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同学们在语文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小编整理了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赏析《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
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赏析《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
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雨巷》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注释: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雨巷》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巷原⽂及赏析 《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巷,在⾬巷中徘徊的独⾏者,以及那个像丁⾹⼀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出作者既迷惘感伤⼜有期待的情怀。
以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戴望舒⾬巷原⽂及赏析,喜欢的过来⼀起分享吧。
⾬巷原⽂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逢着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样的颜⾊ 丁⾹⼀样的芬芳 丁⾹⼀样的忧愁 在⾬中哀怨 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样 像我⼀样地 默默⼻亍着 冷漠、 凄清, ⼜惆怅 她默默地⾛近 ⾛近, ⼜投出 太息⼀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般地 像梦⼀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枝丁⾹地 我⾝旁飘过这⼥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尽这⾬巷 在⾬的哀曲⾥ 消了她的颜⾊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飘过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整体把握 《⾬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内⼼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年,作者将它投寄到《⼩说⽉报》。
当时代理《⼩说⽉报》编辑的叶圣陶⼀看到这⾸诗就⾮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节开了⼀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巷诗⼈”的称号。
这⼀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巷》就是这样。
这⾸诗写的是梅⾬季节江南⼩巷中的⼀个场景。
细⾬蒙蒙中,“我”怀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巷中踽踽独⾏。
“我希望逢着/⼀个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样的颜⾊”“丁⾹⼀样的芬芳”“丁⾹⼀样的忧愁”,像“我”⼀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巷”中。
《雨巷》戴望舒全诗细解

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人一
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让我们一起解读一下这首美丽的诗歌吧!
全诗细解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
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
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戴望舒《雨巷》原文

戴望舒《雨巷》原文戴望舒《雨巷》原文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戴望舒《雨巷》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
悠长
篱墙
颓圮
丁香姑娘
愁怨
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断篱残墙在迷茫的凄风 雨巷: 苦雨中,是当时“风雨如磐”的社会投影。没 有阳光、生机、活力。
丁香姑娘: 梦幻般的出现又幽灵般的消逝,是作者
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 象征。
《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 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1、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 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 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诗行 内停顿时间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 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 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 缓的效果。
路口飘过一个姑娘, 隔着雨帘, 好像一朵丁香。
惆怅,惆怅。
不觉嗅到一丝芬芳, 如丁香, 一朵含苞待放的丁香, 弥漫在身旁, 弥漫在安静的雨巷。
她撑着油纸伞, 低低地遮住了侧脸, 是蓓蕾的丁香, 丁香般迷惘, 迷惘而惆怅。
我犹豫着, 撑着油纸伞,追寻
追寻那丁香般的姑娘,
在雨巷里 追寻那迷惘,那惆怅……
背景资料: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余杭县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 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 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 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 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 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 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抓捕下狱,在狱 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 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 《灾难的岁月》。
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 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 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 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 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 “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 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 彩的抒情意境。
这 种 低 沉 抑 郁 的 情 绪 , 呈 现 在 诗
抒 发 了 浓 重 的 失 望 和 彷 徨 的 情 绪 。
《 雨 巷 》 在 低 沉 而 优 美 的 调 子 里 ,
资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
与古诗对比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 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 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 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 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 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连在 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这样写道: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本文写于1927年夏。1926年的北伐战争,使国共 第一次合作达到高潮,收复了半壁江山。但在1927年4 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 杀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 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在一片白色的恐怖 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避居在松江友人家中,在 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的痛苦,心中充满迷 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像 我 一 样
撑 着 油 纸 伞
她 彷 徨 在 寂 寥 的 雨 巷 ,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的
我 希 望 飘 过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雨
哀 怨 又 彷 徨 。 在 雨 中 哀 怨 ,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她 香 是 一 有 样 的 颜 色 ,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的
我 希 望 逢 着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 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 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 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 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 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 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 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雨
巷
戴望舒
静女其姝
《诗经 ·邶风》节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娴 静温婉的少女。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之角楼 爱:通“薆”,隐藏
见:出现
思考:
1.谁,在等待什么?
我(抒情主人公) 在等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 娘 2.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低沉伤感 充满了愁绪与无 奈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 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 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 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 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 “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 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 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 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 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 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 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走 尽 这 雨 巷 。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
她 静 默 地 远 了 , 远 了 ,
雨
撑着油纸伞,等待
巷
隐隐约约
(学生作品)
我举目四望, 就这样飘过, 她只留下了惆怅, 好像紫薇星 从苍穹划过, 来不及说再见。
倚着墙,等待我梦中的 梦中的那个丁香般的姑 娘 雾霭迷离了雨巷,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 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 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 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 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 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 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 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 面入手?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 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 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我”、“雨巷”、“丁 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3、情感基调(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 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 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 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 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 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 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 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 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 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 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滑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 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我:
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是被环境憋的透不过气来 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 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
㈠《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 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 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 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 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 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 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 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 悦耳的音节美。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 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 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 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 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 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 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6、艺术特色(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结合前面学 的新月派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死水》来分析,看看 《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着重谈谈音乐美:和 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 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 “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巷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
一 支 丁 香 地 ,
像 梦 中 飘 过Fra bibliotek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她 太 走 她 梦 飘 息 近 静 一 过 一 , 默 般 般 又 地 地 的 投 走 眼 出 近 光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
默 默 彳 亍 着 ,