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二首》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

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

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风:春风。

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⑶絮帽:棉帽。

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白话译文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新城道中》赏析

《新城道中》赏析

《新城道中》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组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古代的一种铜制打击乐器)。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帽、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这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措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尤其是“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前人激赏,江师韩认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于公元 1073 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 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 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律诗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 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 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 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 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 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 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 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 择了山头、 白云、 树梢、 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 并以“披絮帽” (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 初日”。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黄昏(傍晚)时刻 的景色,均以荷、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第一首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伤感不平,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 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作 者怜爱喜悦,基调活泼有趣。
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上网查找《新城道中》(其二),与本诗 进行比较。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并完成小论文《活 泼泼的生命精神——阅读苏轼》,2000字以上。
读诗歌,体会诗人洒脱的情怀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借助意象,背诵诗歌
新城道中
东风 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 晴云 披絮帽,树头初日 挂铜钲。 野桃含笑 竹篱短 , 溪柳 自摇 沙水清。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 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 年,苏轼47 岁,被贬黄州,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 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岭上


初日
人家
人在道中
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 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 名动京师。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根底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根本上到达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衬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

苏轼描写风的诗词《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宋•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①东风:春风。

②絮帽:棉帽。

③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⑤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⑥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⑦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⑧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⑨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赏析】清晨,诗人准备去山里。

这时,春风和煦,春雨初收,就好像是多情的春风为了诗人旅途顺利而故意吹散了阴云,吹断了屋檐积雨的声音。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两句,写诗人出发看到久雨初晴时的愉悦心情。

作者不直接说自己高兴,却从东风说起,赋予东风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美好性格,正因为诗人心中快乐,才觉得东风极通人性,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一联,写东风懂得诗人的心思,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中间两联写山村美景。

颔联以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颈联选取了“野桃”、“溪柳”两种典型的景物,把山村自然美景描写得生机勃勃,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中人生活的描绘,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扩展阅读:苏轼的词作成就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5、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句默写(每句1分,共6分,每句错1字则本句不得分)16、①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自己所见所闻,表现秋江景物②《沁园春·长沙》中14、B(挂铜钲也是形似,从形的角度写初日)15、(6分)写景方法①比喻,拟人。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16、(6分)名句;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古诗《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与答案

古诗《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与答案

古诗《次韵子瞻新城道中》阅读练习与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6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2(3答案15.(3分)C16.(6分)参考答案: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

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7.(6 分)(1)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可怜焦土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示例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每空1 分。

凡错、漏、多1 字,该空不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了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新城①道中二首
苏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
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中“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继写道中山行。

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溪边缓行。

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已厌恶俗物,羡慕归隐之意。

E.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15.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
14.AC(A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C其二颈联后半句解读有误,诗人不是感慨自己为官清廉。


15.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

(2分)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2分)(答用典酌情给分。

“散材”典出《庄子》)自己又像在沙场冲锋
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战旗、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表现对党争、官场的厌倦。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