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巩固练习
部编七年级下《邓稼先》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含知识点讲析)

部编七年级下《邓稼先》课文后问题答案思考探究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示例:“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很打动人,“立即”一词写出了邓稼先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不能走”一句也特别感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精神。
这些内容从细节上展现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朴实气质,“文革”时,别人不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他却做到了;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使演讲者难堪。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
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而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坚韧不拔。
答题技巧】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具体有以下几种:(1)引用诗词或格言,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
(2)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3)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等,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相关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根底知识题1、给以下画线的字注音。
邓稼先( ) 宰割( ) 鲜为人知( )吼叫( ) 筹划( ) 挚友( )2、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① 鲜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下词语画线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是:A、试卷卷宗开卷有益B、间接间谍亲密无间C、强大强调强词夺理D、处分处理设身处地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 物理直觉② 数学见地③ 勇进的胆识“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__________;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__________;决定方案时,要有__________,又要有稳健的判断。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二、课文语段阅读题(一)阅读以下文段,答复文后问题。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着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平安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奉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知识讲解

《邓稼先》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初中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邓稼先》附答案《邓稼先》训练题(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答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邓稼先》训练题(一)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邓佳贤与奥本海默”。
1“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家贤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并说服了工作宣传组和军事宣传组的成员,这显示了他出色的口才。
请站在邓家贤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讲一句说服的话。
2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比较邓佳贤和奥本海默?3从这一部分的内容来看,邓佳贤和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4“我认为,如果邓佳贤是美国人,他就无法成功领导美国的原子弹项目;如果奥本海默是中国人,他就无法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项目,”作者说,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让我们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符合该人的身份,当时的情况合理、顺利。
2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情和认真的科学探索精神,更能彰显中国人民在面对自己的国家事务时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邓家贤的伟大。
3邓家贤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人。
他诚恳坦率,从不傲慢,有着朴素的农民气质。
奥本海默是一个锐利的人物。
4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有道理的。
邓家贤的气质和性格与数千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离不开中国,奥本海默也是如此。
(二)阅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答题。
一、本文段主要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邓稼先什么精神?二、标题“我不能走”有什么表达作用?三、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四、最后问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答案:1、一次实验出现意外,他坚持不愿离开。
表现了他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
四、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2023春统编版七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邓稼先》基础知识与阅读练习(含答案)

邓稼先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宰割(zǎi)筹划(chóu)鲜为人知(xiān)B.元勋(xūn)颤抖(chàn)锋芒毕露(lòu)C.摄制(shè)诞生(dàn)风悲日曛(xūn)D.彷徨(páng)殷红(yīn)燕然勒功(lè)【答案】C【解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D项,“殷”应读“yān”。
2.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决定方案时,要有()的胆识,又要有()的判断。
A.数学见地物理直觉稳健勇进B.物理直觉数字见地稳健勇进C.数字见地物理直觉勇进稳健D.物理直觉数字见地勇进稳健【答案】D【解析】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同时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如“粗估”参数关联到“物理”,“计算”关系到“数字”,“胆识”需要“勇进”的态度,而“判断”需要“稳健”才不至于出错。
这样搭配,既合乎事理,又合乎习惯。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邓稼先》知识点及课后习题答案

《邓稼先》知识点及课后探究参考答案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知识点及练习题附答案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徬徨:徘徊;犹豫不决
答案
1.①A②C2.A3.(略)4.(略)
参考答案与提示
1.B
2.A
3.C
邓稼先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大厦()
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
3.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A.开始B.开辟
C.开创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答;
5、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2、B 3、D 4、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邓稼先基础训练
1.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①[]
A.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刻晓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之文学常识及文章主旨知识点与练习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之1-3单元文学常识及文章主旨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1、《邓稼先》作者:邓稼先,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学科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主旨:《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回忆录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叙述、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代表作诗集《烙印》,诗《老马》《有的人》,其中《烙印》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被誉为“农民诗人”,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主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散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做” 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散文《孤独的生活》,其中《生死场》是她的成名作并且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的。
主旨:《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憧憬和怀念之情。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基础知识识记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邓稼.先()宰.割()鲜.为人知()呼啸.()筹.划()挚.友()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鞠躬爆炸宰割苦闷B.崇高坦诚仰慕残案C.大厦蓬草萦绕长亭D.颤抖焦虑筹划彷徨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铤()瘁()蜓()粹()挺()悴()4.填写下列成语。
可歌可()()为人知当之无()锋芒()露家()户晓妇()皆知马革()尸鞠躬尽()5.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一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
《邓稼先》是一篇________散文。
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________和对民族的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B.如果而竟C.如果可就D.假使而竟7.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D.表示意思的递进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10.依据下面示例,结合体对邓稼先的了解,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三栖尖兵——何祥美: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着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
百战百胜。
他是兵中之王!邓稼先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选自杨振宁《邓稼先》1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1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13.“我不能走。
”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笑谈大先生【注】陈丹青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
“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
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栗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
“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
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
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
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好看,一则曰:好玩。
【注】“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
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4.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红字“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15.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16.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7.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
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
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附加题(2015•黑龙江大庆中考)阅读《我是吴宓教授》,完成18-21题。
我是吴宓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
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
”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
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 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
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
”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
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
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
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⑪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⑫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
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
18. 第④段中,加红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19.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到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手法,其作用是。
20吴宓教授的特点具体表现⑴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⑵⑶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⑷21.请你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识记1.jià zǎi xiǎn xiào chóu zhì2.B 解析:残案——惨案3.铤tǐng 铤而走险蜓tíng蜻蜓挺tǐng挺进瘁cuì鞠躬尽瘁粹cuì纯粹悴cuì憔悴4.泣鲜愧毕喻孺裹瘁5.核武器原子弹氢弹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回忆性人生经历伟大贡献运用能力提升6.B 解析:注意前后分句之间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