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总结环境0302 王松0310300211 4/25/2006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四个大型的实验,分别是《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活性污泥实验》。
下面将就各项实验的具体情况做出总结。
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1、实验目的加深对自由沉淀、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2、原理本实验主要依据在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公式。
3、设备以及器材1)有机玻璃沉淀柱一根,D=140mm, H=1.5m. 2)配水及投配系统3)秒表4)烧杯、移液管5)悬浮物定量分析设备6)水样4、实验结果1.00.80.60.40.2U U5、问题讨论此次实验存在许多的问题,以致后期的数据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称量前所使用的称量瓶存在少量水分,而没有被察觉,待恒重时,由于水分的挥发,造成悬浮物量为负。
●称量后由于不规范的操作,使得悬浮物损失。
●使用电子天平的时候,没有注意使用的规范,造成操作误差●在抽滤的时候,由于泵的功率过大,使得滤纸破损,造成损失。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沉淀的认识,我们完成了下面这个实验《混凝沉淀实验》二、《混凝沉淀实验》1、实验目的此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混凝现象以及过程,了解混凝的机理以及影响混凝的因素,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确定最佳投药量以及相应的pH.2、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胶体的布郎运动,胶体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使水成浑浊稳定状态。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能降低颗粒之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电位,而脱稳,同时也能发生高聚式高分子混凝剂吸附架桥作用、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3、设备以及试剂1)玻璃棒2)pH试纸3)1000ml烧杯6个4)1000ml量筒5)1ml 2ml 10ml移液管各一只6)200ml烧杯一个、洗耳球7)混凝剂TSI TAC 8)实验原水9)针筒10)10%NaOH 10%HCl4、实验结果效效果果(ml) (ml) 由上面3张实验数据图表可以看出,用TSI做混凝剂的时候最佳投加量2.7,最佳pH=11。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XXX目录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2)实验二水污染处理设备及工艺演示实验 (3)实验三混凝实验 (4)实验四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6)实验五水中氨氮的测定验 (7)实验六离子交换实验 (9)实验七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10)实验八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11)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加深对自由沉淀、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
当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不高时,在静沉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碰撞,呈单颗粒状态下沉,这种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的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的沉淀柱内进行。
为使沉淀颗粒不受器壁的干扰,沉淀柱的直径一般应不小于100mm 。
如果沉淀柱的有效水深为H ,如图1-1所示,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沉速u ,u=H/t 。
如沉淀时间为t ,相应的沉速为u 0,则颗粒的去除率由两部分构成:沉速u ≥u0颗粒能全部去除,去除率为E 1;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能部分去除,去除率为E 2,则E=E 1+E 2。
设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为P 0,其中某一种沉速为u i 的颗粒的去除百分数为u x /u 0,则所有沉速小于u 0的颗粒u i 的去除百分数即E 2沉速u ≥u0颗粒所占的百分数为1―P 0,E 1=1―P 0,则总去除率:但沉速小于u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P 0不易统计,故E 2较难计算。
实验中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去除率的计算。
经研究,可以从有效水深内的上、中、下部取相同数量的水样混匀后求出有效水深内(污泥层以上)的平均悬浮物浓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培养具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组织了一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2.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4. 提高学生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实训内容1. 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1)了解水污染源的类型及污染物的排放特点;(2)分析水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危害;(3)制定水污染源调查方案,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艺流程(1)了解不同水污染控制工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2)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典型工艺流程,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选择、安装和调试方法。
3.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操作与维护(1)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沉淀池、过滤池、曝气池等;(2)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维护保养要点,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3)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的故障排除方法,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水污染控制工程现场实践(1)参观水污染处理厂,了解水污染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状况;(2)现场操作水污染控制设备,如:泵房、加药间等;(3)分析水污染处理效果,评估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运行效果。
四、实训过程1. 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实训小组根据实训要求,选择了某工业园区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和与相关企业沟通,了解了该工业园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工业园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物主要包括COD、BOD、SS、重金属等。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艺流程实训小组学习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典型工艺流程,并针对本次调查的污染源,选择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水的物理性指标测定一、色度(一)铂、钴标准比色法仪器:1. 50mL成套具塞比色管; 2.离心机。
试剂:铂—钻标准溶液:称取1.246g氯铂酸钾K2PtCl6,再用称量瓶称取1.000g干燥的氯化钴CoCl2·6H20,共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0mL浓 HCl,将此溶液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再稀释至标线,此标限溶液的色度为500度。
步骤:1.标准色列的配制:取50mL比色管11支,分别加入铂—钴标准溶液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 OOmL,加去离子水至标线,摇匀。
即配制成色度为0,5,10,15,20,25,30,35,40,45,50度的标准色列,密封保存,可长期使用。
2..水样的测定取50mL透明的水样于比色管中,如水样色度过高,可取适量水样,用去离子水稀释至50mL与标准色列进行比色(观察时,可将比色管置于白磁板上,使光线从管底部向上透过柱液。
目光自管口垂直向下观察),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计算C=M×500/V式中, C:水样的色度,度; M:相当于铂—钴标准溶液用量,mL; V:水样体积,mL 问题:用铂—钴标准法测定水的色度有何适用范围?(二)稀释倍数法仪器50mL具塞比色管,其标线高度要一致。
步骤1.取100一150mL澄清水样置烧杯中,以白色瓷板为背景,观测并描述其颜色种类。
2.分取澄清的水样,用水稀释成不同倍数,分取50mL置于50mL比色管中,管底部衬一白瓷板,由上向下观察稀释后水样的颜色,并与蒸馏水相比较,直至刚好看不出颜色,记录此时的稀释倍数。
(三)分光光度法仪器1.分光光度计 2. 离心装置。
步骤1.调节水样pH值至7.6,取离心处理过的水样于比色皿中,按表所列的每个波长测定透光率(以百分比计),选用lO个具有星标号的坐标(如要增加精度则用30个坐标),以去离子水为空白测定透光率。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一 活性炭吸附序号 C0/(mg/L ) C/(mg/L) M/mg q/(g/g ) lgClgq 1 448 272 50 0.528 2.435 -0.277 2 240 100 0.312 2.380 -0.506 3 192150 0.256 2.283 -0.592 4 174 200 0.206 2.241 -0.687 51522500.178 2.182-0.751序号污水体积/mL 活性炭加量/mg 水温/℃ pH 滴定体积/mL 滴定前读数/mL 滴定后读数/mL 滴定用量/mLCOD/(mg/L) 备注1 150 0 13 7.005 0.20 11.10 10.90 0.00 蒸馏水 2 0 6.09 1.10 9.20 8.10 448.00 原水样 3 50 7.17 0.00 9.20 9.20 272.00 处理后水样4 100 7.24 0.10 9.50 9.40 240.005 150 7.47 1.20 10.90 9.70 192.006 200 7.64 1.39 11.20 9.81 174.407 2507.811.20 11.15 9.95 152.00实验二活性污泥培养和性质测定实验原始实验记录105°烘干马弗炉550°烘干滤纸+称量瓶重量W1(g)167.6683 66.2501 滤纸+称量瓶+污泥重量W2 (g)167.7764 66.2826活性污泥干重(g)0.1081 0.0325滤纸灰分没减MLSS/(g/L) 1.081MLVSS/(g/L) 0.756表5-1 活性污泥培养记录表日期5月14日5月15日5月16日5月17日5月18日5月19日5月20日5月21日5月22日培养时间/d 1 2 3 4 5 6 7 8 9污泥沉降容积/mL380 380 470 400 335 300 310 230 230上清液排放量/mL600 600 520 550 590 650 650 700 700污泥沉降比SV/% 38 38 47 40 33.5 30 31 23 23葡萄糖/苯酚加入量/g0.5 0.5 0.32 0.36 0.4 0.4 0.3 0.4 0.3进水COD/mg.L-1(理论值)533.50 746.90 640.20 691.42 737.94 729.35 575.37 628.18 508.55滴定用去硫酸亚铁铵溶液的体积/mL8.35 8.95 8.25 10.11 10.05 11.62 11.73 出水COD/mg.L-1453.50 340.13 472.40 218.39 229.40 50.98 30.95COD 去除率0.2916 0.5081 0.3598 0.7006 0.6013 0.9188 0.9391 SVI(ml/g) 351.53 351.53 434.78 370.03 309.90 277.52 286.77 212.77 212.77 污泥负荷(kg/(m3*d))0.2961 0.4146 0.3080 0.3518 0.4028 0.4386 0.3460 0.4068 0.32935月23日5月24日5月25日5月26日5月27日5月28日5月29日5月30日5月31日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200 200 200 195 200 200 190 220 220750 750 730 780 750 760 750 75020 20 20 19.5 20 20 19 22 22(葡萄糖)0.2/0.125(苯酚)0.2/0.1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635.47 729.27 777.32 804.88 772.07 788.02 784.12 791.03 792.76 12.5 12.3 11.7 13.1 12.9 12.1 13.8 14.1 14.2 35.23 70.46 176.16 36.19 72.38 217.15 65.95 21.98 7.33 0.9446 0.9034 0.7734 0.9550 0.9062 0.7244 0.9159 0.9722 0.9908 185.01 185.01 185.01 180.39 185.01 185.01 175.76 203.52 203.52 0.4409 0.5060 0.5249 0.5808 0.5357 0.5540 0.5440 0.5488 0.0000沉降时间污泥溶剂/mL0:00:15 990 0:00:43 980 0:00:59 960 0:01:18 940 0:01:38 900 0:02:02 850 0:02:20 800 0:02:40 750 0:03:07 700 0:03:25 650 0:03:44 600 0:04:09 550 0:04:39 500 0:04:58 480 0:05:18 4600:05:44 440 0:06:16 420 0:06:56 400 0:07:59 380 0:09:29 360 0:11:27 340 0:14:16 320 0:17:39 300 0:25:15 270 0:30:00 260 0:42:08 230 0:49:00 220 1:00:00 210实验三离散颗粒自由沉淀表1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记录静沉时间/min 滤纸编号滤纸质量/g滤纸+SS质量/g取样体积/ml水样SS质量/gCi/(mg/L)沉淀高度H/cm对照0.0 0.7551 0.7720 0 0.01690 3.0 0.7358 0.8660 300 0.1133 377.675 3.1 0.7563 0.8778 300 0.1046 348.67 118.3 10 3.2 0.7562 0.8606 291 0.0875 300.69 113.5 20 3.3 0.7846 0.8864 300 0.0849 283.00 109.5 30 3.4 0.7568 0.8284 300 0.0547 182.33 104.0 60 3.5 0.7326 0.7751 301 0.0256 85.05 98.4 120 3.6 0.7594 0.7876 300 0.0113 37.67 93.8表2 实验原始数据整理表沉淀高度/cm 118.3 113.5 109.5 104 98.4 93.8 沉淀时间/min0 5 10 20 30 60 120计算用SS/(mg/L)377.67 348.67 300.69 283 182.33 85.05 37.67 未被移除颗粒百分比P i /%92.32 79.62 74.93 48.28 22.52 9.97颗粒沉速u/(mm/s)3.94 1.89 0.91 0.58 0.27 0.13表3 悬浮物去除率E的计算序号u0P100-P△P usus×△P1 0.13 9.97 90.03 9.97 0.07 0.652 0.27 22.52 77.48 12.55 0.20 2.513 0.58 48.28 51.72 25.76 0.43 11.084 0.91 74.93 25.07 26.66 0.75 20.005 1.89 79.62 20.37 4.69 1.40 6.576 3.94 92.32 7.68 12.7 2.92 37.08∑us ×△P (∑us×△P)/uE=(1-P)+(∑us×△P)/u00.65 4.98 95.01 120 3.18 11.64 89.12 60 14.14 24.46 76.18 30 34.01 37.25 62.32 20 40.59 21.45 41.82 10 77.64 19.69 27.37 5实验四粒子交换实验表1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记录序号湿树脂样品质量W/g干燥后的树脂质量W1/g树脂固体含量/%NaOH标准溶液的滴定用量V/mL交换容量/(mmol/g干氢树脂)1 1.0033 0.4677 46.62 5.432 1.0052 0.4522 44.99 5.433 1.0016 4.54 0.994 1.0083 4.64 1.00湿树脂用量g 运行流量/(L/h)原水硬度/(mg/L)18.4167 0.864 39.42序号运行时间/s出水量/mLEDTA滴定用量/mL运行流量/(L/h)出水硬度/(mg/L)累计运行时间/s累计出水量/mL1 0 250 8.8 39.42 02 336 37 0.2 0.40 6.05 336 373 714 41 0.3 0.44 8.20 1050 784 1176 35 0.25 0.38 8.00 2226 1135 302 25 0.2 0.27 8.96 2528 1386 587 50 0.45 0.54 10.08 3115 1887 522 48 0.38 0.51 8.87 3637 2368 601 53 0.55 0.57 11.62 4238 2899 672 58 0.45 0.62 8.69 4910 34710 624 50 0.5 0.54 11.20 5534 39711 592 46 0.55 0.49 13.39 6126 44312 588 40 0.6 0.43 16.80 6714 48313 597 49 0.9 0.53 20.57 7311 53214 634 40 1 0.43 28.00 7945 57215 338 17 0.5 0.18 32.94 8283 589实验五絮凝沉淀表1 混凝沉淀实验记录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水样温度/℃18.5 18.5 18.5 18.5 18.5 18.5投药量/mL 0.63 1.50 2.40 3.20 4.20 5.00 /(mg/L)初矾花时间/s 31 17 7 3 2 1矾花沉淀情况很少沉淀较多沉淀很多沉淀较多沉淀较少沉淀很少沉淀吸光度0.013 0.008 0.006 0.007 0.010 0.014 沉淀后pH值 6.86 6.14 4.72 4.52 4.37 4.32。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文档资料

•14
5. 悬浮物测定方法: 1将定量滤纸置于称量瓶内烘至恒重W1; 2将抽滤水样后滤纸放入称量瓶中,烘至恒重W2;3悬浮
物浓度
CWW2 W1 VV
布氏漏斗
抽滤瓶
干燥塔
•29
七、思考题 1.滤层内有空气泡时对过滤、冲洗有何影 响? 2.冲洗强度为何不宜过大?
•30
测压管
1 23456
反冲洗出水
进水口
无
烟 煤5 7
石 英 砂4
8 出水 9
排空口
砾 石
6 反冲洗
10
进气口3Βιβλιοθήκη P2聚乙烯水箱
21
过滤柱
原水泵 移动水箱
•31
过滤设备
•32
2. 反冲洗过程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一 混凝实验
一、目的 通过混凝实验,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
混凝沉淀效果,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 类,数量,还可确定其它混凝最佳条件。
•1
二、原理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
做脱稳。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 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自投 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33
实验四 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 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掌握 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 参数的方法。
•34
二、原理 活性炭吸附是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主要手 段,其吸附过程可用吸附等温线表示,在 连续流吸附过程中形成一向前迁移的吸附 带。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内部资料,不要外传实验一混凝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FeCl3后,生成的Al(III)、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
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混凝搅拌实验中,水流速度梯度G值可按下式计算:G=式中:P—搅拌功率(J/s);μ—水的粘度(Pa·s);V—被搅动的水流体积(m3);本实验G值可直接由搅拌器显示板读出。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
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它能改善絮凝体结构,促使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得粗大而结实。
三、实验设备1、梅宇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6个1000ml烧杯);2、转速表(用于校正搅拌机的转速);3、 ORION 828型pH计;4、温度计;5、 HANNA LP2000浊度仪。
水污染控制工程_实验指导课件

三、实验装置、设备
1、过滤装置 2、实验设备及器皿:
过滤柱:有机玻璃d=100mm L=2000mm 一根 测压板、测压管 一套 筛子 孔径0.2-2mm,中间不少于4档 1组 托盘天平(500g/0.1g)、烘箱、量筒、容量瓶、 比重瓶、干燥器、钢尺、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 • • 1、滤料筛分 2、清洁砂层过滤水头损失实验 3、滤层反冲洗实验
记下滤柱最高、最
增大过滤水量 滤速依次为 8 、 10、12、14 m/h 分别测
出滤柱最高、最低两根测压管中水位值 , 记入表 2-2 中。 注意:在过滤实验前,滤层中应保持一定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过滤实验时测压管中 积存空气
表2-2
流量Q (L /h)
清洁砂层水头损失实验记录表
实测水头损失 滤 速 测压管水头 cm (m/h) 水头损失理 误 差 备 注
1、滤料筛分
• ① 称取洗净并105℃烘干的滤料200g; • ② 用孔径0.1—2.0mm的一组筛子过筛,称出留 在各筛号上的砂重(精确到0.1g);所有各筛余 重量与底盘中剩余试样重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 总重相比,其差值不应超过1%;记入表2-1 • 注意:用筛子筛分滤料时不要用力拍打筛子
滤料筛分实验结果
实验一 混凝实验
• • • •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设备及材料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 理论的理解; 2、学会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的基本 方法; 3、了解影响混凝过程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
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是不同的,大颗粒悬浮物可 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另一种是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 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胶体颗粒微小、主要是带 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 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因此可在废水中预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 胶体的稳定性,并提供胶粒碰撞的动能,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 成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体,再加以分离除去。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 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的矾花 容易下沉,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体的PH值、混凝剂种类、水温、混凝剂投加量、水 力条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称取3份0.2g碳粉+2g铁粉分别加入3只盛有200ml染 液的烧杯中,并将其pH值分别调至为2~3,6,8~9,搅 拌10min。在3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碱溶液过滤后测其吸光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5 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2. 将操作1中的硫酸铝替换为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重复上述操作, 观察其现象。
3. 将操作1中的硫酸铝替换为PAM作为混凝剂,重复上述操作,观 察其现象。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2 活性炭吸附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仪器和试剂 ➢ 测定步骤
实验2——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活性炭吸附实验,了解活性 炭吸附工艺及其性能。
2. 选择和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混凝工艺 的方法。
实验1——混凝实验
二、实验原理
混凝阶段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物质。混凝过程的完善程度对后续处理(如沉淀、过 滤等)的影响很大。所以,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 重要的环节。
天然水体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不 同,有些大颗粒的悬浮颗粒物可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沉降,而另一种是胶体颗粒,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 难以除去的,它们是使水体产生严重浑浊的一个重要 原因。
实验5——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三、仪器和试剂
1. 汞灯反应装置一套 2. 分光光度计 3. 烧杯(100ml) 4. 染液 5. 双氧水
实验5——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四、测定步骤
1. 分别取80ml的染液于5个100ml的烧杯中; 2. 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0.0、0.2、0.5、1.0、2.5ml配制
式中:N—— NaOH溶液当量浓度 V——NaOH溶液的用量(ml) W——树脂重量(g)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4 铁碳内电解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仪器与试剂 ➢ 测定步骤
实验4——铁碳内电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铁碳内电解作用的原理; 2. 学会用稀释倍数法测有色废水的色度; 3.比较铁碳内电解在不同pH值下的处理效果。
2. 分别取0.1g、0.2g、0.3g、0.4g、0.5g活性炭于5个 400ml烧杯中;
3. 在以上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400ml染料废水,用搅拌器 搅拌20min;
4. 将分光光度计预热并调零。测定原液的吸光度A0; 5. 分别取以上5个烧杯中的滤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 度,分别记为A1、A2、A3、A4、A5。
实验4——铁碳内电解实验
二、实验原理
铁碳内电解方法是目前处理印染废水应用最为广 泛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铁颗粒与碳颗粒构 成微小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以印染废水为电解质溶 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新生态的电极产 物活性极高,能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生一系列的 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4——铁碳内电解实验
实验1——混凝实验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分光光度计 (2)六联搅拌器 (3)400ml烧杯 (4)移液管 (5)玻璃棒 (6)吸耳球
2. 试剂:
(1)10g/L硫酸铝溶液 (2)10g/L三氯化铁溶液 (3)10%盐酸 (4)10%氢氧化钠溶液 (5)1mg/L聚丙烯酰胺溶液 (6)染液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TEST OF POLLUTED WATER CONTROLLED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学习要求
进一步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
具备课程设计和组织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掌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一般技能,数据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3 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仪器和试剂 ➢ 测定步骤 ➢ 数据处理
实验3——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离子交换基本理论的理解。 2. 掌握离子交换树脂容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3——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是一种特殊的固体吸附过程,它是由离 子交换剂在电介质溶液中进行的。一般的离子交换剂 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状物质,它能够从电介质 溶液中吸取某种阳离子或阴离子,而把本身所含的另 一种相同电荷符号的离子等当量的交换,放到溶液中 去,按照所交换离子的种类,离子交换剂可分为阳离 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两大类。
实验内容
混凝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
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铁碳内电解实验
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气浮
参考书目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章非娟
水处理工程手册
唐受印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1 混凝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仪器与试剂 ➢ 测定步骤
实验1——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混凝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 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实验6——气浮
二、流程图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 搅拌器 (2) 分光光度计 (3) 烧杯 (4) 移液管 (5) 漏斗
2. 试剂:
(1) 染液 (2) 碳粉 (3) 铁粉 (4) HCl溶液 (5) NaOH溶液
实验4——铁碳内电解实验
四、测定步骤
1. 将称取的0.2g碳粉,2g铁粉,0.2g碳粉+2g铁粉分别 加入3只各盛有200ml染液的烧杯中。
实验2——活性炭吸附实验
三、仪器与试剂
(1)分光光度计 (2)六联搅拌器 (3)天平 (4)烧杯(400ml)5个 (5)玻棒5根 (6)漏斗 (7)滤纸 (8)染液 (9)活性炭
实验2——活性炭吸附实验
四、测定步骤
1. 将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在105度烘 箱内烘24小时,再将烘干的活性炭碾碎成能通过270目的 筛子(0.053mm孔眼)的粉状活性炭;
(5)酚酞试剂(1%)
实验3——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四、测定步骤
1. 在加有3g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烧杯中加入300mlHCl溶 液,剧烈搅拌10min,使树脂酸化完全、充分。
2. 将上述混合物过滤,使阳离子交换树脂存在于滤纸上, 并用蒸馏水冲洗。
3. 将带有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漏斗插入容量瓶上,用 CaCl2溶液进行离子交换。用pH试纸测其滴下的滤液,当 pH=7时,停止加入CaCl2溶液。
实验1——混凝实验
四、测定步骤
1. 分别取染料废水200ml置于六个烧杯中 (1)在上述六个烧杯中分别加入HCl 3ml、2ml、1ml; NaOH 1ml、2ml、5ml。 (2)在(1)的六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ml硫酸铝溶液,在 搅拌器上快速搅动30s后,中速搅动5min,再慢速搅动5min, 最后静置5min。 (3)观察记录矾花的形状,及水力条件的影响。 (4)选取六个烧杯中混凝效果最好的染液,取上清液测其 吸光度,并记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仪器和试剂 ➢ 测定步骤
实验5——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光化学氧化的有关机理; 2. 了解光化学氧化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
实验5——染料废水的光化学氧化实验
二、实验原理
所谓光化学反应,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该反应中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到高能态,然后和电子激 发态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源于光子 的 能 量 。 在 自 然 环 境 中 有 一 部 分 的 近 紫 外 光 ( 290 ~ 400nm)它们极易被有机污染物吸收,在有活性物质存 在时就发生强烈的光化学反应使有机物发生降解。光降解 通常是指有机物在光作用下,逐步氧化成低分子中间产物 最终生产二氧化碳、水及其它的离子如NO3-、PO43-、 卤素等。
实验3——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1)烧杯(400ml) (2)容量瓶(1000ml) (3)移液管(20ml) (4)锥形瓶(250ml) (5)碱式滴定管 (6)漏斗 (7)滤纸 (8)pH试纸
2. 试剂:
(1) 阳离子交换树脂 (2)CaCl2溶液(1N) (3)HCl溶液(0.1N) (4)标准NaOH溶液(0.1N)
2. 掌握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吸 附公式中常数的方法。
实验2——活性炭吸附实验
二、实验原理
吸附是废水治理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开展废 水治理的重要手段。多用于浓度高、废水水量小的有机污 染物的处理。吸附是一种界面现象,其作用发生在两个相 的界面上。吸附作用可分为:一是物理吸附,指吸附剂表 面的分子受到不平衡的力,而通过分子间力使其它分子吸 附于表面上;另一个是化学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 化学作用;第三,是离子交换吸附,通常指离子交换。这 三种吸附不是孤立的,往往相伴发生。
好的双氧水,并搅拌均匀; 3. 将以上5个烧杯放入汞灯反应装置中,并接通电源,打
开紫外灯照射20min; 4. 将分光光度计预热并调零。测定原液的吸光度A0; 5. 分别取以上5个烧杯中的染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
度,分别记为A1、A2、A3、A4、A5。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6 气浮
➢ 工作原理 ➢ 流程图
4. 将容量瓶中的滤液用水稀释至1000ml,且混合均匀。 5. 用移液管取50ml稀释后的滤液于锥形瓶中,加入1~2 滴酚酞试剂,用标准NaOH溶液标定。当溶液变红时停止 滴定,记下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
实验3——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五、数据处理
交换容量的计算公式为
工作交换容量(mg/g) =NV/W
实验6——气浮
一、工作原理
加压溶气气浮工艺一般由空气饱和设备、空气释放设 备和气浮池组成。本次实验观察的溶气气浮工艺主要由溶 气罐和气浮池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