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自然的语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大自然的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自然的语言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实物(如树叶、石头等)。
学具:笔记本、笔、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自然的语言。
2. 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展示,讲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实物,让学生观察、触摸,加深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小组代表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一道与大自然的语言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解题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与大自然的语言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2. 大自然的语言特点3. 大自然的语言应用4. 环保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要求:描述自己眼中大自然的美,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关于大自然语言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大自然语言的知识?2. 拓展延伸:如何将大自然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课后跟进:关注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3doc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进行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需要通过本文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领会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难点。
三、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布置课前预习。
教学时,第一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阅读分析,其余三部分先由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重点一、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理解为什么要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懂得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预习情况,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课提出的预习要求是: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并把这些写在练习本上。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检查一下。
巡视检查后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这篇课文写的是有关物候现象的研究及其重要意义。
再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部分是记叙文。
记叙文的内容主要是写人、记事,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面》等课就是这样。
我们还学过几篇议论文。
内容是举出理由、根据来表明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想和做》等课就是这样。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记事,也不是表明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意见和态度,而是告诉读者物候学是怎样一门科学,是在介绍知识。
这是和记叙文、议论文不同的另一种文体。
这种以说明某种事物特征和规律性的文体叫做说明文。
说明文具有哪些特点呢?是怎样来说明事物介绍知识的?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加注意,仔细领会。
八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4.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难点1.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
“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
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
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
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
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
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最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共31张PPT)

划分段落层次
•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 候和物候学。
•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 对农业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 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 候学的意义。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阐明研究意义
研读赏析
• 请你速度文章6-10自然段,思考下列 问题:
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这首
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 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 说明了这一点。
你能总结出6-10自然段的说明顺序吗?
主要 • 纬度的差异 • 经度的差异 • 高下的差异
次要 • 古今的差异
空间 时间
课文第一部分(1-3)采用的是 怎样的逻辑顺序?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 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可否去掉? 为什么?
• B、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D、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E、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的时期。
• F、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 G、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
• H、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风雪载途的寒冬。
“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完整版课件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自然的语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大自然的语言解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大自然的美。
2. 使学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自然现象背后的意义。
教学重点: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图片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 知识讲解:a. 观察自然现象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声音等方面观察自然现象。
b. 大自然的语言解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意义。
4.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现象,记录并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5.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观察方法:形状、颜色、声音等语言解读:实例分析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现象,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大自然中各种语言形式的学习,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包括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2 教学内容: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形式,如动物的语言、植物的语言、自然现象的语言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展示各种大自然语言的案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第四章: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4.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语文知识,如成语、俗语、诗歌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相关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内容,如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语言的文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2.阅读这篇文章,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3.掌握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
2.掌握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把握大自然的语言的表达方式。
2.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地去研究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寻找相关词汇,并进行归类,如大自然、语言等词汇。
2.让学生思考问题:“大自然是否有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进
行讨论。
二、阅读理解(20 分钟)
1.放学生看《大自然的语言》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朗读文章,
试着理解文章内容。
2.请学生描述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你所听得和感知的一切,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它们向你透明地显露;人类的语言和大自然的语言是有差别的,需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知,使得自己能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等等)。
3.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知,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三、语言实践(15 分钟)
1.请学生组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种天气:晴天、阴天
或下雨天。
2.请学生使用所学过的语言和字词,教给其他小组如何感知大
自然的语言,在所分配的天气情况下。
3.请学生互相沟通并交流,以获取互相的意见和想法。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1.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应用所学知识,去研究
大自然的语言。
2.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所学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
”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面 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逻辑顺序)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6、、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四、拓展延伸
1、根据收集的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大林寺桃花》这首诗 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教后随记
3、再读课文,每组选出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提纲,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附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 义。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 意义?
指导学生在书上进行批注,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在班内陈述。
(讨论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要点。)
明确: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学生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 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三、探究内化
1、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2、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3、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
4、说说本文举例 说明的作用。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②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③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④了解物候 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扫除字词障碍。收集的几则农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学生回答:有。到了春天,小草会说:“我要发芽了!”秋天来了,小燕子会说:“我要到南方去了”……)哦,原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来认识竺可桢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吧!
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个性批注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课标陈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①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 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感知求疑
1、检查预习,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农谚孕育连翘
草长莺飞纬度
2、学生 默读课文并思考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