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并修、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宽广的医药专业知识和管理实践能力,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掌握中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中药鉴别、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及中药商品经营等工作;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和使用领域从事中药检验、制剂、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一)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二)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学生在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总在校时间(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三、职业面向表1中药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四、培养规格(一)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①英语应用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并理解中等语言难度的医学专业文章;借助工具书把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英文文献译成汉语,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②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熟练地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传送信息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能编写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能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③就业创业能力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撰写求职自荐书的能力,求职答辩能力;签订劳动合同的能力;④社交能力交往与组织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

(2)专业能力①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药学、基础化学、药品市场营销、药事管理知识和基础理论。

②能够掌握中药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应用等)。

③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基础及临床诊疗过程,常用药物的用药知识。

④具有独立完成中药药市场划分、预测、分析、管理能力。

⑤具有设计和策划医药广告的能力。

⑥具有中药的质量管理与药品质量监控的能力。

⑦具有中药基本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意识。

(二)知识要求①学习医学、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中药质量检测技术、药事管理、药品市场营销、外语、计算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0201k)一、专业介绍临床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其始于1949年,前身是平原省立医科学校,历经通州医士专科学校、保定医学院等发展历程,1983年改建为河北省职工医学院,2005年并入河北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

临床医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后备师资充足,素质优良,能较好的满足该专业的教学、见习、实验、实习等教学及实践环节的需要。

专业设立了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个满足教学需要的教研室。

具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肿瘤学为河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肾内科、神经内科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

神经外科、肿瘤内科、泌尿外科、康复理疗专业为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急诊医学科、儿科重症、消化内科、新生儿科专业为河北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

临床医学专业依托本校综合大学的治学优势,教育资源丰富,具备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示教室、学术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与教学环境。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中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并具备持续更新医学业务水平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职业操守、临床思维、临床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教、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依法行医,重视医学伦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2.掌握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与医学实践;3.掌握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即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物质组成和代谢、功能和心理状态。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健全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术,准确判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深入理解临床医学的整体规律和临床诊疗的基本原理;3.具备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4.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培养内容1.必修课程:1.1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1.2中西医结合诊断学1.3中西医结合治疗学1.4中西医结合病案分析1.5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6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导2.选修课程:2.1中西医结合药物学2.2中西医结合针灸学2.3中西医结合康复学2.4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2.5中西医结合心理学2.6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四、培养方法1.理论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临床知识。

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独立诊断和治疗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有机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六、评估与考核1.课程考核:学生需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或评估。

2.实习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将根据实习单位的评估进行考核。

3.论文评审:学生在完成研究课题后,需准备学术论文并进行答辩,通过评审后方可获得学位。

七、招生要求1.本科学历:具备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语言能力:具备良好的中文和英文读写能力;3.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考试要求:根据学校的招生政策及规定进行口试、笔试等考核。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一)专业名称中医学(二)专业代码 620103K二、入学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修业年限全日制3年四、就业面向表1中医学专业就业方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德素养良好,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

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中医药卫生事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基层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素质(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愿意贡献社会及服务人群。

(2)热爱中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3)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医疗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自尊自爱,谦虚正直,积极向上,有创新意识。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检验工作。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2. 知识(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基础医学(学科代码1001)

基础医学(学科代码1001)

目 录一、复旦大学关于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二、复旦大学关于修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7三、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10四、复旦大学培养研究生和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18 基础医学(学科代码:1001)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1)202、免疫学(医学)(100102)293、病原生物学(100103)38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4)505、法医学(100105)596、放射医学(100106)687、分子医学(100120)748、医学信息学(100121)82生物学(学科代码:0710)1、生理学(医学)(071003)912、神经生物学(医学)(071006)1003、遗传学(医学)(071007)114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071010)1245、生物物理学(医学)(071011)13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代码:0831)1、生物医学工程(医学)(0831)140 中西医结合(学科代码:1006)1、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148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代码:1004)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1)156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2)164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3)172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4)1765、卫生毒理学(100405)180 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04)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187 药学(学科代码:1007)1、药物化学(100701)1962、药剂学(100702)2033、生药学(100703)2114、药物分析学(100704)2185、药理学(100706)222 临床医学(学科代码:1002)1、内科学(100201)2312、儿科学(100202)2423、老年医学(100203)2534、神经病学(100204)2575、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100205)2646、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6)27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2768、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2849、护理学(100209)29010、外科学(100210)29711、妇产科学(100211)30812、眼科学(100212)31613、耳鼻咽喉科学(100213)32214、肿瘤学(100214)32815、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5)33516、运动医学(100216)34217、麻醉学(100217)34818、急诊医学(100218)35419、显微医学(100220)35720、全科医学(100221)36421、循证医学(100222)368 口腔医学(学科代码:1003)1、口腔临床医学(100302)372 中西医结合(学科代码:1006)1、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376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学科代码:1002)1、内科学(100201)3862、儿科学(儿内)(100202)403儿科学(儿外)4123、老年医学(100203)4194、神经病学(100204)4245、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100205)4296、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6)435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4398、外科学(100210)4489、妇产科学(100211)46210、眼科学(100212)47111、耳鼻咽喉科学(100213)47612、肿瘤学(100214)48313、麻醉学(100217)49214、急诊医学(100218)498口腔医学(学科代码:1003)1、口腔临床医学(100302)503 中西医结合(学科代码:1006)1、中西药结合临床(100602)508五、复旦大学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科学学位)517六、复旦大学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专业学位)524七、编后525。

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在考试内容上,专业基础课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可能会考察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中医诊断学部分则侧重于考察对望、闻、问、切四诊的掌握和运用;中药学和方剂学则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和临床应用。

而专业课则更加注重考察考生对临床实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例如,中医内科学可能会考察对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医外科学则会考察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则分别考察妇科和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针灸学也是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考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穴位,能够运用针灸技术治疗临床常见疾病。

总之,中医博士研究生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察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临床实践经验和综合运用能力。

考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试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试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于2010年10月启动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项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改革项目,提高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以下简称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以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沪卫科教【2011】21 号)为依据,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试行)。

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事业,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事业服务。

2、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身心健康,能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本学科临床实践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临床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临床工作能力。

4、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二、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为4年。

硕士生一般不得延期毕业。

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导师组签署意见,经培养单位、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不超过一年。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发展而奋斗。

(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临床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和一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医疗人才。

(三)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临床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领域的科技资料与文献;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二、学制与培养阶段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其中,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半年,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妇科四、课程设置:(一)公共必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二)核心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西医结合导论 30 2 第一临床学院2.神经病学 30 2 第一临床学院3.中医经方研究 24 2 第一临床学院(三)专门课程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中医内科 20 2 第一临床学院2.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学 20 2 第一临床学院(四)选修课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1.科研方法 15 1 公共卫生学系2.文献检索 15 1 图书馆3.医学行为学 15 1 心理学系五、培养要求(一)临床专业理论与诊疗技能训练(一年半)1.核心课程、专业英语学习及要求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中西医结合导论,由本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中医药事业,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非英语语种,尚需熟悉第二外语——英语),具备独立从事中医临床基础创造性科学研究、教学和医疗工作的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中医临床基础辩证论治体系及其规律的研究
(二)中医临床基础经典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三)中医临床基础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四)中医临床基础原著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
(五)中医临床基础病证的规范化研究
(六)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3年。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课程
1.马列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 72学时,4学分)
2.第一外国语(英或日)(120学时,5学分)
3.第二外国语(英)( 90学时,4学分)
4.中医临床基础研究进展(120学时,5学分)
5.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72学时,4学分)
6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54学时,3学分)
(二)选修课程
为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博士生本专业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至少选1~2门课程。

五、培养方式
实行研究生处、系(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政治思想教育通过马克思理论的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社会实践和导师的言传身教,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的指导下,在课程学习方面,采取课堂教学、自学、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范围,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在科学研究方面,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运用先进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和手段,重点培养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六、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掌握本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一学年内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一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本人定期在科室作阶段性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应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应有新的发现,有所创新,对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博士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七、教学与社会实践
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有关课程的辅导、作业批改,以及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并开设专题讲座,接受对其教学能力进行的考核。

八、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有关学术活动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在读期间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出版学术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