慧的目标。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欲望、意志和理性。
欲望部分负责人的感官需求和欲望,意志部分负责人的行动和决策,而理性部分则是最高级的部分,负责人的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之道。
在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和社会模型。
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城邦,哲人是理性和智慧的代表,能够为全体公民带来真理和正义。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人的统治,社会才能达到最高级的公正和幸福。
此外,柏拉图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接触真理和美。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
柏拉图的政治和社会观点遭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政治体系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可行性。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有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柏拉图的思想都是哲学史上重要的贡献,它们对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对智慧、真理和美的追求。
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稳定和无限的,而感觉世界只是一种幻象。
柏拉图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智慧追求,人们才能够接触到真理和美。
西方哲学:哲学思想流派与重要代表作

西方哲学:哲学思想流派与重要代表作
一、古希腊哲学
1.柏拉图派:以柏拉图为代表,主张理念的存在和超越世界,重视智慧与真
理的追求。
代表作品:《理想国》、《斐多篇》。
2.亚里士多德派: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强调经验和观察的重要性,注重实
证研究。
代表作品:《政治学》、《形而上学》。
二、中世纪哲学
1.基督教哲学:将信仰与哲学相结合,强调对上帝和人类灵魂的研究。
代表
作品: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阿奎那的《神秘玫瑰》。
2.伊斯兰哲学:诸如伊本·西那等思想家提出了宇宙观和道德理论。
代表作品:
阿维森纳的《真理之鸟》。
三、文艺复兴及启蒙时期
1.笛卡尔分析法:以笛卡尔为代表,主张通过怀疑和质疑去探索真理。
代表
作品:《第一哲学沉思集》。
2.经验论:洛克、休谟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源于感觉和经验。
代
表作品: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休谟的《人类智慧自然史》。
四、现代哲学
1.德国唯心主义:康德和黑格尔提出了对于事物本质和意识活动的探讨。
代
表作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幻想城市》。
2.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关注人类存在的自由与责任。
代表作
品: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以上是西方哲学中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贡献,深刻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
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作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考方式。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
对柏拉图哲学的认识

对柏拉图哲学的认识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
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柏拉图思想理念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的庸人驱除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被人可知道的、绝对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建立在实在与现象相互区别基础之上的,这种区别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继承,继而影响了柏拉图。
柏拉图解释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理念或形式是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若干或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一般实体事物。
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可感世界、可知世界,两个世界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又把理念分为若干等级,最低一级是具体事物的理念,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
评价: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
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追求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共相问题。
理念论初步界定、区分和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务,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论摘要: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源,物质世界是虚幻的。
个别事物近视一般理念的不完全反映,而文艺作品是对个别、具体事物的摹写,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皮。
他把普遍的概念,作为凝固不动的东西,拿来对抗运动变化多样的现象世界。
是普遍脱离个别者,给普遍以独立的实存。
由此创立的著名的“意特论”。
这是柏拉图的哲学特征,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关键词:意特论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在政治上他醉心于贵族政治,在哲学上他主张“理论念”,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源,物质世界是虚幻的。
个别事物近视一般理念的不完全反映,而文艺作品是对个别、具体事物的摹写,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皮。
他把普遍的概念,作为凝固不动的东西,拿来对抗运动变化多样的现象世界。
是普遍脱离个别者,给普遍以独立的实存。
由此创立的著名的“意特论”。
这是柏拉图的哲学特征,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所说的“意特”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柏拉图看来,知识和真理不是来自于感觉经验,而是来自于理智和思考,他认为人类应该寻求超越感觉世界的真理和普遍意义,这是实现人类理性与精神完善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角度分析其思想。
一、理念与物质世界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知觉的物质世界和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
知觉的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我们感官的经验之中,而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的和完美的。
理念世界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抽象概念和普遍规律,这些理念对于真理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柏拉图将人类的真正使命看作是从感性世界中抽象出理念并逐渐逼近完美的理念,由此向真理和智慧的方向努力。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隶属于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而肉体仅仅是灵魂的外壳。
在这个意义上,理念世界是人类真正的家园,在此,人类灵魂可以获得最纯粹、最完美的知识和智慧。
二、理念的层次和本质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包括了很多不同层次的理念,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逐渐推向复杂的自然法则和人类道德等如此复杂的理念。
理念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底层的物体,中层的形式,顶层的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属于理念的最高端,这个理念需要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思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理念不可描述和不可捉摸,它们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属于人类感知能力的范畴。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感性经验来了解真理和智慧,而是必须寻求透彻理解理念的力量。
拥有透彻的理念概念,就可以了解真实的存在和实际的变化,这是维持生命中的先决条件。
三、理念的认识柏拉图认为,理念的认识是通过思维、直觉和对话实现的。
思维是理念的核心,我们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真理和智慧,而直觉则是超越感觉,直接抓住生命之真理的方法。
对话同样是一种认识方式,它是指探究和发现真理的合理方法,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发掘新的知识或思考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
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
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
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
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
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
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
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
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
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
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
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
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
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
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
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
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
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
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
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
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
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
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之上又会有怎样不同的风景。
其次,柏拉图认为对话就是思想本身的性质。
换言之,思想就是对话。
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其实也是在和自己对话。
当你开始思考,你就已经触发了对话的性质:提出问题、回答、在是与不是之间找出最终结论。
最后,对话是通向真理的路。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古至今,那些独裁专制的政府都不会和反对党进行交流。
但是开明的政府一定愿意公开与对手对话,不接受对话就表示自己拒绝真理。
因为即便反对派是无理、无节操的,但也要让他说话,否则你就是太主观、独断了。
要追求真理就一定要敞开心胸。
柏拉图在讲述真知的时候,特别提出洞穴比喻。
比喻大意是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住在一个洞穴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双手双脚被绑在座位上,只能往前看。
眼前有墙壁,墙上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原因是在座位后面有面矮墙,上面放了许多道具,在过去就有支蜡烛。
蜡烛照着道具的活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墙上,但是因为我们被绑着,无法回头,所以以为墙上的影子所呈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
然后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回头一看,原来那些道具才是真实的,那些原先在墙上看到的影子根本是假的影像。
但平常他习惯于黑暗,此刻看到烛光反而觉得刺眼,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洞穴当然有出口,这个人就一直往上爬,最后离开洞穴进入光天化日的世界。
他刚刚离开洞穴的时候几乎都要瞎了,因为实在是太亮了。
他慢慢习惯之后,发现原来太阳之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那个洞穴里的世界不过是个影子而已,里面的道具也不过是根据上面的世界而做出来的模型而已。
这个人很开心,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告诉洞穴里的其他人。
但当他再次进入洞穴的时候,黑暗的一片让他什么都看不清,因此跌跌撞撞的。
他对别人说:“你们所看到的都是假的,让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才是真理。
”别人却说:“你连这个地方都搞不清楚,差点摔跤,显得那么笨拙,还想要告诉我们真理,叫我们如何能够接受呢?”这个比喻中发现真理的人就是苏格拉底。
这个比喻很生动,说明人类活在世界上,用耳朵、眼睛等感官去认知世界,所接触到的一切是充满变化的,简直与影子没什么两样。
柏拉图整个哲学体系的特色,我们从洞穴比喻中便可略知一二了。
柏拉图用这个比喻告诉了人们,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而且饱受怀疑的,但是我们不能畏惧,我们要坚持所发现的真理,并告知与众。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
他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以为前者是变化无常的,是虚幻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是真的。
前者是副本,后者是原本;前者是影,后者是形。
所以柏拉图的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希腊唯心主义思维体系最重要的代表,是唯物主义最主要的敌人。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是这样规定的:理想国的人数只要五千零四十人即可,但这只是代表一种原则,最重要的是是城邦分工合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让每个人都能合适地表现其能力,同时又有最大机会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灵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谈起希腊,转头必见柏拉图。
柏拉图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称誉代表柏拉图的思想在当时已有集大成的态势,将当时所有思想均加以消化,并建立自身解释世界及人生的整体架构。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他写了这么一段悼词:
「归归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云月,涵育真明。
有颂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