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合集下载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和寓意
中国的传统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民俗和它们的寓意:
1.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和
幸福。

拜年的行为寓意着互相尊重和团结,希望彼此的生
活都能如春节一样充满喜庆和繁荣。

2.舞龙舞狮: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和力量的象征意
义,舞龙舞狮是为了迎接吉祥的标志。

舞者扮演的龙和狮
子传递着祝福和喜庆的信息,同时还有驱邪和辟邪的意义。

3.破五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船、放龙舟,以纪
念古代诗人屈原,并清除瘟疫和灾难。

破五节象征着驱邪
和辟病,也是为了呼唤丰收和保佑。

4.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多种多样,在其中包含着对
夫妻和婚姻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新郎新娘敬茶象征着尊
敬和感恩;喜饼和红包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5.制作汤圆:汤圆是许多传统节日的必备食物,特别是在元
宵节,它寓意着团圆、家庭和睦。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结
和完整,吃汤圆寓意着合家团圆和幸福安康。

6.红包:在春节和其他重大庆典上,人们会给孩子和年长者
发红包,其中放着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受红包者的关爱和尊重。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民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每个习俗中还
有许多细节和地域特色。

这些民俗传承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关于民俗的介绍

关于民俗的介绍

关于民俗的介绍民俗是指某一民族或地域内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信仰等传统文化的共同体现。

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节、节日、风俗习惯、歌舞、游戏、信仰、神话传说等方面。

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化味道,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民俗的介绍。

一、民俗节日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有的庆祝方式。

如中国的春节,通常有放烟花爆竹、贴春联、赏花灯等习俗;日本的樱花节,人们会举行赏樱花、美食节、文化展览等活动;印度的排灯节,人们点亮彩灯、燃放烟火,还有亲友拜访、赠送甜食的传统。

这些民俗节日不仅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民俗文艺民俗文艺包括歌舞、戏曲、文学、杂技、民间艺术等形式。

这些表演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和发展。

例如中国戏曲中的京剧,虽然曲调固定,但演员们通过肢体语言、声音表现等手段,演绎出不同角色和情节;中国的舞龙舞狮,以狮子和龙为形象,寓意着祈福平安;印度的卡塔克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这些文艺表演不仅展现了民间精神和审美,也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民俗风俗民俗风俗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衣着、婚嫁、葬礼等。

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

例如,土耳其婚礼时,新郎会骑着高头马,在村庄里巡游表演;印度的婚礼庆典通常要花费几周时间,并包括多项仪式;中国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等。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传递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

四、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指人们对于神灵、魔鬼、灵魂等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这些信仰可以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等形式。

例如,中国的中元节,人们会为亡灵祭祀,希望能够给逝者以安宁;印度的耆那教,强调的是人与万物平等和非暴力原则;美洲印第安人的巫术,与自然和万物和谐相处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

列举8种家乡节日风俗民俗1、春节: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一般要在除夕当天晚上吃团圆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代表团圆美满,红灯笼、爆竹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贴春联,穿新衣,逛街购物,看春晚,拜年,贴门神,香案点灯,分发红包等,每家每户举行庆祝仪式,为迎接新的一年添福气。

2、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一般要把端午节作为拜拜文明,尊师重道这样一个机会。

人们调制粽子,喝雄黄酒,吃桂花糕,赏菖蒲,赛龙舟,悬赏英雄,歌咏诗词,宣扬抗击疾病的伟大事迹等。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在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赏月、赋诗和吃月饼。

中秋节拜月艺术诞生于汉代,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着民族精神的团圆,是传统的民族节日。

4、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祭祖和登高观花为主要内容。

当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花粥、厨房制作糕点、特制餐桌上摆满食品,整个重阳节都是一片秋意和欢乐的集体盛宴。

5、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冥节,是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之一,属于七夕的前一天,一般七月十五日,有“赛鬼”和“赛神”的习俗。

它化灭阴阳,传授归元的精神。

中元节有划船比赛,有灯谜题,有拜祭先祖,有礼佛祈请福禄,还有热闹非凡的肉宴,这是中元节的主要风俗习惯。

6、乞巧节:乞巧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唯一一个专门庆祝女子的节日。

当晚,家家户户都要设桌,在桌子上摆上糖果,水果,糕点等,以示对女儿的祝福。

有专门的民俗歌曲,歌述和表达了丰富的乞巧要求和祝愿。

7、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新年里最后一个传统的节日,往往是十五天的中国节日里最热闹的一天,也是一年之末的节日,是一种传递岁月的祝福与希冀的象征。

当日,家家户户要精心准备吃元宵,然后放爆竹,看花灯。

人们欢声笑语,互劝元宵,街上到处都是灯火辉煌,充满欢乐和祝福。

8、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叫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又称寒食节,人们要在晚上尝冷饭吃寒食,全家大小男老女小,老人与小孩都要尝冷饭吃,表达全家团圆的情意。

民俗和风俗有什么区别

民俗和风俗有什么区别

民俗和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行为、习俗和传统。

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民俗和风俗的区别。

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代表习惯、传统和信仰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

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

例如,它可以涵盖婚礼、葬礼、庆祝节日的方式、宗教仪式以及不同社交场合的礼仪。

民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通过人们日常的交往和互动而形成。

它是由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共同实践和延续的,起到了维护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这些民俗在不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并经过了世代流传。

与之相比,风俗更注重于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一组习俗和惯例。

它是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表达。

风俗通常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理区域相关联,其内容和形式可能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风俗包括各种各样的习俗和传统,比如庆祝节日的方式、每日饮食习惯、婚嫁礼仪和宗教仪式等。

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但是,风俗通常是从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中产生的,并在特定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可和传承。

另一个区别是,民俗更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综合性,而风俗更强调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传统和规范。

民俗通常包括多个方面,如艺术、食品、服装、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

而风俗则更侧重于社交礼仪、家庭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

此外,民俗和风俗在传承和变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

民俗通常是通过口头传统、观摩和亲身经历等方式进行传承的,并经常发生变化和演变。

而风俗则更加稳定和固定,往往在社会群体中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民俗和风俗可能会交织在一起。

一些民俗可能逐渐成为风俗,而一些风俗也可能源自特定民族或文化的传统。

总之,民俗和风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代表了人们的习惯、传统和价值观。

虽然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民俗更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综合性,而风俗更侧重于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传统和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民俗偃师地处中原腹地,地形复杂,南部山区和北部邙岭地区沟壑纵横、山丘起伏,中部有伊、洛两河,自西而东横贯全境,大谷关、轩辕关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高祖刘邦曾两过轩辕关(今偃师府店镇南),小霸王孙策率兵过大谷关(今偃师府店镇境内)直捣京都以讨伐董卓,加之偃师为七朝古都,诸侯来朝,古代之交通定然四通八达,陆有官道、驿站,水有渡口、码头。

地理位臵优越,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

古往今来的偃师居民,在交通设施的修建和交通工具的制造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在创造不少奇迹的同时,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交通文化和交通民俗。

1、交通沿革交通是构成村落、城乡、社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它常常受到该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

在历史上,偃师曾为七朝帝都,天子脚下,自然繁华,从交通设施到交通工具,都有优于他方的优势,但“君”之行并非民之行。

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黎民百姓,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改变着自己的交通环境和交通工具,以适应自身的生存。

民间素有“修桥补路积阴功”之说,可见偃师的先民们在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交通环境。

偃师的交通就水路而言,有伊洛河飞舟而下,直入黄河,单水运方面就十分方便,历史上曾为全国的水运枢纽。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每年由洛河漕运到长安(今西安)的粮食多达400万石到600万石。

隋唐时代,偃师作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水运相当繁荣。

当时,从偃师乘船东通渤海,南达苏杭,北抵涿郡(今北京一带),西至长安,后来,随着国都的迁移,政治环境的变化,伊、洛河水运逐渐萧条起来,但是水运事业作为一个行业,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全县从事水上航运事业的仍在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喂羊庄、纸庄、古城、枣园、塔庄、石家庄等伊、洛河沿岸村落从事水运业的人员较多,最兴旺时全县船只约有400余艘。

这些船只多为顺河船,船运上至洛阳,多装运巩县煤,返运时装运食盐、百货和日用杂货;下至郑州、开封、济南,天津、北京多装运煤、青石和盐。

水手还远赴伊河上游的嵩县、栾川和洛河上游的卢氏、洛宁,将大批竹竿、木料结筏运回偃师或运到巩县以供群众需求。

运回的多为房料:屋梁、檩、椽子,均在圆木的两头锛成平面,在平面上凿个眼,然后用青竹竿劈好后穿成木排,层层垒起,顺流直下。

水手们在木筏上用芦席和竹劈搭成半圆形的窝篷、锅碗、铺盖等生活用具都在窝篷之中,半路上到了方便的地方,水手们到岸上支锅做饭,到了天阴下雨水势汹涌的时候,水手们就蜷缩在狭窄的窝篷里,遇住水浅的地方,水手们还要下筏拉纤。

水手们经年累月都是赤着脚,夏天炎热的时候,他们或是光着膀子或光着屁股,生活非常艰苦。

就是沿伊、洛河下行,直至黄河以下,水手们更是危险重重,所以旧时就有一句俗话说是:“煤窑里的矿工是埋了啦没有死,河上的船工是死了啦没有埋”,可见船工危险之大。

不论是船只还是木筏,统统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有些幼小下船,在船上渡过一生。

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的黄守才,就是著名的船工,后来被渲化为神,即黄大王爷。

不论是伊、洛河沿岸,还是黄河沿岸,多由建黄大王庙奉祀这位神话人物的。

沿河渡口繁多,每日全县渡口运客量约五六百人,多则上千人不等。

不过摆渡船为平板船,无船桅和帆篷。

摆渡船对渡口两岸附近村落的村民外出乘船实行免费,其他渡客收费也很低。

解放初期,偃师在巩县黑石关建立航运管理站,对伊、洛河行驶的船只和船工进行管理。

1953年,伊、洛河偃师段成立三个水运互助组。

1955年,成立了水上运输合作社,同年又成立了偃师县航运人民公社。

后来,由于伊、洛河上游修建了水库,筑堤建闸,航道阻断,加上铁路、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从1970年12月开始,偃师航运社撤销,偃师的水运事业除两岸渡口尚有船只摆渡外,偃师的顺河水运就此结束。

再说偃师陆路交通的沿革。

偃师地势复杂,陆路交通因所处环境不同也各有不同。

古时候的偃师民众出入有大路、小路之分。

所谓大路,就是可以走车马的路;所谓小路,多存曲曲折折,由单人可以行走的路,小路不绕大弯,虽曲折但路短,所以群众中有“走路不用问,小路走着近”之说。

运输的方式以人力担、挑、扛、抬、手推独轮车和牲口驮、拉为主。

当然官家骑马、坐轿也是有的,但那不是运输,只是官家的享受。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等级观念,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所以才有“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担担儿的”这个说法。

村村相通有大陆也有小路。

交通的“工具”主要有牲口(坐骑)和牛车、马车。

家人走亲戚或步行或骑驴、骑马或坐车(牛车、马车)。

主要交通手段是走。

解放后1950年才有自行车,刚开始一个村庄也不过一辆两辆自行车,多数人还是靠两条腿走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生产队里有了胶轮大车,运输法比起过去方便快捷的多。

二说铁路交通。

陇海铁路偃师段东起山化乡石家庄村,西至白马寺以东3公里处,延展长度46.5公里,原属汴(开封)洛(洛阳)铁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动工修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正月初二洛阳至郑州段通车,宣统二年(1910年)汴洛全段正式通车。

通车之初,偃师境内设车站2个,一为偃师火车站,二为义井铺火车站。

抗日战争时期,义井铺火车站被拆除。

1950年,又建孙家湾火车站,后更名为回郭镇火车站。

1955年,又建首阳山火车站。

再说公路交通。

旧时公路只有东西走向的郑洛公路过境,南北走向的偃登公路,从县城向南过杨村渡口,经营防口、府店、参驾店到鄂岭口与登封相通。

另外村与村中间还有些便道互通,赶集上店也有车,马可行。

明清和民国时期,全县只有人推独轮小车、牛拉铁轮车、骡马拉大车等运输工具,还有长途驮运或人背、肩挑等运输方式,以运煤卖煤者居多。

当时偃师没有煤窑,偃师人一是烧登封煤,一是烧巩县煤,巩县煤主要有山川煤窑和瓦脑儿煤窑。

当时有背煤卖煤的、有拉煤卖煤的,即使是驮煤卖煤,除了牲口驮煤之外,人还要背半布袋煤。

不论是背煤、驮煤、推煤、拉煤,都要带上干粮,起五更搭黄昏,有些还带上被子,太累的时候在路旁睡一会儿,干粮多是窝窝头或捎点生红薯,捎上锅碗,在路上随便拾点柴,用几块石头或转头支起来煮点红薯吃,生活非常苦。

就是大户人家让长工到煤窑上拉煤,除了吃的比小户人家好一些,苦还照样受。

后来战争年月,由于社会秩序混乱,长途驮运常遭抢劫,道路行人稀少,运输业一度萧条。

另有一种搞营运的,赶一头小毛驴立在村头、路口招揽顾客,谓之“赶脚”,做此营生的谓之“脚户”。

也有些大户人家媳妇走娘家,也骑个高头大马,鞍上搭个捎裢。

所谓“捎裢”是织布袋时,专门织就得带花纹的装袋,袋子长约五尺许,宽约二尺许,袋子的两头折起来各成一个袋子,中间是一层,袋子的四角各有一个穗子。

串门子的时候,捎裢的两头装上礼品搭在牲口背上,上面再垫上垫子,然后人骑到鞍子上),看起来十分神气。

牵牲口的肩上搭个“钱搭儿”(比捎裢稍小的一种装袋,大约三尺余,宽约一尺余,也是由布袋布两头折起来,中间是一层,两头各折成一个袋子,袋子外面还要写上“张记”、“王记”等字样,里面装钱物)。

牵牲口的可以是长工、短工,也可以是家里人。

小户人家虽无“捎裢”,但“钱搭儿”还是要带的,里面既可装钱物,也可装干粮。

赶集上店,背个“钱搭儿”,骑个小毛驴,在当时这样的人居多。

客运还有一种马拉的轿车,亦称轿马车或轿车,往返于黄河渡口至郑洛公路。

一些大户人家有轿车,以备出行方便。

轿车上面有兰布车篷,车篷前边有帘,两侧各有一尺见方的车窗一个,上有窗帘,可掀起外看,车上有后座,但无侧座,如要多坐人,需加小凳子。

车轮为高轮木制,车轮直径约1.5米,走起来圪疙垱垱,响得非常好听。

建国初期,老城、蔡家口、槐庙等村始有胶轮大车出现,当时全县有胶轮大车20辆。

1950年,胶轮大车全县发展到109辆,主要分布在城关几个大队,各区供销社通过当地政府把它们组织编号往县城运送粮食、棉花、土特产,回程捎运百货、食盐、日用必需品等。

1958年,胶轮大车发展到983辆,分布到全县,条件好些的生产队都有一辆胶轮大车,多用骡子和马拉,只有一个驾辕牲口(骡子或马)叫一套马车;有一个挑捎牲口的,加上驾辕牲口叫两套马车;有两个挑捎牲口的,叫三套马车,当时胶轮大车多为两套或三套,同时架子车也发展起来。

1958年下半年,根据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县交通部门组织胶轮大车160余辆,集中起来成立了专业运输连,支援“大炼钢铁”和水利建设。

1958年,县拨款购买卡斯51型汽车4台,搬运队买回卡斯63型货车1台,成立了汽车队,郭坟、缑氏、大口等公社的汽车由县代管,至此,全县共有汽车14台。

1959年2月,购进客车一部,标志着偃师客运的开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市场繁荣,客货运数量大增,汽车拖拉机数量急剧增加,个体、联户、联合体等运输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国营专业运输的独家经营局面。

再说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自行车开始进入乡村农户。

不过那时候一个村庄也只是两、三辆自行车,一是难买,二是没钱买。

那时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车每辆178元,工薪阶层的工资每月不过三、四十元,半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其它如凤凰牌、飞鸽牌自行车也和永久牌自行车价格差不多,所以当时订媳妇要“三转一响”,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当时,如果村里谁家买回一辆新自行车,人们就像看宝贝一样争相来看,有些还要骑骑试试,那美劲儿就不用说了。

自行车因为是“一件子大东西”,所以买主就非常珍爱,先是买回两盘彩色塑料带把车架和前后叉子缠得结结实实,塑料带内还要加一层纱布,车轮中间还挂上有红、绿、黄几种颜色相间的毛茸茸的小花环,自行车前面的标牌和后边的假红灯处均用一块方形红绸子包起来,有的还专门用机器缝个能搭在自行车前梁上的帆布兜,以备装些小东小西的物品,兜上还绣上各种花型,看上去非常漂亮。

当骑一天自行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擦车子,把车子上荡上去的灰尘全部擦掉,车子圈擦得起明发亮,把链条和轴承部分全部擦上润滑油,然后用条床单罩住,以备下次再骑。

那时如果出行要去谁家借自行车,确实很难张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自行车仍然是计划供应,没有“指标”买不来,城市里有“指标”还得要“工业券”,一辆自行车要20分工业券,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可以随意买到,就是摩托车也不为稀罕之物。

2道路、桥梁(1)道路偃师古代道路,东西大路由邙山下石圪节入境,经孙家湾,历老城,过新寨,逾南蔡庄,至义井铺入洛阳,约70华里,乃唐天宝年间河南府尹魏济改邙岭义壹路为北大路,在昔日为首邙驿的管道,与火车路并行,后改建为郑洛公路。

另一条大道由老城西南,过杨村渡口,逾景山,经府店镇而东南,至崿岭口入登封,亦称偃登公路。

其它均为农村便道,道路崎岖、凹凸不平,晴通雨阻,南北两坡地势复杂,有些道路沟深坡陡,行走很不方便,素有“千年古路成深沟”之说,邙岭乡就有个古路沟村,其它如五里长坡、大载坡、使死牛坡也均以坡长坡陡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