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轨迹探析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他们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对以后的反专制 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 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理学与心学的比较
学 派 理 学 心 学 相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 形式,继承“仁”“礼”的 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 2、(影响)以儒家纲常约束 社会,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 极作用。 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是 世界本原 “心即理 也” 修养方法 格物致知 致良知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儒家思想的轨迹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儒家思想的轨迹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时期,它是整个中国文明历史上的源头。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并开启了对世界的思考。
如果要说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儒家无疑是其中最红火的一个,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持续了千年之久。
今天,我们将会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的发展轨迹上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老子和庄子。
他们以道家思想为代表,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希望人们能够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核心,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推崇“自然之道”,认为世间万物是天然而自然的。
因此,他们推崇“无为而治”,即“不主张干预和控制世间万物,而是顺应天理自然”。
这一思想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人应该如何平衡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与道家不同的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格的完善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以建立一个道德高尚、和谐统一的社会。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旨在培养一批合格的人才,接受教育、发扬仁德、建立良好社会秩序。
在管理社会方面,儒家提倡君子治国。
儒家思想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内容和原则也被传承至今。
道家和儒家是先秦时期思想的两大代表派系,它们一直以来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但事实上,在这个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家和学派。
比如,名言家、法家、墨家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政治、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名言家与儒家有相似之处,也注重为人处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但是名言家更侧重于在道德的基础上强调天命,即宇宙间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他们认为这个趋势代表了一种道德上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法家则注重利益主义,强调权威和法治,主张利用各种强有力的手段,以达成最终的政治目的。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学说体系。
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们开始思量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衰落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经历了一段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法家思想,儒学受到了压制。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儒学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学家,如王充、郭象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儒学的复兴时期。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欧阳修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5. 明清时期: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儒学也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儒学家致力于对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王夫之、顾炎武等。
6. 现代儒学:儒学的传承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儒学家们致力于将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索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和道德风气败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的初步形成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提出了“性善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国。
三、儒学的兴盛与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汉代的儒学家们注重实践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教育和礼仪等方面的理论和制度。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儒学的衰落与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逐渐衰落。
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等思想流派开始兴盛起来,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儒学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儒学家们继续对儒学进行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五、儒学的复兴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明代儒学家朱熹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的追求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清代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轨迹探析
作者:张腾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2期
【摘要】儒家学说从初创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始终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学并称“显学”的儒学,并非名副相实。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关键词】春秋战国先秦儒学霸政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生活规范,从其初创至西汉武帝大一统集权政治“独尊儒术”后,不断吐故纳新,历经两千余年,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先秦儒学的初创
儒学的创立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
①各种学术思想竞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文化交流的载体—“士”阶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孔丘是儒学的奠基者。
孔子思想与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礼”。
孔子主张,统治者只要修身养性,实行仁政,就可“使民富之”、“使民归之”,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这种追求人格自我完善的理想政治诉求导致先秦儒学成为形而上学的说教,不能被各诸侯国君所接纳,在动荡的乱世无法实施。
“礼”在古代社会和国家结构的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下对上的服从,通过宣讲“秩序”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他认为这是“天下无道”,要使天下太平就要“为国以礼”,试图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被尊为“亚圣”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宣扬仁政和民本思想。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把这种人性固有的善性发扬光大并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且仁政要建立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基础上。
孟子大力倡导制民恒产、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思想,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③孟子的政治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效法先王;二是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君王是否具有仁德。
这种纯粹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说教,在当时无法起到安邦治国的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春秋战国时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大动荡时代,“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整个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随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瓦解和礼乐制度的崩溃,西周王室日趋衰微,新兴地主阶级自身经济实力的膨胀导致其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以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而不被消灭。
孔子及其信徒追求的是一种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理想社会形态,这种理想社会形态的实现要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
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圣人的品质和优点,其本质是要挽救西周宗法等级制度,恢复西周的礼乐社会秩序。
因此,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差距太大,更不符合各国国君的政治利益,结果只能是受到冷遇。
孔孟极力倡扬“士人”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即“从道不从君”,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品格,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这种不畏权势,以道德自重,以人格自尊的精神,在统治者看来就是桀骜不驯,它显然不符合强调九五之尊的君主的意愿。
至于君臣关系,孟子则将孔子所主张的相互尊重推向极致,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④。
孔孟的政治观一方面因其大肆宣扬圣王之道,倾向复古而使人有不合时宜之感,同时其主张完全建立在理想化的基础之上,也使人觉得难以变成现实,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宣扬的君臣关系与君主专制的理论精神相冲突,是对君主权力的“僭越”,这让各国统治者无法忍受,更不会接受其理论主张。
先秦儒学由理想状态向早期官学形态的蜕变
孔子及其追隨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充满战争、杀戮的乱世显得遥不可及。
面对礼崩乐坏、征战杀伐的残酷现实,儒学是要固守最初形而上学的说教,还是要勇敢地接受现实主动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以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解决了儒学面临的生存危机,避免了儒学在百家争鸣的激烈竞争中被边缘化。
为适应当时统治阶级的霸政要求,荀子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孟学说,主张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⑤人性与礼义是相互违背的,如果任其发展,不加克制,势必导致争夺、犯上,而忠信、礼义等就会荡然无存。
因此,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礼义法度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引导民众。
荀子在重视礼乐教化的同时,还强调刑罚在维护社会规范和稳定中的作用,主张“援法入礼”。
荀子改变了孟子“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不再单纯把仁义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法宝。
因为历史和现实证明仅凭君主的仁爱不能使纷争不断的社会走上和谐,更不可能在短时期使人们的道德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
因此,荀子为了迎合统治者,极力强调加强君王的权威,强化君王与臣下的等级差别,因为“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⑥。
这种强调等级差别,强化君王权威的理论,较之孟子的“与民同乐”,更易得到君王的欢心。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荀子不再像孟子那样强调个人的尊严,强调个性的不受约束,强调道德对于权势的抗争,而是从严守等级制度出发,重视下对
上、卑对尊的服从,认为“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⑦。
这种强调严格遵守等级制度的主张,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的等级意识,培养忠厚老实的顺民。
荀子的思想虽然仍以儒家为主体,但又吸收了法家的理论,借鉴了道家的精华和名家的长处,更吸收了黄老之学的某些要素,从而改变了孔孟儒学“唯我独尊”的做法,确立了开放的学派风格。
孔孟儒学到荀学的这种变化,昭示着儒学的政治实用性在逐步增强,标志着先秦儒学由理想状态向早期官学形态的转变。
对先秦儒学历史地位演变的两点认识
先秦儒学倡导的德治、仁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霸政要求。
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时代,各诸侯国只有采取适合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需要的治国方略,才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而儒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不符合残酷的斗争需要,因此只能遭到统治者的冷遇。
与儒家思想相反,法家思想更能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动荡社会里得到推行。
法家崇尚“耕战”以立国于四方,强调运用法、术、势以维护国家安定,其目的是要通过严刑酷法确立君主神圣的威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最终达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显然与强调通过“内圣”而达到“外王”的早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儒家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伦理规范触及到了通过僭越手段获得权力的“乱臣贼子”的软肋。
这种借助正名的形式来强化人们对于等级名分的认同心理,在权力更迭频繁的乱世是无法被新兴地主阶级接认可的。
这也是早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纷争局面使儒学无法独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旧的统治秩序被瓦解,新的统治秩序在逐步建立,这种统治秩序上出现的真空状态导致阶级结构的沉浮变化和重新组合。
原来在宗法制度下处于最底层的“士”阶层迅速崛起并发挥著重要的作用,竞相奔走于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各派为了使各国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政治主张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同时,各国为了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自保并立于不败之地,推行礼贤下士的开明政策,重视知识分子(“士”阶层)在安邦定国方面的作用,对各种学说思想和政治主张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学不可能成为“独尊”于各学派之上的显学。
(作者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研究生,宁夏大学讲师)
注释
①张践,马洪路,李树琦:《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页。
②《论语·为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页。
③《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杨伯峻、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7页。
④《孟子·离娄下》,杨伯峻、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36页。
⑤《荀子集解》(下),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4页。
⑥⑦《荀子集解》(上)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86页,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