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PPT-水气病脉证并治十二

金匮要略PPT-水气病脉证并治十二

正水
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 肾阳虚、水气积于下焦; • 水气随少阴肾经上逆迫肺。
石水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 肾阳虚、寒水凝结下焦; • 主症:脉沉,少腹硬满如石,不喘。
黄汗
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 不愈,必致痈脓。
•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 水湿阻遏卫阳,湿热郁蒸营卫; • 久而化热。
•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 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气血水互病
•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 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 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 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 水,名曰血分。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医案】刘 女 29 月经后期
• (一诊)2013.6.7 四月二十九 芒种后2天 阴雨 暖
• 自述近2年月经推后,或35天,或40余天,或60余天,并有经行腹痛 史,现仍未愈,曾找妇科诊疗,西医排除器质性病变,中医诊疗效 不显,服中药后月经反而愈加推后。
•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 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治法
4
发汗、利小便
• 师曰: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 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泻下逐水
•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 面目鲜泽,脉伏,其人 消渴。病水腹大,小便 不利,其脉沉绝者,有 水,可下之。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选题参考1、争论生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步设想2、“三维立体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究3、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教学一一广州中医药高校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改革实证争论4、探析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法5、以方证为纲研讨争论生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改革6、长夜难眠因“心病”中药食疗开“心锁”一一北京中医药高校中医临床基础系李成卫副教授专访7、简谈中医临床基础8、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9、中医临床基础教学之我见10、对提高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索11、有用中医临床基础技能教程12、苦练内功,扎实推动,全面提升团队精神一一广州中医药高校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建设阅历13、中医临床基础:汉英对比14、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争论生培育方案15,100502中医临床基础(金匮)硕士争论生(科学学位)培育方案-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16,100502中医临床基础(伤寒)硕士争论生(科学学位)培育方案-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17、2022级硕士生三元里校区中医临床基础分班表-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18.100502中医临床基础争论生培育方案-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19、2022年广州中医药高校博士毕业生人才一览表(中医儿科、妇科、骨伤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20、三元里一院硕士《中医临床基础》补课通知-广州中医药高校一争论生院二、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题目大全1、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进展的思索2、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定位与构建3、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熟悉4、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若干问题的思索5、整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若干问题研讨6、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熟悉7、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若干问题的思索8、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条件建设9、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构建的思索10、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现状与建设11、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如何进展12、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若干问题的思索与争论13、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课程中的地位15、有关设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之辩析14、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现状的思索15、有关设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之辩析16、关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熟悉、建设等若干问题的思索17、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文献整合争论18、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人才培育模式刍议19、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研讨该学科的建设20、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三、热门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论文题目推举1、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进行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育关键2、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再熟悉与教改思路3、浅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4、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立病案数据库研讨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名及学科建设的思索6、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争论方向与重点7、试谈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设构想8、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经典方向分化班教学争论研讨9、《金匮要略》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设置10、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材建设与人材培育11、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争论12、加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科研教学的几点体会13、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和途径的争论14、建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病案数据库的争论与思索1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探究16、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教”模式的构建一一以伤寒学教学为例17、坚持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药学理论一一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争论所病证关联争论课题组18、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争论19、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诊断基础争论20、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四、关于中医临床基础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临床基础2、刍议“经典著作”与“中医临床基础学”3、试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形成的基础,内容与意义4、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争论浅探5、加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的意义与构想6、中医临床基础专题文献库的争论7、以方证为纲研讨争论生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改革8、加强中医临床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究与尝试9、中医临床基础学争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0、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建设与进展11、中医临床基础学之学科渗透与交叉刍论12、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建设研讨13、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建设的研讨14、中医临床基础学的性质和进展方向15、立足临床基础,培育核心力量一一浅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争论生核心力量的培育16、脏腑理论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考核中的作用17、《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问题辨析18、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之我见19、《金匮要略》医案研读与教学研讨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20、中医临床基础课程考核方法思索五、比较好写的中医临床基础论文题目1、“九五”以来中医学科进展报告中医临床基础2、北京中医药高校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3、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争论生培育方案4、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纪要5、浅谈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关系6、提高中医临床专业争论生基础理论水平的研讨7、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与基础争论8、经方是中医临床的基础9、期盼组建我国级中西结合医学科研机构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争论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教授10、构建融合中西医理论的新医药学体系一一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争论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教授11、中医临床与基础争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一一情志致病机理与其争论方法12、论《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肿瘤临床基础与经方运用13、后期临床教学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14、从培育中医临床思维方面谈谈中医基础课程教学15、护理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和基础技能训练改革的争论与实践16、中医基础理论进展与临床实践的反差17、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临床基础所和试验中心18、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础性问题思索19、中医相宜技术临床基础与应用20、症状关联的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基础争论。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简介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董正华,男,1955年8月12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

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委员。

197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留校任教。

1981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1月毕业。

主要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中医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近30年,具备坚实而全面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对仲景学术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诊治肾脏泌尿系及肝胆、脾胃消化系疾病。

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

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共7部,参与及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5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

先后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辨治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李小会,女,1972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同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国内知名伤寒大家、肾病专家杜雨茂教授,1998年7月毕业留校在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并在附属医院肾病科从事临床工作。

201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坚持中医药基础、临床研究工作。

现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经方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的科研及临床工作。

在临床方面,先后师从当代名医杜雨茂、谢桂权教授,以诊治肾脏疾病疾患见长,擅用经方,组方简练平稳,重视中西医诊治方法的综合运用,临床疗效确切。

公开发现学术论文30篇,参与著书2部,现主持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肾脏病的研究赵天才,男,1955年3月4日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党总支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教研室代码表

教研室代码表

602 603 604 611 701 702 703 704 705 711 801 802 803 804 811 901 902 903 911 912 913 914 915 921 922
基础心理教研室 临床心理教研室 医疗保险教研室 心理实验室 一系内科教研室 一系外科教研室 一系妇科教研室 一系儿科教研室 一系五官科教研室 一系技能实验室 二系内科教研室 二系外科教研室 二系妇科教研室 二系儿科教研室 二系技能实验室 公共英语教研室 日语教研室 专业英语教研室 马列原理教研室 毛邓教研室 医学人文教研室 德育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基础体育教研室 传统保健体育教研室
06 06 06 06 07 07 07 07 07 07 08 08 08 08 08 09 09 09 10 10 10 10 10 11 11
06 06 06 06 07 07 07 07 07 07 08 08 08 08 08 09 09 09 10 10 10 10 10 11 11
科研及教学研究方向和内容
系简介 科研及教学成果 备注 托管学院代码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2 02 02 02 02 03 03 03 03 03 03 04 04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6
教研室代码表
教研室代码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101 102 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4 201 202 203 204 211 301 302 303 304 311 312 401 411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1 512 513 514 601 教研室名称 病理教研室 解剖教研室 生化教研室 生理教研室 数学微机教研室 微生物教研室 药理教研室 医古文教研室 医史文献教研室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组胚教研室 形态实验室 功能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 中医实验室 实验针灸教研室 基础针灸教研室 临床针灸实验室 推拿教研室 针灸综合实验室 正骨教研室 骨病教研室 筋伤教研室 创伤急救教研室 一附院骨科实验室 二附院骨科实验室 护理基础教研室 护理技能实验室 方药教研室 分析化学教研室 植化教研室 经管教研室 炮制教研室 生药教研室 物理教研室 药剂教研室 苗医药教研室 生药实验室 药物基础实验室 药物制剂实验室 药物分析实验室 法学教研室 系英文名称 所属学院代码 负责人姓名 负责人联系方式 成立时间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2 02 02 02 02 03 03 03 03 03 03 04 04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6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

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03.05•【文号】•【施行日期】1999.03.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意见(1999年3月5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特提出以下意见:一、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1、临床教学是高等中医教育中医类专业教学重要的环节。

中医学实践性强,搞好临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以培养中医师为目标,造就合格中医人才的基本保证。

各级卫生行政和中医主管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要从全面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中医药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提高振兴中医、教育优先和临床教学对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育人观念和教学意识,把加强临床教学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2、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中医主管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同组成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指导和调控临床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统筹本地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定期研究解决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建立由中医主管部门的职能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临床教学基地参加的临床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各级卫生行政和中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政策指导与检查监督。

在医院管理综合指标中,要把临床教学工作的地位与评价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医院考核、评审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经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医主管部门审定建立的临床教学基地,要按《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每3~5年进行一次认可性评估,实行滚动式管理。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课件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课件

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介绍中 医内科和西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 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
中医内科基本概念
中医内科的定义和分类 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和证候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
咳嗽
肺炎
慢性胃炎
肝硬化
肾炎
感冒
哮喘
肺结核
消化性溃疡
胆囊炎
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 舌苔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 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气味 等方式来辅助诊断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 等来感知病情变化
辨证论治原则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 结合
中医内科学现代研 究展望:探讨中医 内科学在现代研究 的未来发展方向和 趋势,包括中西医 结合、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等技术的应
用。
中医内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 用
精准医疗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
互联网+中医内科学的创新发 展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中医内科学前沿技术应用前景
添加标题
教研室特色
教研室概况:介绍 教研室的规模、师 资力量、研究方向 等基本情况
教研室特色:介绍教研 室在中医内科领域的特 色和优势,如临床经验 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等
教研室成果:介绍教 研室在中医内科领域 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 践成果,如发表的论 文、获得的专利等
教研室展望:介绍教研 室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 标,如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科研创新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一览表曹贵珠教授 , 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各种肿瘤。

周二下午巢因慈教授 ,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专攻内、妇科疑难病症,尤善于治疗胆道疾患,脾胃、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妇女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周二下午陈金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江苏省名中西联合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善于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甲减、各样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病、糖尿病、肥胖病、脱发、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联合诊治。

周三上午陈仁寿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委和学术秘书、江苏省老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久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课工作。

善于治疗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咳喘及其余妇科杂病、妇科病、恶性肿瘤等。

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及各样疑难杂症。

周五上午陈松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工作三十余年。

内科杂病。

善于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周五上午陈文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联合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联合神经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会员、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课、科研三十余年。

擅治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动脉硬化、冠芥蒂、高血压、心律失态、中风、高血脂症、震颤、麻木等病症。

周三下午仇裕丰副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慢性咳嗽、眩晕、头痛、前列腺肥大症、骨关节炎及各样痛症。

周二四六上午樊巧玲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子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医学院方子学教研室主任。

从医二十余年。

善于应用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特别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关于肿瘤病、代谢病、妇女内分泌失调、免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和治疗亦有独到之处。

张仲景分层次用药治疗痰饮水湿病探讨

张仲景分层次用药治疗痰饮水湿病探讨

芪芍桂酒汤
“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以 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桂枝加黄芪汤 “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如有
物在皮中状”
2.表皮、皮下、肌肉---黄芪
痰、饮、水、湿积滞于表皮、皮
“麻黄,苦温,主中风, 伤寒,头痛,温疟,发 表,出汗,去邪热气, 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破癥坚积聚”。
---《神农本草经》
1.表皮、腠理、毛窍---麻黄
“麻黄,主治喘咳水 气”。
---吉益东洞
1.表皮、腠理、毛窍---麻黄
仲景治疗 痰、饮、 水、湿, 方中含有 麻黄。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2.用方--分表里
风水
表中之表
皮水
表中之里
正水
里中之表
石水
里中之里
2.用方--分表里
风水
表中之表
防越 己婢 黄汤 芪 汤
皮水
表中之里
防越 己婢 茯加 苓术 汤汤
正水
里中之表
石水
里中之里
麻 黄 附 子 汤
3.用方--分三焦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 六腑”。---《难经》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灵枢经》
张仲景分层次用药治疗痰饮水湿病探讨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概述
1
“痰饮”病名
➢首见---《金匮要略·痰饮咳 嗽病》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仅见“溢饮”“水饮”“积 饮”“痞饮”“留饮”“淡癖” 等。无“痰饮”记载。
“痰饮”病名
➢据多纪元简考证:《金匮要略》 中的“痰饮”,原作“淡饮”, 《广韵》“淡, 或作澹,水波 荡貌”。
“焦,火所 伤也。” ---《说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 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019/2/25
3
几大要素
病因-温邪 属性-属热,具有温热性质 证候特点-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019/2/25
4
由此可见,温病的定义涵盖了病 因、证候及病机特点、所属类型等。 化燥乃伤上焦肺胃,伤阴主要是下焦 肝肾之阴,二者表现不同
2019/2/25
5
温病与内伤发热性疾病的区别
病因
温病 外因,温 邪从外侵 袭人体
起病
急骤
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以发热为 化燥伤阴 主,热象 偏重 以虚损为 五脏虚损 主证,低 热和虚热
内伤杂病 内因,邪 从内生
缓慢
2019/2/25
6
温病的特点
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四大特性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2019/2/25 7
温邪
从 外 感 受
性 质 属 热
2019/2/25
8
某种邪气往往导致某种温病的发 生,如风热邪气会导致风热病、暑湿 邪气会导致暑湿病等等。
2019/2/25
9
另外,温热邪气还包括“疠 气”和“温大 特性
传染性
流行性
character
2019/2/25
29
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 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 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 邪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 暑温、秋燥、大头瘟、烂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 喉痧等 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 风温、秋燥等。 湿热类:湿温、伏暑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 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中,如春温、伏暑等。暑 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 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 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 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 感温病。
2019/2/25
26
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 所指的范围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 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 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 已较为广泛。
2019/2/25
27
下列疾病可以划归为温病范围

一: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二: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 疾病及常见综合征。 三: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2019/2/25
13
流行性
流行性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 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
2019/2/25
14
流行的类型
大流行 小流行 暴发 散发

2019/2/25
15
决定流行程度和范围的因素
温邪因素 人体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2019/2/25
16
季节性
特发或多发于某一 季节,就是季节性。 某种季节会产生相应 的某种温病 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对人体生理影响造成 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 差异。
2019/2/25
28
温病的命名
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 确立的。 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季的称为冬温。 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 根据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 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 根据流行情况命名:温疫、天行病、时行病。
2019/2/25
24
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 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是一个渐变过程, 故在病程中往往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 复杂证候。若湿热从寒化,则可伤及人体阳气, 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2019/2/25
25
内陷生变
病程中易出现斑疹、动风、动血、 闭窍等险恶证候。

2019/2/25
17
地域性
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了温邪 的形成与致病,以及在不同地域,人体的体 质状况不同造成疾病的差异。
2019/2/25
18
病程规 律性

发展趋势

营 上焦
由表入里 由轻到重 中焦 由实致虚

下焦
2019/2/25 19
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规律,涉及上焦心 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病机变化。
2019/2/25 30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比较
温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初起病位
湿热类温病
温热性质病邪(风热、湿热性质病邪(湿热、 燥热) 暑湿) 或先犯肺卫,或犯气、多为脾胃 营分
起病特点
传变及病程 对人体影响 主要病种
2019/2/25
较急、热象显著
传变快,病程短 易伤人体阴液
较缓、初起热象不显
季节性
地域性
2019/2/25
11
传染性
温邪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他人,这 一特性称为传染性。 我觉得传染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 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019/2/25
12
对传染性需要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温病都有传染性,如暑温。 2、温病致病的差异性很大。 3、温病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 的急性传染病都属于温病。
2019/2/25
20
前期阶段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 后期阶段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 及重要脏器的损伤。 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有湿热化燥 化火的过程。 在卫气分阶段,往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 营入血。 温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逐渐加重,病变 由实到虚,最终可以导致死亡。 少数在恢复期后留有后遗症。

2019/2/25 21
非典型病例,分期往往不明显,感邪轻的, 在治疗得当的情况下疾病嘎然而止,感邪重的, 可出现越期或重叠穿插,如卫气同病,卫营同病, 气营同病等。
2019/2/25
22
临床 表现
起病急,传遍快
发热,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易内陷生变
2019/2/25
23
化燥伤阴


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或 有少许粘痰。 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 如镜。 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身倦、颧赤、手 足心热于手足背、舌绛干痿。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主 讲 人 教 研 室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2019/2/25
1
前言
温病的发生发 展及临床表现具有 共同的特点,这些 特点是理论上确立 温病概念和临床上 鉴别温病与非温病 的主要依据。
掌握共同点, 对研究温病发生 发展、传遍规律 及其防治具有重 要的意义。
2019/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