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
红霉素与吗丁啉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干预治疗

红霉素与吗丁啉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干预治疗【摘要】目的观察红霉素与吗丁啉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改善情况。
方法将80例经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新生儿随机分成红霉素组和吗丁啉组,分别用红霉素(5mg/(kg.d)分3次)及吗丁啉(0.3mg/(kg.次)每日3次)餐前口服进行干预,治疗后10天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分析。
结果①红霉素组与吗丁啉组在治疗后各项反流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中吗丁啉组未见椎体外系症状,红霉素组未见肠道菌群失调及肝功能损伤。
结论红霉素与吗丁啉均能改善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程度,应根据情况合理选用。
【关键词】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红霉素;吗丁啉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21-02胃食管反流是新生儿消化道的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胃肠动力药物-吗丁啉是治疗胃食管反流主要药物;近来发现红霉素也是胃动素拟似剂,能够促进胃肠动力,故对本院2009-2010年我科收治的80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病人经吗丁啉和红霉素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9-2010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经便携式ph 自动记录仪做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上病例均除外消化道畸形。
随机分成两组,红霉素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胎龄35.1±1.2w,日龄6-28天,出生体重2505±92g,apgar评分8.9±0.5;吗丁啉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胎龄35.6±1.5w,日龄5-28天,出生体重2522±86g,apgar评分9.1±0.3;两组的胎龄、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p>0.05)。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新生儿 胃食 管反流 的发 病原 因是发 育异 常等原 因引 起 的 胃异常蠕 动 ,导致 胃内容物反 流 到食管 ,可达食 管的 任何 部位 ,进 入鼻咽 、El咽 以至气道 ,可并发 体质量 不增 、 反流性食管炎 、呼吸暂停 、反 复发生 的吸 人性肺 炎及支 气 管 、肺发 育不 良 。GER治 疗 的关键 在 于促进 胃肠正 常 蠕 动 ,增 强 胃动 力 。
利 E中医 2010年 3月第 32卷 第 3期 Hebei J TCM,March 2010,Vol 32,No.3.
419
四磨 汤 口服 液 治 疗 新 生 儿 胃食 管 反 流 疗 效 观 察
王红 艳 杨 雁 国献 素 刘树 刚 (中国人 民解 放 军第 二六 。医院 儿科 ,河北 石 家 庄 050041)
1 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 二六。医院 中医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作者 简介 :王红艳 (1973一 ),女 ,主治 医师,学士 。从事 中西医结 合 儿科 临床 工 作 。
2 结 果 2组 组 临床疗 效 比较
例(%)
与对照组 比较 , P <0.O1
【关键词 】 胃食管反流 ;四磨汤 ;中医药疗 法 【中图分类号 】 R287;R573.905.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619(2010)03—0419—01
新生 儿 胃食 管 反 流 (gastroesophageal ref lux,GER)的 主要症状是 呕吐 ,轻者 表现为溢 乳 ,重者也 可 出现喷射 性 呕 吐。GER的呕吐物 常 为不 带胆 汁 的奶 液或奶 凝 块 ,大 多数新生儿 GER均 为生 理性 反流 ,治疗 以保守疗法 为主 , 改变体 位 或 喂 养 方 法 ,必 要 时 加 用 促 胃肠 道 动 力 药。 2007—10—20(】9一l0,我们运用 四磨汤 口服液治疗新 生儿 胃食管反 流 30例 ,并 与红霉 素治疗 30例对 照观察 ,结 果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诊 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确诊 … 。 1.2 一般资料 全 部 60例均 为本 院儿科 住院患儿 ,随机 分为 2组 。治疗组 30例 ,男 12例 ,女 18例 ;胎龄 (41.6± 1.89)周 ;出生体 质量 (3.42±0.48)kg;5 min Apgar评分 (9.72±0.68)分 。对 照组 30例 ,男 l4例 ,女 16例 ;胎龄 (41.8±1.93)周 ;出生 体 质 量 (3.38±0.52)kg;5 rain Apgar评分 (9.62±0.69)分 。2组一 般资料 比较差异 无统 计 学 意 义 (P >O.05),具 有 可 比性 。 1.3 治 疗 方 法 患 儿人 院 后 均 给 予 新 生 儿 常 规 护 理 ,患 儿 取俯 卧头部抬 高 30。。采 用少量多餐 的喂养办法 ,重症 患儿 予肠 道外静脉营养 。 1.3.1 治疗 组 四磨 汤 口服 液 (湖南 汉 森 制 药 有 限公 司 ,国药准字 E20025044,每 支 10 mL)5 mL,每 日3次于 喂奶 前 口服 。 1.3.2 对 照组 红霉 素片 (安徽 新 陇海 药业 有 限公 司 , 国药 准 字 H34021342)20 mg/kg,研 磨 成 粉 ,每 日 1次 口服 。 1.3.3 疗程 2组 均 3 d为 1个 疗 程 ,1个 疗 程后 统 计 疗效 。 1.4 疗效标 准 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病证诊 断 疗效标准 》确 定疗 效 。显效 :呕 吐症 状 消失 ,食 乳 好 ;有 效 :呕 吐次 数减 少 ,食乳 量增 加 ;无 效 :呕 吐次 数 无减 少 , 肠鸣音减弱 ,食乳差 j。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1.5统计 软件 进行 分析 。 计 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指食物在胃部和食道之间来回流动,进入食管。
这一病症在新生儿中相对较常见,其主要原因是胃肌松弛导致食物无法保持在胃内,并进一步通过反射进入食管。
胃食管反流对婴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1. 体位护理:新生儿的体位对于胃食管反流的预防和管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将新生儿放置在半坐位或稍微仰卧位位置上,避免仰卧位,以减少食物反流的可能性。
护士还应该监测婴儿的体位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2. 喂养管理:正确的喂养技巧和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胃食管反流非常关键。
护士可以选择较小的餐量,适当增加喂食次数,并采用较小的奶嘴,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机会。
护士还应该注意婴儿的进食速度和体位,避免婴儿吞食过快或过多造成食物添加过多压力的情况。
3. 改变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可以对胃食管反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护士可以建议家长避免抱婴儿时过度颠簸,减少剧烈运动和震动,尽量保持婴儿的安静和稳定。
家长还应该避免在婴儿进食前后进行剧烈活动,以避免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4.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护士可以监测婴儿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定是否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5. 家庭护理指导:护士应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护士还可以通过示范和演示的方式教导家长如何正确喂养和护理婴儿,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婴儿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
在护理干预中,护士应该密切关注婴儿的症状和体征,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该积极遵循护理指导,与护士和医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婴儿的健康和发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指食物和胃酸从胃中反流进入食管,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5%-30%。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主要包括非病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两种类型,病理性反流可能导致喂养问题、消化道疾病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因此,针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干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类1、非病理性反流:指新生儿在吞咽、进食、哭闹、咳嗽、呛咳等情况下,生理性的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但反流程度较轻微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2、病理性反流:指新生儿因各种病理原因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由于喉部、食管和胃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导致的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明显反流,可能引起明显的咳嗽、呛咳、呕吐或喂养不耐受等临床症状。
二、病因1、解剖结构异常:出生缺陷、胃食管括约肌发育不良、食管狭窄或闭锁等。
2、功能障碍:胃排空障碍、上胃肠增压等。
3、腹压增高:哭闹、咳嗽等。
三、临床表现1、非病理性反流:大多数新生儿出现生理性反流,通常无自觉症状,无特殊治疗措施。
2、病理性反流:常伴随以下症状:(1)呕吐:呕吐经常发生于进食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同样也可能在饭后、哭闹或体位改变时发生。
(2)喂养问题:新生儿难以进食、饮食量减少或肉体发育受限。
(3)消化不良:胃内酸度和酶水平的变化,引起腹溢、腹胀、腹泻或肠梗阻。
(4)呼吸问题:哭闹时,呼吸急促或短促,容易出现呼吸暂停,以及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管引起窒息等。
四、护理干预1、提高头部:将婴儿睡床垫高于脚部,以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推荐使用斜面床垫或枕头等。
2、改变喂养方式:改变喂养方式可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采用婴儿站立喂养、躺位喂养或坐着喂养等等。
3、鼓励频繁的小进餐:鼓励消极型喂养,可以增加消化能力,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4、保持婴儿卧位约30分钟:活动可促进胃排空,挂在吊床或抱在怀中正在摆动,胃内容物反流的风险也会降低。
小儿胃食管反流诊治及护理进展

感试验 j 2。此法作为一种定量测量 胃食管反流的方法被认 为是
诊断 胃食管反流的金标准 ,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22 B型超声 显像 其诊 断标准是 至少在 两处不 同时 间 内有 .
生理性 的 , 但如 不能及时诊治 、 观察 和护 理 。 本症 可成为新 生儿 呼吸暂停 、 窒息 , 甚至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 2。由于该病严重危 害4 J 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 ,L 而早期诊断 、 治疗 和精 心护理 可明 显减少患儿 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的发 生, 现将 近年来 有关该病 的 治疗和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括约 肌功 能 , 在检 测 出食 管 压 力 正常 情 况下 , 但 也不 能 除 外 G R, E 且其灵活度稍差。 2 5 食管 内镜检查 . 可提供食管排 空的有关 资料 。 发现是否合 并 反 流性 食 管 炎 , 可进 行 黏 膜 活检 , 阴性 者仍 不 能 排 除 并 但
GE 且 t l 以 接 受 。 食 管 黏 膜 也 可 造 成 一 定 创 伤 。 R, bJ ̄ 难 对 2 6 消 化 道 造影 . 应 用 消 化 道 造 影 检 查 在 鉴 别 诊 断 方 面 有 很
存在 GE R并 发症提供 客观 的依 据。此应用 消化道造影 检查仍
通常在生理情况 下 , 有许多 婴幼 儿有 轻度 的 ( R, 的患 、 有 E 儿症状至少持续至 4岁[ 。此 外 , 3 3 由于幽 门的运动 障碍或 胃排
空延迟 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的损 害均可 引起 胃食管 反流 ; 而不存
在食管裂孔疝小婴儿的 胃食管 反流 , 可随着下 食管括 约肌 的逐 渐发育成熟 ,0 9 %症 状 自然消失 , 即为生理 性 G R引。由于病 E [ 理性反流主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 能障碍和与其 功能有关 的 组织结构异常 , 以致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 , 引 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和并发症 I 。 II 消化 道症状 以呕吐 、 管炎为多见 。呕吐最常见 , 于 . 食 见
探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为 了探讨 不同 的治疗措 施对婴幼儿 胃食管反流 的治疗 ,现将 该 院2 0 1 2年 1 月一 2 O 1 3 年1 月 收治的 3 6 例 患儿的临床 资料 进行 分析 , 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该组 患儿 经过采用 体位 、 饮食 、 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 3 4
贫 血。 1 . 3 诊 断方法 .
3 讨 论
食 管造影是检查食管功能 最有 用的诊断方法 , 简便 易行 。可 采 用钡剂 , 观察造影剂从 胃反流 到食 管是否存在 , 并 观察食管有
无 缩窄 , 是否并发食管 炎 , 用 5 %稀钡食管造 影 , 钡剂量应与进食
国内外 研究发现 日 胃食 管反 流在儿童 中发病率较 高 , 尤其在 新生儿期 和婴幼儿 期发病 率较高 , 主要 以反复 呕吐 、 喂养 困难 、 反复呼 吸道感染 、 窒 息为 临床 表现 , 常发 生在 白天餐 时或餐 后 , 主要 是短暂 的下食 管括约肌反 流 , L E S受迷走 神经控制 , 当食管 扩张 、 胃扩张 、 腹 内压增高 、 光线刺激和运动等均可发生。其 临床 表现 复杂且缺乏特异性 ,仅凭 临床症 状有时难 以与其 引起呕 吐
临床医学
C h i n a & F o r e i g n M e d —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口固 — ■ ■ ■ 瞄 譬 ‘ ■ ■
探讨 婴 幼儿 胃食管反流 的治疗
刘 受 祥
株洲 市中心医院 , 湖南株洲
4 1 2 0 0 0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 同的治疗措施对婴幼儿 胃食管反流 的治疗 。 方法 对该 院收治 的 3 6例 胃食管反流患儿 ,该组患儿采用 梯级治疗方案 : 一级为体位疗 法+ 饮食 疗法 , 二级为体位疗 法+ 饮食疗法+ 药物治疗 , 三级为手术治疗 。结果 其 中 3 6例患者 在采用一 级治疗方 法治疗有效例数 l 3例 。 占3 6 . 1 %。 其余 2 3例患者在接受二级治疗后 , 2 1 例患者治疗显效 , 占9 1 . 3 %。 其余 有 2例 患儿经上述 治疗 后症状无缓解 , 转 院治疗 , 无行 手术治疗病 例。 结论 经过体位 、 饮食、 药 物等治疗方法 后大多数患 儿症状能 明显 改善 和治愈 。故早期诊断 胃食管反 流 , 早期获得治疗 , 对 减少 G E R并发症及患儿 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胃食管反流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早产儿。
这种现象是由于幼儿胃食管括约肌尚未充分发育,加上弱的腹肌肌力和婴儿的位置不稳定等因素而导致。
当胃内压力增高时,胃排空变慢,使胃酸、食物和消化液反流到食管。
如果不及时干预,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腹部不适、呕吐、肺部感染等,对婴儿健康造成威胁。
一、保持婴儿头部抬高。
在夜间睡眠中,将婴儿的床垫用一些浅杯型的枕垫抬高约30度,可以抑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同时,当婴儿睡觉时,也要时刻注意头部不要太低,以免在睡觉时出现胃食管反流。
二、避免或减少婴儿的过度喂食和过度哭闹。
过度喂食和过度哭闹会增加胃内压力,增加食道括约肌的张力,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几率。
建议父母遵守规律的喂养时间,使婴儿在进食时能够吃饱,还应该注意控制婴儿的哭闹,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三、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
在哺乳婴儿时,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喂奶过程中,让婴儿头部略微向上,背部竖直,肚子离开身体。
这样可以使乳汁更加顺利地流入胃中,减少反流的可能。
四、减轻婴儿因体位不稳定引起的胃食管反流。
婴儿活动能力较弱,在哺乳或举身时容易出现体位不稳定,应及时调整其体位,保持舒适、安全,有助于消化和降低反流的几率。
五、注意卫生清洁。
尤其是在消化不佳、呕吐等状况下,及时拍嗝、擦嘴,使食物和消化液不至于经过空气咽入肺部或将溅飞的口水,接触到婴儿的其他部位。
综上所述,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护理人员和父母需要积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预防和干预,避免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ER)是指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病理过程。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吞咽困难、呕吐、哭闹、体重下降等症状,对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出现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1. 观察宝宝的体征护士应当经常观察宝宝的体征,比如观察宝宝的呼吸、脉搏、体温等,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
如果宝宝出现不良反应,如吸气困难、呼吸速度过快或过慢、呼吸音异常等,应当及时通知医生。
2. 睡姿、体位的调整合理的睡姿和体位对于预防和缓解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当宝宝处于俯卧位时,容易发生呕吐或窒息,因此,在平躺或稍稍仰头的状态下更有利于减少胃食管反流。
如果宝宝在喂奶或吃饭时经常发生反流现象,可以安排宝宝在餐后仰卧20-30分钟。
3. 合理的喂养合理的喂养方式有助于预防和缓解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
护士应当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如让宝宝直立喂奶、婴儿躺位喂奶,避免平躺状态下喂奶、站立喂奶。
此外,在喂奶之前应当将宝宝抬起,让宝宝保持45度仰角,促进宝宝进食。
对于顽固性GERD的宝宝,可以采用较稠的奶粉,但是必须经过医生的指导。
4. 控制宝宝的进食速度新生儿胃的大小和容量较小,进食速度过快会使得宝宝过度饱食、肚子膨胀,导致胃食管反流。
因此,护士应当指导家长在喂奶或喂食过程中,控制宝宝的进食速度,尽可能细心地让宝宝慢慢地进食,以免刺激胃或食管。
5. 维持宝宝的舒适感新生儿发生胃食管反流时,往往会感到不适、焦虑或不愉快,护士应当保持对宝宝的安全、舒适、友好的环境。
可以适当地给宝宝讲故事、唱歌、亲吻抚摸等方式来安抚宝宝,帮助宝宝放松情绪,缓解焦虑和不适感。
总之,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是缓解和预防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关键。
护士应当对各项措施充分了解、掌握,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4.08.025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吴 丹 李 静 陈 超 李智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 201102)·继续医学教育·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
新生儿由于存在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低下、食管清除能力较弱、胃排空延迟等生理特点,导致约70%~85%的新生儿在出生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其中有95%的患儿在无任何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可在1岁左右自行缓解[1]。
病理性GER,又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伴随临床症状并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期的GERD可表现为溢乳、喂食困难、吞咽困难、呕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暂停、生长迟缓等肠外症状。
对于生理性GER和未合并严重并发症的GERD,通常无需进行药物干预。
通过改变患儿生活模式,如饮食治疗、体位治疗,以及减少环境中烟雾暴露即可有效改善症状[2]。
药物治疗仅适用于经以上干预无效的中、重度GERD新生儿,常用药物有抑酸药和促动力药两大类。
Nissen胃底折叠术和胃固定术可作为大龄儿童药物治疗失败的一种选择方案,但目前在新生儿中开展较少,仅适用于存在危及生命并发症的患儿[3]。
1 生活模式的改变1.1 饮食治疗生活模式改变是GER的治疗基础。
其中饮食治疗包括对母乳喂养儿改变母亲的饮食结构,以及对人工喂养儿改变配方奶种类,少量多餐,适当增加饮食稠厚度等[4]。
母乳喂养仍然是GER新生儿的首选喂养方式,改进母乳喂养方法,如采用坐位哺乳、少量多次喂养等。
约有41%的中重度GERD患儿都伴有牛奶蛋白过敏,对于这部分高度怀疑牛奶蛋白过敏的新生儿,通常推荐首选母乳喂养以减少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同时建议母亲在饮食中严格去除蛋和奶类至少2周[5,6];而对于无法实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使用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7]。
多数情况下反流症状可在2~4周内显著缓解,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开放性的食物激发试验以确诊牛奶蛋白过敏。
加厚配方喂养不能减少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次数,但是可以缓解反流症状,如呕吐等,并且也有助于体质量增长[8]。
在每盎司配方奶中加一汤匙米粉或直接购买增稠配方奶的喂养方式适用于绝大多数非牛奶蛋白过敏的足月GER患儿。
但这种喂养方式可能增加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风险[9],因而必须在严密监护下实施。
其他如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或低乳糖配方可能有助于降低GER。
1.2 体位治疗虽然新生儿俯卧位可显著减少反流,但是由于俯卧可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已不推荐GERD患儿采用俯卧体位[10]。
目前治疗新生儿GERD多推荐采用将床头抬高15°~30°的仰卧位[11],并于餐后左侧卧位[12]。
2 药物治疗新生儿GERD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和促动力药两大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酸药比促动力药治疗新生儿GERD更为安全有效[5]。
2.1 抑酸药物抑酸药物主要包括组胺H2受体阻断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I),抗酸药及黏膜保护剂等。
此类药物在新生儿中的总体用药原则与成人相似,常用药物及剂量见表1。
2.1.1 H2RA H2RA通过阻断胃壁细胞的组胺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H2RA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药物新生儿常用剂量可用剂型H2RA 西咪替丁口服及静注:2.5~5.0 mg/(kg·d), q6~12h口服溶液,胶囊剂,片剂,注射剂 雷尼替丁口服:2 mg/(kg·d), q8h口服溶液,胶囊剂,片剂,注射剂静注:足月儿1.5 mg//(kg·d), q8h 早产儿0.5nmg/(kg·d), q12h 法莫替丁口服:0.5~1.0 mg/(kg·d), qd颗粒剂,片剂,注射剂静注:0.25~0.50 mg/(kg·d), qd 尼扎替丁口服:2~5 mg/(kg·d),q12h胶囊剂,片剂PPI 奥美拉唑口服:0.5~1.5 mg/(kg·d),qd胶囊剂,片剂,注射剂 兰索拉唑口服:0.73~1.66 mg/(kg·d), qd胶囊剂,片剂,注射剂 埃索美拉唑口服:0.5~1.5 mg/(kg·d), qd胶囊剂,片剂,注射剂表1 新生儿GERD常用抑酸药物的剂量与剂型尼扎替丁可有效治疗新生儿及大龄儿童的反流性食管炎。
通常认为,各种H2RA药物的有效性差异不大。
H2RA的抑酸效果大约可维持6 h,所以建议每日给药2~3次。
H2RA可在用药6周后产生快速耐受。
此外,H2RA对GERD的症状缓解率和治愈率均低于PPI类药物,限制了此类药物在GERD患儿中的应用。
H2RA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其中西咪替丁还可引起男性乳腺发育,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不推荐<16岁儿童使用西咪替丁。
此外,有研究表明H2RA可能增加早产儿NEC的风险[13-15],但由于此类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且没有排除喂养方式的影响,所以其结论还需进一步验证。
2.1.2 PPI PPI作用于胃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又称质子泵),使其不可逆失活而产生强大的抑酸作用。
PPI类药物与H2RA相比,除了可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之外,还可抑制餐后胃酸分泌,并较长时间维持胃内pH值>4,因此抑酸作用比H2RA更强而持久。
此外,长期使用PPI还不易引起耐药。
为使PPI作用最大化,应控制给药时间在新生儿喂奶前30 min。
各种PPI在新生儿中的耐受性均较好,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便秘、皮疹等,总体发生率约1%~3%。
虽然PPI在大龄儿童和成人中抑酸作用明确,但目前在新生儿和小婴儿中的研究仍较少。
目前FDA已批准将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用于>1岁以上儿童,泮托拉唑用于>5岁儿童的治疗。
英国已批准埃索美拉唑用于1~12月龄婴儿反流性食管炎的短期治疗。
虽然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PPI超说明书用于新生儿GERD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般认为,PPI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GER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一项针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埃索美拉唑耐受性良好且减少了食管的酸暴露率和反流次数[16]。
另一项针对小婴儿使用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临床研究也显示相似结果[17]。
然而,也有研究呈现了相反的结果。
一项针对162名<1岁婴儿使用兰索拉唑治疗GERD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兰索拉唑并未改善GERD症状,同时还存在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18]。
因此,在新生儿中使用PPI类药物应持谨慎态度,特别是用于治疗不确定是由GERD引起的临床症状时[5,19]。
2.1.3 抗酸药及黏膜保护剂 抗酸药主要通过直接中和胃酸来缓解GER时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抗酸药通常包括弱碱性的镁盐或铝盐,及碳酸钙。
成人使用抗酸药可有效缓解反流症状,如烧心感,并能有效促进食管黏膜修复,但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抗酸药在缓解新生儿GERD症状方面的效果并不明确。
与此同时,使用含铝制剂可能增加新生儿和小婴儿体内的铝含量,从而导致其骨质发育不良、小红细胞性贫血和神经损伤。
同样,新生儿使用碳酸钙可引起奶碱综合征。
因此,北美小儿胃肠病、肝脏病和营养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and Nutrition,NASPGHAN)和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and Nutrition,ESPGHAN)不推荐抗酸药长期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GERD的治疗[5]。
黏膜保护剂,如藻酸盐和硫糖铝,在新生儿GERD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较少。
目前NASPGHAN和ESPGHAN尚不推荐黏膜保护剂单独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有严重并发症的GERD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2.2 促动力药抑酸药可以对症治疗胃酸反流造成的结果,如食管炎等,却不能从病理生理机制上对因治疗GERD。
而促动力药则可以从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蠕动和加速胃排空三方面实现GERD的对因治疗。
然而,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各类促动力药对新生儿GERD的疗效并不确切,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NASPGHAN和ESPGHAN不推荐其常规用于该人群的GERD治疗[5]。
2.2.1 甲氧氯普胺 甲氧氯普胺可阻断延髓呕吐中枢和胃肠道的多巴胺D2受体,产生强大的中枢性止吐和加速胃排空作用,从而促进胃肠蠕动。
虽然有系统评价证实该药可减轻<2岁GERD患儿的临床症状,但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约11%~34%),限制了该药的使用[20]。
甲氧氯普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激惹、嗜睡、肌张力异常、呕吐和呼吸暂停等。
2.2.2 多潘立酮 多潘立酮是多巴胺D2受体的竞争性阻断剂,可增加胃排空和食管蠕动。
因其不能透过血脑屏障,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
新生儿多潘立酮的常用剂量为0.3~ 0.6 mg/(kg·次),每日3次。
有研究表明,多潘立酮可有效缓解新生儿和小婴儿GERD症状但并未改善其反流指数[21]。
NASPGHAN认为该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GERD的有效性尚不明确。
同时,多潘立酮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可引起QT 间期延长,其发生与患儿胎龄和血钾水平相关[22,23]。
2.2.3 西沙必利 西沙必利主要通过激动肠壁肌间神经丛上的5-HT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而增加包括食管下段、胃和肠道在内的全肠道动力。
然而,关于西沙必利的系统综述并未提示该药可明确改善GERD症状[24]。
西沙必利可引起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和猝死,也可在早产儿中引发可逆转的QT间期延长,因此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
为避免心血管风险的发生,新生儿西沙必利推荐用量为0.8~1.0 mg/(kg·d),同时不得与其他抑制肝药酶P450 3A4或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25]。
2.2.4 红霉素 红霉素增加胃肠蠕动的主要原因是激动促胃动素受体,加快新生儿的胃排空。
红霉素的这种促动力作用可在胎龄>32周的新生儿中观察到[26]。
红霉素增加新生儿胃肠动力的常用剂量为1~3 mg/(kg·次),每日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