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考纲诗歌鉴赏题分析

合集下载

2017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汇总解析

2017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汇总解析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参考答案:选AC。
解题说明:本题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宝函钿雀金鸂鶒”,写女子晨起梳妆,她看到成双成对的“金鸂鶒”,与自己眼前的孤单寂寞恰好相反并形成对比反衬,内心应充满了悲愁苦闷。所以A错。同时结合下文,本词主要表现了女子的相思苦闷,“喜悦”与全词格调不合。C项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
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3、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辅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注释]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
解题说明: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古诗鉴赏题——精讲精练,各个击破!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古诗鉴赏题——精讲精练,各个击破!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古诗鉴赏题 精讲精练,各个击破!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 请简要分析。(5分) 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1 分)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 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 写“清泉”。(1分)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 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 (2分)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 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 明净。(1分)
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2分)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 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 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 凉和孤寂。(4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 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 知定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②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 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①伤春惜春之情。“芳时恨”表现了作者的心惜春之情。 ②年华迟暮,有志难骋的沉痛:芳时春尽,人生老去,诗人却只能“闲”置一隅, 其苦闷沉痛可知。 ③孤身独处,苦无知音的寂寞:诗人地处偏僻,非但亲朋息迹,古人魂魄也难招 致,唯有“流莺相厚”,更见其寂寞之感。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诗歌鉴赏考点分析高考语文《考试讲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且做出两点具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要紧体如今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2017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间或浮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别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明白,各考点综合考查。

为习惯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将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

如此的答案可以非常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质,字数也许在100字左右。

5.立脚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明白,从前后顺序或照顾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对于同一题材的别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制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日子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别仅是现实日子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因此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个儿的心里世界,把客观的物象通过挑选、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第一篇: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2017诗歌鉴赏新题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6分)二、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

从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总结古诗词鉴赏题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九套卷,分别为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浙江卷、山东卷。

研究这些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高效备战2018年的高考。

一、从考点现状来看,古诗词鉴赏题可以归纳为“全面考查,重点突出”。

所谓“全面考查”,指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均有考查。

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是高频考点,出现的次数较多。

【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从设题形式来看是选择题,但从考点来看,实质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从选项来看,B、E两项是错误的,B项第三句的重点不是“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而是写考场的安静,用“所以”来连接,因果关系也不正确。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选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E项“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B、E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充满希望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照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15— 17 题。

(共 12 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说明:【 1】树杪:树梢。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明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有条不紊,二水流过,格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到达巴峡,山川之趣宽心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以下诗句采纳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 ) ( 3 分)A.欲暮黄鹂啭,悲伤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好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相同是描述山峡,《晓行巴峡》与以下诗句对比,在运意图象、抒发感情方面有何不一样?请联合诗句,详细剖析。

(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0-11 题。

( 11 分)秋兴陆游鹤发萧萧欲满头,回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 注 ] ①迮:狭小。

10. 依据中间两联,概略作者“愁”的原由。

(6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成效。

( 5 分)三、【新课标I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 11 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17语文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语文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二、【新课标Ⅱ卷】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三、【北京卷】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_诗词鉴赏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新考纲古诗鉴赏题25题(含答案)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案与解析】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

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玉蝴蝶•闲居(明)梁寅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

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

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

太痴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16.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答案与解析】15.选BC。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考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题型上属于“一字统领全诗型“(“关键词”型)。

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字(词)能笼罩全文。

把握好关键词的意思,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B项,“闲”是隐逸悠闲之意。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已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

C项,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

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16.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

(1分)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

(1分)③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

(2分)④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

(2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

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

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

如果学生从词人的闲居之乐和隐逸志向、人格操守两个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

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答案与解析】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

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与解析】14. 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

(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

(2分)(意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6分)【答案与解析】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

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汪莘①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