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复习 总结

合集下载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等装上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3.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或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4.近视眼镜不是凸透镜,不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老花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第二课怎样放的更大1.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2.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及作用4.电子显微镜可以把图像放大到200万倍,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病毒。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毛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

3.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4.蝇的眼睛有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的物体。

5.受蝴蝶鳞片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温控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着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

6.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概括起来是:(1)(安放);(2)在低倍镜下(对光)(3)抬高镜筒,(上片);(4)(调焦)看物镜,降低镜筒;看目镜,慢慢抬升镜筒直至能看清标本为止;(5)(观察)。

最新教科版( 2021 年)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最新教科版( 2021 年)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 1 课. 放大镜1. 放大镜的功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放大镜的结构特点:中央厚、边缘薄、透明。

3. 放大倍数越高的放大镜,越能看见更细微之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倍数越高的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

4.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6. 比较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的不同:第 2 课. 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在 17 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

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 200 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6.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要大于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

7.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8.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9.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显微镜顶部的凸透镜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故称其为“目镜”;而位于镜筒下方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则称其为“物镜”。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工具和机械复习1、什么是机械?答: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切记:能省力的机械是费距离的,也就是不能省时间,费力的机械是省距离的,也就是能省时间的。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机械就不省时间。

2、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臂膀。

3、增强力量可以理解成工具和机械帮助我们省力;延长了臂膀可以理解成帮助我们省距离。

4、这个单元学了哪几种简单机械?四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5、哪种简单机械是肯定能省力的?答:斜面都能省力。

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越小。

6、生活中的斜面应用有哪些?答:盘山公路、大桥引桥、楼梯、菜刀刀刃、斧头的斧刃、螺丝钉的螺纹等都应用了斜面。

7、螺丝钉的螺纹疏密与省力情况有关吗?答:螺丝钉的螺纹越密越省力,越疏越不省力。

8、盘山公路为什么修建成“S”形?答:因为一条直的上山的公路坡度很大,而“S”形的盘山公路由于路程的延长而坡度变小,从而上山更省力,所以要修建成“S”形。

9、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10、什么时候杠杆省力?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11、省力杠杆有哪些?答:拔钉子的羊角锤、开瓶器、克丝钳(老虎钳)、园林剪、铡刀、剥线钳、核桃夹、压水井的压杆、杆秤、剪刀等。

12、杆秤是省力杠杆。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答:“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其实是省力杠杆工具的运用,秤砣虽小,但它可以在秤杆上随意移动,扩大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提起重物,达到省力的目的。

13、我们把要剪的东西放在剪刀紧靠支点剪可以更省力。

14、支点在一端,用力点在另一端的肯定是省力杠杆。

15、什么时候杠杆费力?答: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支点在一端,阻力点在另一端的杠杆肯定是费力杠杆。

16、费力杠杆有哪些?答:镊子、筷子、面包夹、火钳、钓鱼竿等17、虽然火钳是费力杠杆,但使用火钳是为了方便、安全。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热与温度温度的概念与度量- 温度是物体热量多少的度量,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和开氏度。

- 摄氏度是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标准确定的,符号为℃。

- 华氏度是以水的冰点和沸点的度量方式确定的,符号为℉。

- 开氏度是以绝对零度(-273.15℃)作为零点的温度刻度,符号为K。

热传递方式- 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传热。

- 导热:物体内部的热量由热量传导。

- 辐射:热量通过空气传递,如太阳辐射热。

热传递与物体温度变化- 热传递会使物体温度发生变化。

当热量传递给物体时,物体的温度上升;当物体失去热量时,物体的温度下降。

-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速度的表现,温度高表示分子运动快,温度低表示分子运动慢。

物体的膨胀与收缩- 物体受热后,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加剧,物体膨胀。

物体受冷后,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减弱,物体收缩。

- 物体的膨胀与收缩会引起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 物质的分子在固定位置上振动,形成固态。

- 固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固定。

液态- 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但仍然保持一定的接触。

- 液体的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

气态- 物质的分子运动非常剧烈,相互之间没有接触。

- 气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

长时间的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暑和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容易导致冻伤和低体温症。

总结本单元我们研究了热与温度,热传递方式,热传递与物体温度变化,物体的膨胀与收缩,以及物质的三态。

我们了解了温度的概念与度量方法,研究了热传递的方式和热传递对物体温度的变化影响。

我们还研究了物体受热后的膨胀与收缩,以及不同温度下物质的三态转换情况。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长时间处于极端温度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中要防止中暑和脱水,低温环境中要注意防冻和低体温症。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热与温度的概念,了解热传递和物体的热变化规律。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一、科学的本质和方法1.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方法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推理等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终总结出规律或者原理。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而运用感官器官和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2. 科学观察中需要注意什么?-科学观察需要注意客观性、系统性、满意性和准确性。

观察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

3. 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场所,学会使用科学仪器,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准确观察的目的。

三、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和验证规律的过程。

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科学实验需要具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的数据记录、有力的实验展示和实验结论等,需保证实验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

3. 如何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方法的认识,学会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不断进步。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微小世界》主要围绕着微观世界的探索展开,引领学生了解微小世界的奥秘,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重要知识点1.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将微小物体放大,以便人眼能够观察。

2. 显微镜的使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包括如何调节焦距、如何移动载玻片、如何观察标本等。

3.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4. 昆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了解其身体结构、生命周期、习性等特点。

5. 土壤中的生物:观察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和动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1. 制作简易显微镜:通过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2. 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通过解剖和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其身体结构特点。

4. 观察土壤中的生物:通过观察土壤中存在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四、学习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学习本单元时,要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微小世界中生物的理解。

2. 培养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对微小世界的感知能力。

3. 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关于微小世界中生物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习题和知识点:一、放大镜1. 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A. 左右放大B. 上下放大C. 大小放大D. 前后放大正确答案是:D。

2. 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3. 使用放大镜时,物体应放在焦距之内。

4. 放大镜的焦距应在1.0~1.0之间。

明视距离为25cm,因此,放大镜的焦距在25~50cm之间。

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直接打印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直接打印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直接打印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最新直接打印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④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些细菌利用(阳光)制造自己的食物,有些细菌从(动物和植物)吸收营养。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

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

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

10.减少致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经常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发霉对比实验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重要知识点1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重要知识点1

六年级上册科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组合凸透镜:一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工具: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结构: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图像: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构成: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共同点:都有(气泡)。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区别: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第六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微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特征:对环境有—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我们的地球模型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区别: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2.昼夜交替现象原因: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托勒密)的“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
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
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
具有不同的用途。

4.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5.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
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
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6.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
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
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
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8.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
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
订书机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
费力的是因为它延长了手臂或方便拿取(如:
镊子、钓
鱼竿等)。

9.“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
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10.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
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11.阿基米德曾说:
“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
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是杠杆。

1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
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13.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
动时费力。

14.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15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
帽部分是轴。

16.生活中的轮轴:
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
手、辘轳等。

17.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
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
省力。

18.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
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19.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20.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21.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七、斜面的作用
22.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3.斜面都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24.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口、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25.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

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26.研究的问题: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吗?我的假设: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变的条件:
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块的高低)不改变的条件:
同一个重物,同一块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
实验方法:
(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
(2)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用同样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
(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八、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27.齿轮可以传送动力、改变方向、改变速度。

28.自行车上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是:
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位置类型作用车把手轮轴控制方向脚蹬子与齿轮省力大车轮与小车轴加快速度大齿轮与小齿轮提高转速刹车杠杆省力螺丝与螺帽斜面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