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部编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讲授新课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入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
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讨论,回答。
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
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
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
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
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讨论回答。
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篇1(1969字)【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__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
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自由发言。
参考:⑴“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⑶“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⑷“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⑸“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探讨作者对大自然的描述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学生进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观察法: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科学知识资料:关于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科学知识。
笔记本和笔:学生做笔记。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实践操作: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
5.2 时间安排导入和阅读课文:40分钟。
讲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40分钟。
小组讨论和学习体会分享:40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导入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活动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运用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和习惯;(3)培养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运用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3)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交流。
2. 教学难点:(1)对自然界中不常见动植物的认识;(2)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自然环境描写;(3)在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动植物;(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
2. 新课导入:(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描述;(2)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3. 课堂活动:(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选取一个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描述和交流;(2)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设计1. 观察自然环境,选取一个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描述,写在日记中;2. 结合所学内容,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户外自然环境观察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观察和描述的自然现象或动植物;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户外自然环境观察活动和语言表达情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7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提问:“你们觉得大自然中有什么语言?”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探究大自然语言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自然语言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词和短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2. 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包括拼写、意义和运用。
3. 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
认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诉”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指导学习生字“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
(按照音节把课文读准确)2、自由读课文。
(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朋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欢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
(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8、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
三、指导写字:1、先观察,说说写这些字时注意什么。
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课文二、指导学生朗读:1、学读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请问大自然有语言吗?
播放课件,并解说: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语言,其实大自然也有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
言。
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
人间;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
就在眼前;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
天。
今天就让我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
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三.(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通过四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开展,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
四.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五.精读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读6--10自然段。
(这里本来设计的是教师范读,但是通过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听了他们的自读与互读,感觉由于课文中没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长的句子,他们读的还不错。
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几个?
(生)四个。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从主要到次要。
(4)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六.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多媒体出示: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迟五六天。
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2)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生)左右、极、常。
(3)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七.比较阅读。
(1)个别朗读1--2自然段。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读课文的过程,每一次读课文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己读,争取读正确。
第二次同桌读,要互评、纠错。
第三次读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确而且要通顺、流利。
第四次指读,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八.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
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九.当堂达标展示课件,请用物候学解释两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十.拓展延伸
说说你身边的大自然的语言
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十一.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结束语:齐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